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13日 星期四

公視節目「別小看我」 讓媒體不敢小看

【賴柔蒨報導】公共電視台自製節目「別小看我」是國內唯一以「媒體教育」為主題的兒童節目,製作人鄧潔說,很多人認為這個節目是帶有「批判」意味,「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們是讓大家認識媒體的本質,教育是為了給人思考,而不是提供一個答案。」


製播媒體素養節目是公視的節目製作方針,曾於美國攻讀媒體教育的鄧潔,因而成為不二人選。鄧潔說,「這個節目就是要讓孩子們認識媒體,進而培養思辨能力,因此內容必須深入淺出,讓孩子簡單了解,所以我們需要實際的例子。」為此必須要購買相關的電視畫面,這是製作上最困難的部分,「我們必須遊說其他電視台同意我們播放他們的節目畫面作為教材。」雖然公司有提議,純粹以公共電視內部的節目作為範例,不過鄧潔認為,媒體教育就是要教目標對象認識所有媒體,假如只以公共電視的節目為唯一的內容,範圍就太狹隘,況且青少年不只收看公視的節目。
製作初期除了購買電視畫面的困難以外,針對青少年的節目必須要避免「教育」的嚴肅意味,調整為青少年會喜歡的角度。青少年的偏好和教育之間的分野實在難以拿捏,最後,鄧潔爭取了合理經費來對外購買資料畫面,以及合理的時間逐步規劃節目內容。至今,別小看我播出即將邁入第五年了。

「本來的想法是純粹的談話性節目,找一個主持人和一群小孩子來發表意見。」鄧潔表示,後來製作群觀察當時一個綜藝節目單元,內容為一個五歲的小男生和五個小女生彼此認識後,小男生從中選出一個喜歡的小女生。對此內容,小朋友都覺得很好笑,「他們不會去想,為什麼是男生找女生?他們也不懂主持人對於男女關係的描述,甚至對主持人開黃腔,只是覺得好像怪怪的,卻很好笑。」其實這樣的節目,用了大人的想法加諸在五歲小孩身上,五歲小孩根本不清楚男女朋友的關係為何。

對於這樣的觀察結果,公共電視兒童及青少年節目組組長唐台齡認為,假使找了幾十個孩子來和主持人進行討論,因為小朋友自己不知道、沒發現,這樣的座談節目內容將缺乏深度、廣度,小朋友不會有具體的思想,講話的內容將是大同小異。後來與節目顧問,同樣也是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召集人吳翠珍,進行溝通後把範圍縮小,變成兩男兩女,年齡設定為國小六年級到國中三年級,小朋友擔任小記者的角色,實地出外景採訪,並與主持人沈春華一起討論。 

電視台十分重視「別小看我」,因為是「一個媒體來談其他媒體」,所以絕對不能馬虎;又要符合兒童節目的活潑性,不能太過沉悶。第一集主題是「綜藝節目的兒童模仿秀」,小朋友為了娛樂大眾而模仿藝人,孩子成為大人操弄的工具,為了節目效果而做出超齡的表演。第一集的樣片出來以後,經過層層的審查,又重新錄了一遍,因為小朋友的意見呈現不夠多元;製作群重新改寫腳本,以呈現多方意見,例如,有些小朋友會認為上節目表演很好,是一種歷練;有的認為扮成大人不自然等等。最後,節目定調為「藉著小記者親身的體驗,與資深媒體人沈春華共同討論,表達出不同的意見,讓觀眾認識媒體。」

現在小記者的徵選每季幾乎都是一百個人選出三十個,目前甚至有從屏東、南投來台北擔任小記者。鄧潔指出,在面談的過程中發現,小朋友想參與節目的原因是覺得這些東西學校學不到,「小朋友都說節目的內容跟自己息息相關,可是學校和課本卻都沒有教過。」

「別小看我」揭開了媒體製作的神秘面紗,引起小記者和觀眾不小的迴響。鄧潔回憶起,有一集揭露某些偷拍、尋人的綜藝節目內容可能都是事先設定好的。該集找到一個臨時演員,內容是他打老婆一巴掌,並且大聲吵架,主持人在旁觀看;而製作單位找到另一個畫面,該名臨時演員出現在其他類似的節目中,他自己親自現身說法,那個人不是他的老婆,他是被找去演戲的。

鄧潔說,小記者對這樣的結果都感到非常驚訝,觀眾朋友也幾乎記得那集,她自己也認為能找到該演員其他電視畫面,真的很難得。節目後期,鄧潔發現,小朋友喜歡看幕後製作而非探討議題。例如,小朋友喜歡恐怖片或武俠片的製作方法、營造氣氛的方法,而非探討媒體中男女的刻板印象。

「別小看我」多次獲獎,除了第六屆亞洲電視節最佳兒童節目獎、西元二OO二電視金鐘「兒童節目獎」等等,二OO四年更榮獲第一屆臺灣國際兒童電視影展「國際最佳電視節目獎」;此外,收視率也有一定的水準。節目的成功,象徵針對青少年製作媒體素養的電視節目在國內是一個可行的方式。鄧潔認為,針對年齡層更高的觀眾一樣可以製作媒體教育的節目,明年元月十八日起,連續一個月的週二晚間十點半,鄧潔新製作的「換個角度看電視」將播出四集,由縱橫電視圈三十年的王偉忠主持,引領觀眾輕鬆看電視,認識媒體、解讀媒體。而未來「別小看我」將會不斷更新議題,讓每個人都能大聲向媒體產製者大聲說出「別小看我」-不要低估我的媒體智商。

延伸閱讀:
1.別小看我
2.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
3.優仕網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