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3日 星期日

皮影戲博物館 從戲偶看台灣歷史

【記者林穎、張方瑄/高雄市報導】 全台唯一 的皮影戲館,位於高雄市岡山文化中心內,館內展示了皮影戲的歷史發展和現況及戲偶製作方法,並利用科技技術,將傳統藝術結合數位,利用小電視及投影設備,讓傳統以現代方式呈現,讓民眾能從平面與數位了解影戲的知識。




走進皮影戲館,就可以在牆上看到影戲的歷史介紹,還有戲偶的製作過程,並展示製作的工具。特別的是,館內展示的各區都設有小電視,播放戲團表演後台的訪問及介紹,既有靜態的展示,也有動態的影像配合,讓人能更加了解影戲的歷史及影戲的表演方式。

皮影戲又稱「影戲」,台灣則稱「皮猴戲」,因戲偶臉部側面形狀像猿猴。台灣的皮影戲,據《臺灣電影戲劇史》所記,是在同治初年,由閩南傳入臺灣。另一說法是,從廣東潮州一帶傳至臺灣南部,擁有廣大的農民觀眾,成為民間重要戲劇形式之一。

日據時代,台灣皮影戲曾遭到殖民政府的壓抑與控制,館員施郁芬說,遭禁演的情形讓台灣民族意識慢慢抬頭,就算被禁也會偷演。光復後恢復盛況,五○年代中期受到電視、電影的影響而衰退。

皮影戲主要於節慶、婚喪喜慶時演出,而且都在晚上表演,因為藉著燈光將偶的顏色、輪廓凸顯的更清楚。劇情多採自歷史傳說與民間軼事。

在傳統農業社會,皮影戲是民眾最基本的娛樂,皮影戲的劇情多是可以教化民心的忠孝節義類故事。施郁芬說,以前的社會比較封閉,且沒有開化,這些傳承了兩、三百年的傳統藝術,也給台灣人民一種心靈寄託,讓民眾在觀賞影戲的演出時,有國泰民安之感。

皮影戲館致力於校園戲團的扶植,除了補助經費,還提供設備、戲台,並請專家學者直接指導。每年會舉辦全國性皮紙影比賽,今年三月卅一日將在高雄文化中心舉辦「 高雄國際偶戲節」,引薦本土劇團與國外交流的機會。皮影戲館也會協助校園與劇團做媒合,當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有新的表演方式,就會帶學生與劇團做交流。

目前高雄境內僅存四個戲團,皮影戲館也盡力扶植戲團,共同致力保存並發揚傳統民間藝術。施郁芬表示,希望傳統與創新可以並進,早期皮影戲只是傳統表演,期望能將傳統表演提升成「傳統表演藝術」。

施郁芬說:「創新是比較困難的,很難去推,但是很重要。」皮影戲館利用許多數位設備,讓戲偶及戲館呈現與傳統不同的風貌。戲館常用投影方式呈現表演,旁邊佈景則使用單槍設備呈現。

未來,皮影戲館朝向校園推廣,基礎教育的紮根方面努力,施郁芬說,基礎教育很重要,小時候有接觸到傳統藝術,一輩子都會記得台灣有這樣的傳統。此外,皮影戲館裡也有許多關於皮影戲的藏書,希望將來能朝向資訊中心邁進,讓皮影戲館成為想了解傳統藝術的人必經的朝聖之地。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