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4日 星期二

慈濟大一生 必修媒介素養

生命力記者/賴柔蒨報導

慈濟大學通識課程,分有「校核心必修」和選修部分,其中校核心也就是全校大一共同必修的通識課程,共有十六學分,其中一門課為「媒介素養概論」。慈濟大學是台灣目前唯一將媒體素養課程編列為全校共同必修課的大學,慈濟大學通識中心主任程諾蘭說,「開在大一的共同必修課是因為我們認為這是大學生基本必備的能力。」

課程是由慈濟大學傳播系的老師支援,程諾蘭指出,當初傳播系創系的陳世敏主任,提議將媒介素養概論放在通識課程,而通識委員則認為此一通識課可成為慈濟大學的一大特色,於是開始實行課程。她表示,台灣社會接觸媒介廣泛,各式各樣的媒介傳遞五花八門的訊息,一般大眾通常是不假思考就全盤接受,「而媒介素養概論的課程可以告訴大家不同的媒介背後其實有不同的真實。」

課程內容和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合作,由政大提供教學素材輔助慈濟大學的授課,學生可利用網路教學系統,網站上除了政大老師設計的投影片以外還有完整的聲音檔,供學生邊看邊聽。內容廣泛,包含了「什麼是媒體素養」、「台灣媒體的特徵」、「記者這一行」、「語言與真實」、「廣告再現」、「接近使用媒體權」等等,所有的教學都運用一般常見的電視影片、新聞、廣告、平面新聞、廣告作為最簡單而又直接的教材。

在「語言與真實」這個章節中,由政大老師方念萱主講,主要傳達語言不等於真實,或是甚至「不是真實」,但是人類卻不得不使用語言來表達真實。課程投影片中,首先兩張圖片內容是手語,分別為「比大拇指的手」和「比小指的手」,先問同學這兩種手語各別表示什麼意思,答案原來是指「男生」和「女生」,這代表了語言的意涵以及所傳達的概念,早期男女在社會階層的不同,連手語也是選擇這樣的語言來表達真實。其他教材為各種報紙新聞,其中一則報導標題為「同志家中被偷,指控戀人是賊」,這則新聞其實就是在講某人家中被偷,而竊賊可能是相戀多年的情人;不過在新聞處理上,卻在標題中突顯了這則新聞事件的主角是同志。媒體為了吸引讀者目光,把不同性取向的人放大,做出聳動的感覺。方念萱說,在這則新聞中,同志所代表的也許是真實,但是運用這種語言來表達真實,結果是再一次傳達了成見、強化了社會中對於不同性取向人的想法與猜測,所以這樣的語言並不能夠代表真實。「因此,語言不只是不足以表達事實,甚至是操弄、形塑真實。」

「此課程的特色在於鼓勵同學有思辨思考技巧。」程諾蘭說,但是這種思考不像一般邏輯思考、哲學思考課程,而是讓大家解讀、了解媒體,教學內容除了理論以外,更能實踐在週遭大眾傳播媒體中。她說,「這是一堂理論和實踐應用並重的課程,學生們可以很輕而易舉的將學習來的技巧、判斷方法運用到日常生活中。」 

程諾蘭表示,授課幾年下來學生在教學評量中都給高分的肯定。在《慈濟道侶》第四一九期中,針對慈濟大學開設的媒介素養概論的報導中寫道,「慈大傳播系二年級學生林科成說,上了這門課之後,讓他懂得『如何』看電視,而不再是單方面地接收。一年級的廖辰芳表示,她了解到媒體對老人及孩童的報導方式充滿了偏頗的『刻板印象』,在在影響了閱聽人的觀感。」

在台灣目前所有大學中,開設媒體素養、媒體識讀的課程,及部分課程含此教學內容的只有十所大學,且多數是設定為選修課。這樣的比重,與其他課程的開課情況相比明顯偏低,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召集人吳翠珍認為,各大學在通識課程中,除了一般人文藝術、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領域外,應該增設「傳播與溝通」領域,並開設媒體素養方面的課程供同學選修。



延伸閱讀:

1.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課程與教材(媒體素養)

2.《慈濟道侶》第419期

3.慈濟大學首頁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