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0年9月27日 星期三

輔大法服中心 提供民眾法律諮詢

【生命力記者/周昱良報導】「我們不希望民眾因為沒有法律常識而喪失自己的權益!」輔仁大學法學院的法律服務中心助理老師戴志鵬說,為了培養法律系所學生應用所學,推廣法學教育於社會,法學院在民國七十三年設置法律服務中心,協助民眾解決法律問題及提供必要之建議。法律服務中心原本為學生社團同舟社的法律服務組,後改為法學院常設的法律服務中心,以電話諮詢、書面函覆及當面解說等方式,提供民眾法律問題之建議與解答。諮詢方面,有法律系的指導老師、助教、碩士班或博士班研究生解答,書面諮詢則由司法組四年級,修讀司法實務個案課程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回覆解答當事人。 戴志鵬說,為避免損及律師權益,法律服務中心是不代理民眾撰寫書狀、出庭辯論或辦理任何非訴訟事件的;但對於民眾提出的法律問題,除指導老師與研究生會負責解答外,他們還聘請法律實務專家及畢業後在法律界服務的學長姐,對民眾的法律疑惑提供專業諮詢,而且不收取費用。民眾一般是以怎樣的法律問題最多呢?戴志鵬解釋道,基本上民眾問的問題千奇百怪,但以車禍、離婚及勞資雙方等法律疑問較多。戴志鵬還說,他們就接過一個個案是車禍現場的肇事圖出錯,使得當事人由被害人變成加害人的法律事件。另外還有許多學生打工,老闆不給薪水的例子,對於這樣的事情,法律服務中心都很樂意給予法律諮詢協助。除了學校上班時間,法律服務中心在法管學院提供服務外,指導老師張文郁會在星期三到新莊市調解委員會,星期一、二、四、五會有老師及學生到新莊市政府一樓服務中心,為新莊市民提供法律諮詢服務,時間都是上午九點半至十一點半。...

你我共攜手 打造新故鄉

【生命力記者/莊曜聰報導】「拉高國際視野,鼓勵在地實踐。」這句話代表了新故鄉雜誌社的創立宗旨。成立於八十五年的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為了讓整個學會有個發聲的媒體,以及讓社會大眾了解社區營造的資訊,新故鄉雜誌社於焉誕生。由於台灣政治、社會的劇烈變化,造成人文及自然生態的破壞,要挽救持續「沉淪」的局面,就必須要凝聚在地居民的共同意識,這就是所謂的社區營造意識,新故鄉雜誌所要做的,就是散佈這種概念。新故鄉雜誌文字主編林琮盛說,他們一開始蒐集世界各地的社區營造範例,以及對社區發展有特殊貢獻人物的資料,再加上國內致力於社區發展的人士,集結成創刊號,也就是女性社區工作者特輯。一發行之後,也引起了極大迴響,因此在草創期人力物力都十分欠缺的情況下,還是硬著頭皮做下去。「為了保持質與量都能兼顧,因此我們是採用三個月一次發行季刊。」除了傳遞訊息之外,新故鄉雜誌也十分重視與讀者之間的交流。林琮盛說,其實辦新故鄉雜誌最大的目的是在於與讀者的互動,社區的營造原本就是要經過眾人的討論,才能達到最大的效果。第二期的新故鄉,就針對大專中小學生舉辦了「理想的社區」徵文比賽,得獎的作品包含了這些未來主人翁對社區環境的憧憬與建言,就讓他們非常高興,覺得辛苦有了代價。在去年的秋季號,新故鄉雜誌報導了一系列有關埔里的美麗景色、好山好水,還以照片紀錄了埔里的十大美景。想不到在發刊後幾個禮拜,就發生了九二一地震,這突如其來的一場浩劫,震亂了埔里人的生活,卻也震醒了埔里人的團結意識。社址就在埔里的新故鄉,試圖在重建之外,喚醒...

2000年9月23日 星期六

政府媒體互助 建立救災傳播體制

【生命力記者/石宗仁報導】九二一大地震屆滿週年,台灣各界紛紛舉辦各種追思活動以及一週年救災的總檢討。適逢建台兩週年,公共電視也舉辦了「災難報導與媒體的公共責任座談會」,不僅有媒體界人士及政府官員進行面對面的討論,也邀請到日本及韓國等國的救災專業人員及媒體到場,針對重大災難發生之後,媒體與政府相關部門將如何進行有效的配合,提高災後重建效率,並將損害減到最低。當遇到重大災難時,媒體究竟能帶來怎樣的幫助呢?日本救災傳播權威,NHK的執行研究員小田貞夫,以七十多年前的關東大地震及阪神大地震做比較,他表示,關東大地震發生後,國內人心惶惶,因為國內傳播機制尚未成熟,不僅救災單位無法確切了解災區狀況,甚至國內亦有暴動事件發生。不過在阪神地震時,國內傳播機制已趨於成熟,同時NHK本身也是國內救災體系中的重要環節,經由確切的傳播,不僅能讓國人確實了解災區狀況,更能經由系統化的資訊,使救災部門了解各區需要,進而做有效資源分配,進行救災工作。政大新聞系副教授孫曼蘋更進一步引申,她說,NHK在神戶市災害對策本部設立廣播站,開始播報相關關生活資訊。兩個調頻頻道提供二十四小時服務,一是對災民廣播,內容包括“平安確認情報”、“生活情報”等,另一個頻道則是貼心周到對災區外國人服務廣播。根據阪神地震的經驗,在停電停話的情況下,市民是以最原始的口頭傳播和廣播傳播來蒐集資訊,其中口頭傳播居多數,於是傳聞、謠言、不時資訊產生,使災民更加不安,NHK以其累積的信賴感、可信度和綿密的採訪網,在政府授權下提供災民需要的資訊...

2000年9月21日 星期四

翁麗娜挑戰小兒痲痺 女生向前走

【生命力記者/游存敏報導】「事情總會過去的,要向前看」,現工作於農委會林務局的翁麗娜說。小兒麻痺曾在四0年代的台灣流行一時,當時出生的嬰兒很多都受到感染,麗娜就是其中之一。在確定身上留下永遠的小兒麻痺後遺症之後,麗娜全家哭了好久,因為比自己大五歲的哥哥前不久也遭遇了相同的事。家中有了兩個小兒麻痺的患者,「大家當然都不好受」,麗娜憶起當時唏噓的說著。 身為一個小兒麻痺患者,要遭遇比平常人更多的麻煩,「小時候上學都是我爸爸騎著腳踏車載我上下學,學校也沒有像現在這樣便利的殘障措施,上下樓都得自己一步步的走」。除了應付學校不便的硬體設備,麗娜還得應付班上小男孩的嘲笑打鬧,甚至還被推倒流血過。國中畢業後,父親希望她學個一技之長不要再唸書,「女孩子家,有好工作,有好老公,這樣就可以了」。但是因為青少年時期叛逆的心,讓麗娜不想照著父親的路走。「我想要繼續唸書,我想要學習獨立」,憑著這股決心,她離開嘉義到較遠的北港高工就讀,住在學校宿舍,一個人努力的唸書著。 高商畢業後,麗娜在一間打字行當雇員。工作了快一年後,將領年終獎金之際老闆突然解僱了她,原因是覺得她身體殘障不適合工作。「我做的好好的,也沒犯什麼錯,那時候也沒什麼資遣費,就這樣摸摸鼻子走路」,麗娜現在仍然覺得忿忿不平。 在母親的資助下,麗娜自己開了一間小小的打字行經營著;為了怕工作沒保障,也為了怕將來沒飯吃,她決定開始學鋼琴。就這樣白天打字,晚上練琴,「那段七年學琴的日子很辛苦卻也很充實」。 在學琴的期間,教她的鋼琴老師告訴她,應該繼續唸二專,「唸了就是妳的,就是你一生的財產」。因為老師的鼓勵,麗娜在那段時間不僅學好了鋼琴也完成了空專的學業。...

2000年9月7日 星期四

行善網成立 公益服務邁向e世紀

【生命力記者/林志昊報導】千禧年夏末,台灣第一個公益資訊入口網站『行善網』(Chaity On Line),於九月五日下午正式舉行開站記者會,『行善網』的成立,也象徵著台灣的公益團體已經正式邁向e世紀。「老實說,因為公益團體在網路世界中已經遇到了太多困難,所以才會有成立這個網站的構想。」在國賓飯店的記者會現場,『勵馨基金會』的執行長紀惠容心有所感的表示。目前已經有四十多個公益團體加入的『行善網』,是由『勵馨基金會』負責統籌。整個網站的構想與規劃一共花費了大約三個多月的時間,終於在今年夏末完成推出。『勵馨基金會』企畫部主任蕭榮君表示,『行善網』的成立,主要目標是成為一個國內所有公益團體的入口網站,讓民眾可以藉由這樣一個入口網站,得到國內所有公益團體的相關資訊。「本來這個計畫是資策會像經濟部申請的,於是我們也就主動跟經濟部申請接下這個案子,由經濟部補助我們六十萬直接設立這個網站。」蕭榮君說,在整個企劃的執行中,『八足資訊基金會』也表示願意提供免費的網頁空間與相關的教學師資,因此『行善網』便在『勵馨』的策劃與『八足資訊』的共同支援下,正式於三個月內成立。在網站規劃方面,參與『行善網』規劃的『勵馨』資訊社工員湯蕘萌表示,勵馨除了規劃傳統對公益團體的捐款及志工募集之外,更會利用網路的特性,將電子報、留言版、討論區等網路傳統的工具,由『八足資訊』免費提供硬體空間與公用程式給公益團體使用,讓公益團體可以利用最便捷的聯絡方式,將公益團體本身的資訊快速放到網路上,以縮短公益團體進入網路世界的時間...

2000年9月5日 星期二

衛生署鼓勵藥商生產「孤兒藥」

【生命力記者/陳玠薷報導】所謂的罕見疾病,是指盛行率在主管機關公告標準以下的疾病,或因情況特殊,經主管機關指定公告者。而罕見疾病藥物就是一般所稱的「孤兒藥」,因為受限於少數的病患人數、市場狹小、缺乏潛在利益,以至於該類藥物無論開發、製造、進口、販售,在資本主義社會下無利可圖,乏人問津,如同孤兒般被冷落。雖然如此,行政院衛生署仍然鼓勵國內藥商生產或引進罕見疾病藥物。罕見疾病基金會副執行長陳莉茵指出,罕見疾病患者用藥固然緊急,但是罕見疾病由於患病率低,以往在社會上是被遺忘甚至是歧視的族群,無論是在病患的發現、診斷、治療、追蹤、教育及就業等。由於礙於許多我國古老的傳統觀念,許多人仍將罹患罕見疾病視為見不得人的事、詛咒、或業障,因而諱疾忌醫。因此,她希望透過立法的保障,可以使這群「弱勢中的極弱勢」一體受益。陳莉茵說,罕見疾病有將近八成是遺傳性疾病,用藥只是下游的問題,最關鍵的問題還是基本人權的問題。例如:患者由於照顧不易,被學校拒於門外,連最基本的義務教育都無法完成。也就是說,除了基本的醫療、藥物之外,罕見疾病患者也因為受限於身體機能的關係,無法享有就學、就業的權力。她認為,法律的制訂除了衛生署之外,也應該一併將社會福利及教育部門列入考量,而不只是著眼於藥物的取得。陳莉茵說,關於鼓勵藥商對罕見疾病藥物的研發及製造上,只是現階段的一種理想藍圖,在實際實行上是有困難的,因為現階段發現的一萬多種遺傳疾病中,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疾病是有藥物可以治療的,而其他百分之九十九的疾病,仍在等待遺傳學專家...

2000年9月4日 星期一

行善總動員

【生命力記者/陳玠薷報導】由郭志祥創辦的善願愛心協會之下的「行善體驗營」標榜不接受捐款,他希望能夠招募到真正想親身幫助弱勢團體的志工。郭志祥畢業於淡水工商專校,從四年前開始的每個星期天上午十點,他就和來自個個階層的志工在中山女中校門口會和,然後開始一整天的行善之旅,這樣的行為四年來從未間斷。郭志祥回憶說,行善體驗營剛開始時只有不到十人的志工,而且在頭一年向縣市政府及社福單位打聽急難個案時,還曾經被誤以為是騙子。四年後的今天,參加行善體驗營的固定志工已經超過上百人,曾經參與的人次超過三千人,他們依舊每個星期天上午十點在中山女中校門口會合,三至五人編成一組,前往探視急難個案。展開直接行善之旅。他們的行善項目包括:精神安慰、打掃環境和隨個人心意當場給予經濟援助。郭志祥說,行善體驗營並不是要募你的錢,而是你的人跟心!他說,行善體驗營並不是不需要錢來幫助別人,而是推翻傳統的慈善機構募款作法,由志工自己將關懷和善款直接交到個案手中。今年滿四十歲的郭志祥在二十年前還是學生的時候,有一位同班同學因為打工過累導致胃出血,但是沒有錢就醫。當時的郭志祥因為在兼差派發海報,所以靈機一動發動全班同學發海報,將一日所得共三萬八千元捐助給那名同學,解決了同學的困境。從那個事件,郭志祥深深體會救急助人透過眾人的力量可以發揮大而及時的力量,也因此他從四年前開始任職於晚報有較多的時間之後,展開了苦行憎式的直接行善活動。郭志祥說,每個參加行善體驗營的志工都要簽署「孝順父母及尊重弱勢族群公約」,然後在他的帶領之下,他...

2000年9月2日 星期六

楊玉欣 與時間賽跑

【生命力記者/陳玠薷報導】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癱瘓的罕見疾病「三好氏症遠端病變」疾病患者楊玉欣,並不害怕面對她的未來。現在她正在與時間賽跑,全心投入手邊的工作,以便在倒下去之前能夠不悔此生。二十六歲的楊玉欣,因為罹患罕見疾病「三好氏遠端病變」,導致下半身肌肉萎縮、行動不便。雖然如此,她不僅不向病魔低頭,除了在佛光衛視擔任新聞主播之外,她並且利用休閒的時間擔任罕見疾病基金會的義工。 談到三好氏遠端病變疾病,楊玉欣不會埋怨父母親將帶有缺陷的基因遺傳給自己跟兩個弟弟,相反的,她還常常鼓勵自責的父母,希望他們能早日走出陰霾。楊玉欣說,從十九歲那一年她罹患這個疾病開始,她的心中就不曾有過怨恨和埋怨,取而代之的是堅強的求生意志以及為其他罹患罕見疾病者奉獻的決心。據了解,三好氏遠端病變是一種極少見的疾病,全世界目前僅三十多例,醫學界尚未發現能有效醫治這個疾病的方法及藥物,在台灣也只有兩個家庭罹患這個疾病。楊玉欣說,在患病初期她只覺得四肢無法使力,接著肌肉便開始纖維化,然後開始萎縮,到現在她必須完全依賴輪椅代步。 楊玉欣談到求醫的經驗說,我國的醫生普遍對罕見疾病的認識不深,加上三好氏遠端病變疾病尚無藥可醫,因此醫師除了建議她做一些簡單的復健之外,也沒有任何更好的方法。楊玉欣眼看四肢持續萎縮的情況不見改善,便在四年前停止接受醫院安排的復健課程,改為靠自己的意志力去面對所謂的「怪病」。 楊玉欣說,她不知道哪一天她會癱瘓、倒下去,但是她不害怕面對未來。她說,也正因為她罹患罕見疾病,她要比別人更認真的生活,去感受「存在的感覺」。...

Page 1 of 138912345Next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