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2月26日 星期六

許陳春「繡」出平面之外的新生命


生命力記者/趙婉伶報導


刺繡是中國傳統手工藝術,利用細小的繡花針和七彩繡線,就能將布上的龍、鳳、花、鳥等圖案注入生命。刺繡不但要手巧心細,更講究藝術美感及配色概念,然而這項從前人們評斷女性賢淑與否的傳統技術卻日漸失傳。在彰化縣鹿港有一位許陳春女士,將刺繡這門功夫從平面進化為立體,不僅成品更具有生命力,也創造了刺繡的新發展。

今年六十八歲的許陳春出生於鹿港,從小在父親的調教下學會了許多傳統工藝,尤其對刺繡情有獨鍾。許陳春十三歲對平面刺繡產生興趣,便自此全心鑽研這門藝術。她說:「沒有老師教,都是自己摸索的。」一般人認為刺繡傷眼,許陳春驕傲地說:「我天生眼睛好,所以刺了那麼久也都沒問題,反而是現代人每天看電視看電腦,更傷眼睛。」


許陳春一路做著平面刺繡,卻也漸漸為平面刺繡的前景感到憂心,「平面的大陸那邊做太多了,而且工也都很細,台灣根本不需要做。」而受到從事錫器藝術創作的弟弟陳萬能的影響,許陳春開始思考把刺繡從平面提昇到立體的可能性,於是在十二年前開始研究立體刺繡,也就這樣找到了刺繡的另一種呈現方式。

原本傳統的刺繡頂多只是在圖案底下襯填棉花,做成「浮雕」式的刺繡,但許陳春則是完全把刺繡上的龍鳳轉化為立體造型,不但講求繡工精美,更要求型態的好看。許陳春表示:「做雞、孔雀比做龍鳳麒麟還難,因為龍這種東西沒有人看過,只要做得漂亮就好了,可是雞大家都看過實際的樣子,要是做得不像一下子就會被人家講。」

做立體刺繡要先打出版型,邊繡邊將不同的區塊銜接起來,「雞頭的部位最難繡,頭的角度和眼睛的神韻一弄不好就整個失敗了。」許陳春表示她是台灣第一個做立體刺繡的人,所有技巧只能自己從每次的試驗中學習,「而且這項技術要教也教不來。」許陳春一手塑造出來的立體繡個個栩栩如生,昂首立在木塊上的老鷹和翹首遠望的鳳凰氣勢非凡,繡工之細膩更是令人為之讚嘆。

許陳春的立體刺繡曾遠赴美國展覽,也曾獲得文建會民族工藝獎,然而這項創新的傳統技藝卻可能失傳。許陳春表示,政府多重視地方戲劇的傳統藝術,卻忽略了如雕刻、花燈、刺繡等民間工藝,雖然鹿港已經是全台有名的傳統工藝小鎮,名氣也帶來了許多觀光遊客,但「大家都只進來你的店看一看,很少會有人跟你買。」儘管每年春節鹿港遊客如織,但對這些傳統工藝的實際經濟效益卻沒有很大的提升,「付出的心血跟收入根本不成正比。」就算是自己的孩子想將這項工藝傳承下去,做父母的也會擔心孩子根本填不飽肚子。許陳春說:「為了生活,有的本來做木雕的只好跑去賣肉圓。」

許陳春認為,政府應該在鹿港規劃一個長久性的工藝村,有停車場讓遊覽車停車,每位工藝家分配一個地點展示自己的作品,配合現場表演創作和販售紀念工藝品,成為一個固定的觀光景點,如此才能吸引更穩定的觀光客源,傳統技藝也能有更寬廣的成長空間。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