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9日 星期一

視障調音師 用「心」傾聽

【林汶報導】二十八歲的簡湘綺,是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的視障鋼琴調音師。從九十二年培訓到現在,從事鋼琴調音的工作已經滿一年,從不會到現在,已經是獨當一面的鋼琴調音師。「從學習到現在,我從來都沒想過要放棄」,簡湘綺笑著說,「調音後的成就感是支持我走下去最大的動力。」

簡湘綺,從小就喜歡音樂的她,對樂器有著濃厚的興趣。眼睛看不見反而給予她在音感上的敏銳度,讓她在學音樂這條路上走的更開心。「小提琴跟鋼琴是我的最愛」,簡湘綺說,在學習鋼琴的過程中常讓他感到疑惑的事:「為什麼每次調完音,我的鋼琴音色就會不太一樣?」原來是換了不同的調音師,從那一刻起,鋼琴調音師就成為簡湘綺將來的目標。

「當時我壓力很大」,簡湘綺說,剛開始加入調音培訓班時,其他學員都已有一定的基礎,為了趕上進度,她努力表現,好讓老師肯定她的能力。第二個星期時,她很快的跟上進度,學習更多的技巧。「多聽程度好的其他學員操作,才能使自己的耳朵更靈敏」,這是她勉勵自己的座右銘。

大學畢業後就從事樂團表演的簡湘綺,樂團表演場次較不穩定,成為調音師後收入穩定多了,「我不再等待老天給我機會」,簡湘綺說,在成為調音師的過程中,曾離開過一年到美國進修拿教育學分,回國後,再度回到視障調音工作隊工作。七個月以來的工作歷練,讓她調音的速度加快之外,技巧也更加熟練,品質的控制也更穩定,「我十分喜愛這份工作」,在未來的日子她期許自己能考取鋼琴調音師的執照,更希望能開班授課,將這項工作分享給更多的視障同胞們。

事實上,視障調音師並不是新興行業,民國九十二年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自向行政院勞委會申請「多元就業開發專案─鋼琴調音就業輔導與訓練」的專案,為三年一期的就業訓練。協會就利用視障者的聽覺優勢,成功訓練出多名視障者鋼琴調音師。

「社會福利事業是沒有盡頭的」,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專案經理人吳美幼說,「經營社會福利事業和提升國家照顧弱勢族群的力量,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標。」

協會執行就業輔導與訓練的計畫已有兩年的時間,由於視障者眼睛看不到,要花更多的時間去摸索和學習。訓練內容可分成兩大部分,聲音統合和整音系統,需要不斷的聽老師彈各種琴音來訓練聽力;另外,還要經過實地操作,才能將琴音調至最完美的境界,但有時鋼琴的細節是沒辦法用聽或觸摸發現的,這時就需要其他志工阿姨們的協助。

目前已完成七百二十小時的鋼琴調音訓練,下一階段就是在職訓練的部份,「從做中學,就是最好的方法。」吳美幼說,在每一次的案件中,調音師都會遇到不一樣的狀況,這些都是課堂上沒有教的,所以每次調完一架鋼琴,他們可以學到更多的技巧。「而我們就是扮演從旁協助、支持的角色,」也是這個工作團體最主要的宗旨。

國內視障者職業大多以按摩為主,協會原本替視障者開發的職類是點譯編輯,把教科書製成點字書,但後來教科書採行一綱多本,業務量暴增,編輯吃不消,進而開發其他職類,因此開始訓練視障者上鋼琴調音課程。吳美幼表示,開發客戶源也是他們主要工作之一,目前服務過的機關與團體已多達八十家,各級學校是主要市場。「因為政府有發公文,多半公家機關都會給他們機會。」專任鋼琴調音講師游佳龍說。

此外,視障者憑聽力敏銳和音樂天份求職,大眾對他們的認同度高,這份職業也獲得社會肯定,「看著他們在這裡成長,也獲得應有的收入就是我最開心的。」吳美幼笑著說。雖然有視力上的限制,透過團隊的合作,協助他們走入社會。最主要是幫他們建立自信,培養他們的職場認知和職業態度。吳美幼說,「給他們魚吃,不如教他怎麼釣魚。」

「成功的經驗是值得被複製的」吳美幼說,希望能在這裡建構標竿、一個平台往中南部擴展。「只要視障者願意將這份工作當成職業,我們就會全力栽培,」這就是此協會最大的成就感來源。

工作養成、態度和職場認知是視障者最需要的,希望視障者是在專業上取勝而不是同情。「而我們最大的理想就是結合大眾力量,支持他們走下去」,社會福利事業是沒有盡頭的,視障者家長協會也希望藉由計畫的推廣,使更多人知道這個新興行業,進而為更多的視障者創造就業機會。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