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目看世間 見證台灣的歷史
【記者姜彥竹、陳庭毅/台北市報導】藏身於溫州街的樹蔭下,沒有招牌,只有老闆手寫的一塊木牌證明其身分,外觀上與平常人家沒什麼不同,門前還略有些凌亂,若不仔細注意很容易就會與之擦身而過。它是從戒嚴時代就敢於販賣大陸書至今的「明目書社」。
http://youtu.be/h1f5pM5Z3_8
明目書社以提供文、史、哲類的學術材料為主要業務,目前除了簡體字書籍外,也發展德文、印度文學術書籍,並且有了自己的出版社,同時提供網路訂書服務。
要讓大陸學術教材 多到像垃圾
老闆賴顯邦在哲學系當研究生時,兼在大陸擔任翻譯,常受朋友所託從大陸攜帶簡體書回台灣,透過親友相傳,又有感於台灣書籍選擇少、簡體字書籍對開拓台灣學術文化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就在台大校門口前擺起小地攤賣書,但因天氣等因素,導致有時無法擺攤,決定開設固定書店來滿足讀者的需求,於是在一九九O年成立了明目書社。鑒於戒嚴時代的台灣是一個封閉的學術環境,老師與學生的資料取得不平衡,對學生的學術材料提供不夠,使台灣教育相對國際間落後;大學生與研究生在做研究時,也需要一些相對冷門的學術教材,因此使賴顯邦萌生賣簡體書的想法。他開玩笑的許下理想:「要讓大陸的學術書籍充分進口,多到像垃圾一樣,讓學生到處都能買到,並使不同語言的書更開闊。」
明書店店內擺設
明目書社的成立與堅持
明目書店
客從遠方聞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