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5日 星期五

出「繩」入化 「跳」到國外表演去

_
【記者陳品君、王彥章/台北報導】樂聲響起,緊接而來是一連串猛烈的「劈啪」聲,有人使勁地揮動長繩、有人不疾不徐地跳躍,他們演練各種令人眼花撩亂的陣式,「繩中有繩」、「與繩共舞」都是拿手好戲。弘道國中跳繩隊出色的表現,在每年出國訪問時展露無遺。教練楊尊全說:「跳繩表演不僅讓外國人對台灣的這項民俗運動大開眼界,他們在讚嘆之餘也常常提問:『為什麼繩子不會打結?為什麼小朋友在裡面不會被卡到?』」

跳繩屬於民俗運動的其中一支,教育部在一九七五年六月頒布「普遍推行民俗體育活動」的法令後,各地隨之推動民俗運動的發展。弘道跳繩隊成立於一九八八年,當時是完全吸收發展跳繩已有四十一年歷史的西門國小應屆畢業跳繩隊,因為有向教育局報備,所以一直到現在弘道所招收的隊員是不受學區的限制。


在陸續加入扯鈴和踢毽專長的學生後,教育局在二○○二年正式核准弘道國中成立民俗體育班,而弘道亦是現今台北市六十二所國中當中,唯一設有的民俗體育班的學校。

弘道跳繩隊教練楊尊全奉獻這項運動已經超過三十年,原本只是擔任西門國小級任老師的他,並沒有跳繩底子,當年是因為參與由政府所推動的民俗運動種子教師培訓而接觸這項運動。現今七十歲的他,在退休後仍繼續帶領這兩所學校的跳繩隊。

弘道國中一支獨秀的跳繩發展,使得每年對外大大小小的比賽總是捷報連連,甚至曾出現團隊包辦對外比賽前三名,這種「無隊能出其右」的情形。為了不讓學生因此自滿,楊尊全認為引導他們心態是很重要的:「其實反而學生練跳繩的目標不是放在比賽,是放在爭取出國(訪問團)的機會。我會跟他們說想要出國就要有一定水準,不能隨便練一練出去丟面子。」今年畢業的跳繩隊學生廖芷萱感觸頗深,她表示:「教練都會告訴我們,如果練習時是一百分,出去比賽或表演就要有一百二十分。」

台北市自一九七八年開始,每年都會選拔優秀中小學生組成「青少年民俗運動訪問團」,以公費支出讓他們赴世界各地巡迴演出,而弘道跳繩隊的學生已經連續十四年獲選為代表團員。去年赴澳洲的廖芷萱表示:「雖然只是出去表演給華僑還有當地的民眾觀賞,但還是有要為國爭光的感覺,盡力去表現最好的一面出來。」

楊尊全說,有些參加出訪團的學生回來以後像變個人似的,「曾經有一個很叛逆的學生,出國回來態度一百八十度轉變,對人變得很有禮貌。」他認為學生會有這樣的改變,是國外參訪讓他視野擴大所帶來的心境上變化。

畢業學生們都很珍惜曾為繩隊一員的回憶,回校探望老師的暨南大學研究生林昆賢就說:「我覺得這是和一般人與眾不同的地方,很高興也很榮幸曾經是一份子。」廖芷萱的表妹黃怡頤甚至受其影響而加入跳繩隊:「因為我國小就開始練,表妹從以前就一直看我表演,看到後來她自己也加入了,我們都覺得過程雖然很辛苦,不過卻很值得。」

台灣跳繩發展的斷層情形十分明顯,幾個教育大學或體育學校雖然都有意願收這方面的學生,但歷年學生真正繼續發展不到十位,「國際的正式比賽像奧運、亞運是沒有這個跳繩這個項目的,因此官方就不會很重視選手、師資的培訓養成。」楊尊全表示,這些跳繩隊出身的孩子,將來到外面當教練是綽綽有餘的,不過沒有國內沒有提供給他們恰當的環境,他們自然而然也沒有有意願繼續朝這方面發展。

楊尊全對於台灣跳繩發展有很深的體悟:「我們跑步、打球比不過人家,民俗運動訪問團一出去就讓外國人看傻了眼,這個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東西不僅是可以拿出去給人表演,也能代表本土文化,代表我們自己的精神。」他認為,選手的跳繩生命就停在中學這個階段是很可惜的,對台灣的運動發展也是一種損失。




延伸閱讀

弘道國中民俗隊

繩采飛揚-跳繩介紹

台北市民俗體育運動資料館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