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13年3月31日 星期日

台灣青年 躍上聯合國為環境發聲

【記者夏嘉翎、張文玠/台北市報導】張良伊,二十四歲,台大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畢業,自二○○九年起連續四年參與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他曾在會議期間看到無助的吐瓦魯婦女高喊「救救島國」時,驚覺同為島國的台灣困境;也曾感嘆歐美青年對國際事務的嫻熟與使命感,因此串聯亞洲二十五國代表,向聯合國遞交亞洲青年氣候變遷提案。回台後張良伊創辦「台灣青年氣候聯盟」,透過教育與國際經驗分享,持續召喚台灣青年的熱與力來守護環境。國際啟蒙 串聯台灣青年力量二○○九年,就讀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的張良伊,在教授的帶領下參加第十五屆哥本哈哥氣候變遷會議,雖然當時有來自台灣的四個青年團體一起投入,但是張良伊發覺他們彼此之間並不熟識,在沒有分工交流的情況下,大家在難得的聯合國氣候會議中,卻在做同樣的事、寫同樣的報告,然後再也沒有聯繫,沒有連結與整合的結果形同浪費時間。二○一○年當張良伊再次踏上聯合國青年氣候會議時,他開始醞釀要籌備一個台灣青年自主的環境平台,然而身邊的夥伴都有自己想做的事,有的要出國、有的要找工作、有的志不在此,美好的願景對應現實的人力不足,張良伊面臨了嚴峻挑戰。直到二○一一年,張良伊聯合同樣擁有國際氣候經驗的張恩典,舉辦了氣候變遷工作坊,讓許多曾經參與國際會議,或是以旅行、攝影等方式記錄氣候變遷的青年,透過工作坊傳遞環境保護理念,沒想到竟然意外吸引眾多年輕人響應,張良伊說:「我們從那次活動開始,才發現很多年輕人是可以走出網路做事情。」從學習到反饋 分享台灣經驗從懵懂的見習到每年投入聯合國青年氣候會議,張良伊與夥伴不斷突破自我。第二次再參加時,張良伊與其他八個夥伴分別賦予不同使命,有的人專門去學行動組、有的去能源組、有的去媒體組,就算英文不好也要努力融入國際組織,每天回來後再各自討論當天所蒐集的情報,漸漸地他們整理出國際青年的組織架構,也了解每個部門的運作方式,更不斷思考台灣該如何與國際接軌。然而了解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的青年組織還不夠,張良伊認為台灣也有許多故事值得分享,二○一二年杜哈氣候會議之前,台灣青年氣候聯盟培訓了一批團隊,透過資料分析與模擬演練,每個夥伴都有自己的「口袋故事」,例如八八風災時小林村的災變、台灣森林生物多樣性等,信手拈來都是介紹台灣環境的重要題材,最後在青年會議其中一個活動裡,各國青年分享一年來做了哪些行動,張良伊說:「英國年輕人舉手說他們推動了什麼法案、澳洲年輕人說他們推動碳稅,連巴基斯坦都分享他們在學校舉辦什麼演講,最後我硬著頭皮舉手說我們成立了台灣第一個青年自主的氣候聯盟,結果底下的人紛紛拍手叫好,我們真的能跨越語言與國界,一同為世界環境做出改變。」永不放棄...

2013年3月30日 星期六

竹蜻蜓綠市集 營造在地綠生活

【記者陳斯穎、黃涵逸/新竹市報導】竹蜻蜓是一群由清華大學心靈發電廠課程所激盪出的團體,二○○九年開始舉辦的「竹蜻蜓綠市集」以農學市集的樣貌,透過公益、環保團體、社區及大學的共同合作,打造一個友善土地,主張自然耕種、提倡健康食材、促進在地消費的綠色生活型態。呼朋引伴 綠市集的誕生一九九九年台灣經歷九二一大地震,清華大學的王俊秀教授與彭明輝教授帶領社會所研究生組成竹蜻蜓工作隊,投入受災區的重建工作。二○○九年的八八水災,竹蜻蜓工作隊進行援助時看到許多受災的農戶,以及農作物的損失,這些情況讓他們開始產生幫助農友的想法,也深感「糧食產地」對都市的重要性。在參觀完台中的合樸農學市集,竹蜻蜓工作隊受到啟發,回到新竹後便著手進行綠市集的籌畫,二○○九年十一月,竹蜻蜓綠市集終於誕生了。為了落實在地的概念,參加市集的農友以新竹、苗栗及桃園為主,以不超過新竹三十公里的範圍為原則。市集剛開始成立時,知名度不高,為了尋找願意參與擺攤的農友,竹蜻蜓用最原始方式,一家家的實地拜訪,詢問他們的意願,但是在邀請農友參與市集時經常受到質疑,以為他們是詐騙集團,而懷有戒心。為了取得農友們的信任,和吸引消費者,竹蜻蜓透過網路、在地媒體及志工幫忙發傳單的方式宣傳,一年後,綠市集的知名度逐漸提高,越來越多外縣市媒體願意報導綠市集,農友也開始主動詢問相關資訊,有較高的意願加入市集活動。此外,消費者對於市集的信任,必須一點一滴的累積。竹蜻蜓綠市集靠著讓更多的人來市集走走,親自體驗綠市集的真實樣貌,再與親朋好友分享...

2013年3月29日 星期五

伊甸輪椅舞團 舞出生命無限潛能

【記者陳可嘉、黃桓瑜/台北市報導】每個星期天晚上,台北市萬華運動中心的韻律教室內,傳來音樂與歡笑交雜的聲音。不同於一般脫鞋進入的舞蹈教室,教室內有一台又一台的輪椅。雖然雙腳行動不便,但坐在輪椅上的學員們並不因此被侷限。他們靠著靈活的雙手,搭配輪椅的輔助,一樣能自在舞出一段段精彩的表演。生活不受限  舞蹈盡情發揮二○○ㄧ年伊甸基金會的輪椅舞蹈團正式成立,由學員林美玉發起,號召伊甸基金會的成員共同組成。雖然草創初期只有八位身障者與八位志工,但目前已有超過兩百名學員受過訓練,也有超過兩百五十場的演出經驗,其中包含元旦升旗典禮、總統就職晚會、鴻海旺年會等大型表演。伊甸輪椅舞隊希望能透過練習輪椅舞來幫助身心障礙的朋友能走出封閉的生活圈,找到一項有助身心的休閒運動,同時又能夠有復健的作用。相信身障者不受雙腳不便的限制,也能擁有屬於身障者的一項特殊才能。而不論是身障者,或者遇到挫折、需要打氣的朋友,都希望能藉由輪椅舞團的表演將感動延續。輪椅需求 與九二一災民合作對身障朋友而言,舞蹈表演最重要的輔助工具就是輪椅。不同於一般市面所見的病房型輪椅,輪椅舞所使用的輪椅,輪子偏外八,前方還多加了兩個小輪子,輪軸也比較粗,能夠支撐像「翹孤輪」這樣較大力量的特殊技巧,使輪椅舞者能夠靈活的運用輪椅,做出各式的舞蹈動作。這種輪椅目前只有日本、美國等地生產,一台要價九萬台幣。由於價格高,取得不易,在舞團成立初期剛好碰上九二一地震,伊甸基金會為了輔導災民就業,正好又有輪椅的需求,在這樣的情況下,伊甸便與災民合作。由伊甸募集善款,請九二一災民製作了了十台屬於輪椅舞團專用的輪椅。輪椅舞 家人朋友一起跳輪椅舞是以國標舞的舞蹈性質做基礎,兩位輪椅舞者相互合作,共同演出舞蹈表演的雙輪舞。而伊甸輪椅舞團所練習的大多是以一位輪椅舞者搭配一位站立的舞者為主。學員呂豐和說,其實他們練習的這種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在跳舞的同時,要算準輪椅前進後退的距離,避免去傷到一起跳舞的夥伴。這樣相互配合的輪椅舞方式,不只是自己的休閒娛樂,同時還可以讓家人、朋友一同參與,增進彼此感情。第一期就加入舞團的學員郭文生也提到,輪椅舞讓他更有自信心,跳了十幾年,也多了一份要繼續努力的使命感。在跳輪椅舞的早期,舞蹈都著重在技巧的練習,但漸漸地到了後期,輪椅舞不再是只有高超的技巧,同時要加入美感、韻律,這也使輪椅舞的發展更上了一層樓。正向思考 舞蹈打破一切障礙伊甸輪椅舞團的學員一個比一個活潑好動,並不因為行動不便而足不出戶。鶯歌工商的體育組長李玉齡也是舞團的成員之一,當初他以為輪椅舞者可能思想上較負面、是處於社會低層的一群人,原本只是想寫一篇關於輪椅舞者因輪椅舞走出身體殘缺遺憾的論文。但當他開始接觸舞團後便發現,伊甸輪椅舞舞者並不受身體障礙的影響,每個人都接納了身體的缺失,正面的面對他們的生命。李玉玲說,輪椅舞是一項平等的運動,站立者與輪椅舞者相互配合,是真正能夠落實運動平權的一個項目。指導老師莊舒涵從四歲時開始學習舞蹈,十二歲出國深造舞藝,取得英國皇家舞蹈學­院國際標準教師認證,並在二○○七年歸國從事舞蹈表演與教學工作。她說,會接觸輪椅舞蹈是因為受到同是舞蹈老師乾媽的影響。莊舒涵認為,輪椅舞不但能讓身心障礙者運用到更多身體的肌群,能有效幫助復建,更重要的是學習輪椅舞有更多與他人接觸的機會,使學員們能展開心胸,不再為行動不便所苦,鼓勵身心障礙的朋友們能走進社會「If...

2013年3月28日 星期四

刈包吉溫暖街友的心

【記者陳敬言、楊兆元/新北市報導】每年農曆年,家家戶戶忙著採買年貨,準備開開心心的過年。跟大家一樣,廖榮吉先生也在緊鑼密鼓地籌辦年貨,唯一不同的是,他是為了社會上的弱勢所準備。二十七個年頭以來,在寒冬用愛心的熱度溫暖許多弱勢朋友的心。今年農曆年,廖榮吉依舊舉辦了尾牙,但卻因為食材熟度讓人向媒體爆料,廖榮吉說:「沒辦法啊!請客就是要大家滿意,不是你自己說好就好的!」,所以他特別在三月十日補辦筵席,補償大家。多舛的童年家中六個兄弟姐妹當中排行老么的廖榮吉說:「我兩歲就死老爸,使得持家的重擔一夕之間落到媽媽的身上,家中六個孩子都靠媽媽獨立扶養長大。」在這樣的環境之下,雖然還是個孩子,但是廖榮吉有記憶以來便過著天天要擔心下一餐的生活,不像其他同齡孩子有著快樂的童年。雖然天天都吃番薯配飯,年輕的廖榮吉過著苦日子,卻從來都不喪志。為了貼補家用,廖榮吉十歲就踏入職場,吃苦耐勞的他說:「我一天工資最少的時候只有五元,我過慣了苦日子,那時候心裡想著以後絕對不讓家人過這樣的苦日子。」熬過生命的寒冬隨著時間過去,廖榮吉進到印刷廠擔任學徒,在印刷廠的日子終於讓生活有些微的改善,但過慣苦日子的廖榮吉說:「我不能為這樣忘記曾經咬牙撐過的那段苦日子啊!所以把所賺來的薪水一點一滴的存了下來,就怕哪天又得回去過著以往困苦的生活。」很快的生命的寒冬就快要過去了,在廖榮吉二十七歲時,印刷廠的老闆決定退休,廖榮吉毅然決然地將印刷廠的棒子接下,雖然銀行的存款不足以支持印刷廠的營運,廖榮吉透過向銀行貸款事業也慢慢的走上軌道。經營印刷廠期間,廖榮吉依舊過著勤儉的生活,勤儉的習慣讓他在經營印刷廠期間多了不少的存款。經過了自己生命中最困苦的時刻,他暗自許下心願,在他有能力的時候一定要靠自己的力量回饋社會,讓需要幫助的人得到適當的幫助。儘管許下了心願,廖榮吉的印刷廠終究還是敵不過數位化的浪潮,無奈之餘,他選擇急流湧退。面對這樣的挫折,廖榮吉並不灰心,在萬華開了賣刈包的攤子,從此大家叫他刈包吉。這時候的刈包吉,利用經營印刷廠的所存下的資金,開始了他的回饋之路。溫暖失溫的心二十七年前,廖榮吉第一次在萬華舉辦街友尾牙,那時總共只有三四十人。他說:「隨著消息傳開,每年的人數逐漸增加,需要的資金也越來越多」。個性海派的廖榮吉從來不限制用餐的人數,只要有人需要,他就繼續辦下去。龐大的資金壓力曾經讓廖榮吉的尾牙差點辦不起來,個性堅毅的他除了透過少數的捐款,剩下的,他還是一肩扛下了。今年已經七十三歲的廖榮吉,還是繼續在舉辦街友尾牙。當中挫折固然不少,今年的尾牙因為豬腳不夠爛遭到匿名人士向蘋果爆料,因為覺得辦得不好還特別在三月十日又舉辦了一次流水席招待大家。事情發生在今年初的尾牙宴中,席間廖榮吉準備的菜色有醉雞以及滷豬腳等等,但這兩樣菜色在上菜的時候,有些參與當天尾牙的朋友認為醉雞好像沒有熟透,又認為豬腳滷得不夠嫩,所以在用餐結束後將照片傳給蘋果日報。因為有人用餐得不愉快,又向媒體爆料,廖榮吉說:「沒辦法啊!請客就是要大家滿意,不是你自己說好就好的!」所以他在三月十日又再辦了一次筵席,作為對大家的補償。當天到場用餐的朋友張先生表示:「廖榮吉非常用心,非常感謝他在我最低潮需要幫助的時候,還在寒冷冬天給我溫暖。」同一天也在用餐的李先生也說:「我們應該要更加珍惜有人願意幫助的時候,希望其他人也能夠惜福,千萬不要為了爆料,澆熄了社會上的熱情。」廖榮吉最後說:「我年紀大了,再辦也沒有幾年了,希望在我還有體力的時候能夠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能請大家吃飯,也是一種幸福。」延伸閱讀「刈包吉」900桌宴街友 菜色豐盛秒殺...

2013年3月27日 星期三

北科馬祖服務隊 繪出馬港綠活圖

【記者楊雯皓、張茗喧/台北市報導】二○一二年暑假,台北科技大學馬祖服務隊開始為馬祖繪製綠色生活地圖,希望藉由綠活圖讓馬祖在地人及觀光客能夠認識許多沒有被記載在觀光地圖上的景點。來自不同科系的學生所組成的馬祖服務隊,用雙腳走遍位於馬祖南竿島的馬港社區,以綠色地圖圖示(icons)在綠活圖上記下每一個值得駐足欣賞的私房景點。綠色生活地圖的概念從一九九二年源自於紐約,是一種國際性的活動。於一九九八年由環保團體—荒野保護協會將此概念引進台灣,進一步為台灣地方製作綠色生活地圖並積極推廣,他們到地方學校、社區推廣,透過出版著作《地圖有氧運動》來呈現人與土地之間的情感鏈結。二○○三年,台灣第一份綠色生活地圖是以台北市奇岩社區為繪製對象。後來,有多幅綠活圖也相繼繪製出版,目前在台灣已出版超過百份綠色生活地圖。綠色生活地圖又可稱為綠色地圖,簡稱綠活圖,是一種以自然與人文環境為主題的地圖,主要藉由在地的群眾共同繪製而成。簡單地來說,要繪製一張綠色生活地圖,首先要選定範圍,並且認識綠色地圖圖示,實地探勘綠色景點,把這些景點整理分類,再將他們繪製到地圖上,運用圖示、文字顏色的區分來使綠活圖更豐富。利用綠色地圖圖示標記出具有生態價值、人文意義的景點,目的在藉由這些景點,讓當地居民對自己的家鄉產生認同感,建立不可分割的鏈結,讓每一個地方都能永續保存它的美。目前國際通用的圖示版本已更新至第三版,共有一百六十九個,大致分為十個面向,其中包括商業活動、文化與設計、資源再生、資訊、自然/動物、自然/植物、自然/地形與水流、交通、都市基礎結構設備、環境汙染源。若是原有的圖示無法貼切地形容這個地方,創作者也可以選擇自己創作圖示來表達。綠活圖icon 標記馬祖私房景點在綠色生活地圖上(以下簡稱綠活圖)會有許多小圖示來代表各自不同的意義,例如公車圖案,表示此處有公車可轉乘,書本圖案則代表學校。北科大馬祖服務隊跳脫以往官方觀光地圖的制式化,他們走入巷弄,真實地記錄每一個他們想要介紹的地方。以人物、美食、奇景、賞物等四個主要面向進行分組實地勘察,結合生態、人文、歷史等珍貴資源,打破多數人對於馬祖的單調想像。馬祖綠活圖片段—美食組紀錄馬港社區特色食材(圖片提供 江威橙)「你真的認識你的家鄉嗎?」馬祖服務隊第七屆總召兼馬港社區綠活圖計畫發起人江威橙說。一個直接了當的問句,道盡許多人面臨的迷思,例如,一般人對於馬祖的第一印象常常是高粱、坑道、軍事要地,其實真正跟馬祖人切身相關的是漁村生活,人們常常執著於觀光地圖上的景點作為定義自己家鄉的特色,但什麼才是真正和我們切身相關的,這正是綠活圖想要傳達的概念。探訪老中青...

2013年3月26日 星期二

好食機農食整合 友善畜牧大發現

【記者鄭文慧/台中市報導】台大城鄉所余馥君與學長謝昇佑,半年前合資開創好食機農食整合有限公司。其中在高雄田寮實行的友善畜牧,用小規模畜牧的方式,讓牲畜的排泄物在微生物分解後作為土壤的肥料,而廚餘、碎米和銀合歡則為飼料,一直循環,並講求在屠宰時的場所衛生,從而確保肉品的安全。志同道合 開創好食機余馥君一直嚮往大自然,小時候父母常帶她去爬山,高中也參加社團到野外採集動物。從小就對大自然很有興趣,並且喜歡研究各種動物的余馥君,在大學時就讀動物系,從細胞、細菌,一直到大的動物,整個環境的生態都有學習,已經萌生對畜牧的興趣。余馥君在修讀動物系時,曾修過幾門關於城鄉所的課,她很感興趣,便去念城鄉所的碩士班,並認識到在修讀博士班的謝昇佑。余馥君在二○○八年碩士班畢業後曾在一個農場上班,她看到屠宰場的豬被處理,環境很惡劣,覺得很驚嚇。之後她在高雄微風小農市集擔任總幹事,發現農民市集的成本很高,不是每個農民都有時間去擺攤,想改變成本高的情況,不造成農民的負擔。當時謝昇佑一邊攻讀博士,一邊在青平台基金會工作,更參與野草莓學運。十幾年前謝昇佑便開始蘊釀出友善環境的想法,他在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地震後,曾到重災區台中市雙崎部落當社工人員,他表示,當時已經想要做友善環境的農業,但一直嘗試很多也沒有成功。在余馥君畢業之後,和謝昇佑還是有聯絡,但當時沒有很熟。兩人再有交集,是由於謝昇佑工作的青平台基金會,推行支持年輕人到農鄉工作去的計畫,派了位年輕人到高雄微風小農市集工作,謝昇佑偶爾會到高雄微風小農市集探望,兩...

2013年3月25日 星期一

龍德米庄 有機米的奮鬥史

【記者陳郁瑩/新北市報導】今年二十六歲的馮聖方,自從開始接手龍德米庄後,便投入將以前父親施行的慣行農法,改變至無毒農法的工作。然而中間面臨無毒稻米成本高,但成收量卻少、無法找到合適販售通路的困境。直到接觸了「248農學市集」,開始在市集裡販售自家產品。在他自己販售商品的同時,不僅增加與消費者互動,讓他更了解消費者的需要,也讓消費者更加了解、認同龍德米庄的無毒稻米。參加漂鳥營 喚起對農業的興趣馮聖方從小看著父母種稻耕作,還常常要犧牲和朋友玩樂的時間下田幫忙。馮聖方說,小時候對種田的印象其實並不那麼美好,所以他在高中時就選擇了就讀機械系。在馮聖方大學二年級時,有一天在網路上偶然得到農委會舉辦的初階農業課程「漂鳥藍鵲營」的招生活動訊息,加上爸爸也留下了一畝良田,便讓馮聖方興起了報名的念頭。在參加了漂鳥營後就漸漸的認識了不同以往種植方式的農業,讓他對農業開始有不一樣的想法。後來經過朋友介紹,大三大四時陸續拜訪了位於新北市金山,將廚餘做成有機肥料的劉力學老師,以及在宜蘭從事無毒農業的賴嬌燕老師。馮聖方在向這些前輩們請教學習時,看到他們對土地的愛護及對食物的堅持,因此被這份信念給感動了,所以大學畢業後就投入了無毒農業,並開始經營父親留下來的土地。從慣行農法到無毒栽培二○○九年馮聖方接手龍德米庄至今,他都以自然無毒的方式耕種稻米。剛開始,因為從慣行農法地耕作習慣,改變至無毒的種植方式,加上因為他才接手農莊沒多久,對土地仍在摸索中,所以前兩年的收成量一甲地大約只有三千台斤,和以前慣行農法種植的一萬台斤收成量比起來少了非常多。在決定施行無毒農法時,馮聖方請教過許多前輩,他們曾告訴馮聖方從慣行農法轉型無毒農業會需要一段時間適應,需要時間讓土地改變她原有的習慣。所以即使面對產量減少的問題,馮聖方說「已經先打過預防針了」,他沒有因此而放棄,繼續施行無毒農法。如何讓消費者認識自家產品但由於稻米產量減少,若依循慣行農法時交給農會統一收購,價格會不符成本,因此馮聖方開始自己賣米。當時跟馮聖方買米的客人數量不多,大約十幾位,通常都是認識的長輩。所以會有庫存的問題,收入也不夠多。後來馮聖方的朋友在台北市逛到「248農學市集」在忠孝東路的248巷市集,告訴馮聖方有機農業市集的擺攤管道,進一步接觸到248農學市集創辦人楊儒門。楊儒門到米庄實地觀察,認為龍德米庄的稻田生態豐富,稻米種植確實無使用化學添加物,於是馮聖方家的米就開始在248中和區環球漂鳥市集展售。賣米製品辦體驗營...

2013年3月24日 星期日

山上的皮影戲搖籃 搖出年年冠軍

【記者李妘、林宜臻/嘉義縣報導】「小劉,你看到沒有,原來……他們就是靠這個在『賺吃』……」,講著一口流利的台語,嘉義縣梅山鄉上大南國小安靖分校的學童,正在烈日下認真練習著今年的新戲《等賣猴》。全校不到三十位學生,卻有超過半數投入皮影戲,在這小小的學校裡,孩子們沒有足夠的資源,卻連續八年獲得全國師生暨社會民眾皮影戲比賽冠軍,更從中找到生活的樂趣。學生過少被迫倂校 皮影戲險消失一腳踏入大南國小安靖分校,幾乎一眼就可以看盡整個校園,會投入皮影戲的傳承,其實是個偶然。指導老師黃興武出身彰化,每週開車到嘉義,就是為了帶領這群孩子,將皮影戲繼續延續下去。原為台塑主管的他,熱愛傳統技藝,原先只是到梅山擔任社區總體營造的工作,沒想到卻從此愛上這個世外桃源,任教至今長達十七年之久。在大南國小安靖分校推廣皮影戲,為的不僅只是延續傳統技藝,更是希望改善當地的風俗民情。以前,每當廟會酬神時,孩子們總是趴在舞台前跟著大人一起看「鋼管秀」,對黃興武老師來說,「就像是買刀回來殺自己的孩子」,於是他向大南國小安靖分校推薦自己來教導皮影戲,讓這些小孩們被邀請去廟會表演,開始有了演出的機會。正當一切步入正軌,甚至連續八年獲得全國師生暨社會民眾皮影戲比賽冠軍時,學校卻面臨裁撤危機,一但如此,不僅這些孩子必須走更遠的路去上學,費盡許多心力所經營的皮影戲也必當走向末路。二○一二年,「安靖國小」因人數未達五十人被迫降級,整併為大南國小安靖分校,幸虧大南國小校長保證會更盡力將皮影戲發揚光大,且可在原校區上課,維持孩子們的皮...

2013年3月23日 星期六

智慧手機盲用APP 視障生活更便利

【記者徐旻君/新北市報導】視障者張金順平日往返台北市到淡江大學,曾有一次搭公車提早十公尺停站,下站後完全迷路。現在,視障者使用張金順等人研發的智慧型手機「語音隨身助理」應用程式的「台北公車」,就可以確切知道正在搭的公車到哪一站了,還可以用GPS的功能,語音導航步行的方向與距離,解決了視障者迷路的問題。除了導航,甚至可以讀報、辨識鈔票,未來將結合物品辨識,方便盲友辨識多項商品,讓全台約六萬名視障者有機會使用智慧型手機,使生活更自主。十大功能 擺脫傳統手機只會撥接台灣於二○一二年六月成功研發全球首套智慧手機「語音隨身助理」應用程式(簡稱盲用APP),這是一套提供語音的隨身助理,透過文字轉語音系統,讓盲友使用「盲用注音輸入法」,只要手指頭碰觸到鍵盤的注音符號,語音系統就會告訴你發音,再放開手指頭就輸入成功了,讓視障者輕鬆操作智慧型手機。此外,因為設計者為視障者,較能符合視障者的需求。盲用APP結合十大功能,提供了電話簿、通話紀錄、簡訊匣、網路博覽家、瀏覽檔案、GPS定位、鈔票面額辨識、常用軟體、台北公車查詢、工具等。除了一般手機也有的基本功能之外,「網路博覽家」是視障者較常使用的功能,該功能有連到淡江大學盲生資源中心的主機資料庫,可以看報紙、看股票、看電子書、查字典等功能。淡江大學系統工程師、視障者張金順說:「以往看報紙都要別人唸給我聽,現在我可以看每天超過四百篇的新聞。只要手指摸到新聞標題,語音助理就會朗讀標題,再點兩下就可以進去逐字逐句唸給我聽,還能調整朗讀速度。」GPS定位功能可以讓視障者知道所在位置,外出時可以搜尋附近的旅遊景點或餐廳等。另外,「鈔票面額辨識」功能操作時有個小技巧,左手拿鈔票、右手拿手機,將手機的左上角觸碰左手的大拇指,再往上提十五到二十公分左右,此時按下拍照鍵就會剛剛好拍到鈔票,如此一來,可以克服摸不出舊鈔票上點字被磨平的麻煩,視障者結帳或找錢時就不會拿錯錢。現在正在研發辨識常用的其他鈔票,例如:人民幣、美元和歐元等。...

2013年3月21日 星期四

互助連線 每個人都是圓夢天使

【記者羅苹/台北市報導】宜蘭的金棗阿嬤辦了一場睽違五十多年的小學同學會、罹患小兒麻痺的琴妹阿姨收到人生中第一雙高跟鞋、看不懂國字的鴛鴦阿嬤上了從小到大第一堂的識字課……,這些故事都是在「全國互助連線」裡發生的,它像是一個圓夢計畫,為許多人的生命帶來驚喜,這個計劃更是「時間貨幣」在台實行的改良版,透過「互助」精神,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緊密。互助券-時間貨幣在台的改良版時間貨幣,是以「時間」進行交易的貨幣機制,也代表著一種「互助」精神。於一九九五年前引進台灣與在地的志願服務結合,志工可以將服務時數存起來,並可以提領換取他人同等時間的服務。但許多台灣人認為「服務」不該是一種交易、服務應該只是犧牲奉獻、不求回報,因此造成存多提少,讓這樣的互助機制無法在台順利推廣。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經過修正改良成立「全國互助連線中心」,也是一個強調「互助」精神的計畫,只要有意願提供老人服務、從事相關老人服務的團體或認同全國互助連線中心的服務理念,就可以加入成為互助連線據點。加入的每個人都可以拿到「互助券」,在上...

Page 1 of 138912345Next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