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6年9月28日 星期四

「敘舊」 開創布袋戲新生命

【牛姵葳報導】「我們可以說布袋戲是台灣的一個未來。」敘舊茶飯的老闆陳建華先生侃侃而談地說。傳統、古早味是敘舊茶飯給人的第一印象,無論你是不是熱愛布袋戲,走進店裡都很難不被櫥櫃裡滿滿的布袋戲偶吸引,幾張古董木桌配上紅色布幕圍起的戲台,讓來到這裡的人彷彿置身在早期台灣傳統廟會的熱鬧場景。位在台北市繁華商圈中的「敘舊茶飯」,一九九九年從原先的泡沫紅茶店轉變成台灣首創的布袋戲主題懷舊餐廳,「推廣台灣偶戲文化、開創現代生活偶戲」是陳老闆的創店宗旨,他認為近年來大受歡迎的電視布袋戲,無法讓表演真正貼近觀眾,因此希望藉由「敘舊」,讓更多對布袋戲有興趣的同好,甚至是對台灣布袋戲文化感興趣的外國朋友,能夠來到這裡感染一絲傳統藝術的魅力。「無論任何表演,最重要的是如何打動觀眾的心。」二00四年成立的敘舊偶劇團,是一個金光布袋戲表演劇團,與傳統金光布袋戲不同的是,身兼團長一職的陳老闆堅持以野台型式現場口白演出,並且以自創的互動式表演,讓台下觀眾能夠融入整個表演之中,時而讓角色走出後台,時而用劇中人物與在座的小朋友對話,主秀表演完之後,陳老闆也親自走下台教在場的客人如何操作傳統掌中戲,每位來到敘舊的朋友可以藉由實際操作,更進一步了解布袋戲的奧妙,是人人都可以輕鬆上手,人人都可以自由貼近的世界。除了致力於推廣本土布袋戲生活化,敘舊也以台灣布袋戲國際化為目標,向外拓展台灣文化版圖。陳老闆認為偶劇是唯一不分國界的藝術文化,許多國家都有自己本身的偶劇(如日本人形劇、義大利木偶劇),即使聽不懂語言,也能從戲偶的...

2006年9月27日 星期三

清大成功湖 生態保育教學園

【黃玉蓉報導】迎著微風,腳踩著被垂柳的樹蔭包圍的石階。抬頭望去是廣闊的湖面,有小橋通往湖心亭,岸旁楊柳依依,偶有一、二隻白鷺飛來……這裡是新竹清華大學的成功湖,從美景中觀察、學習,是清大引以為傲的生態教學園地。清華大學位於十八尖山北麓,校內以梅園、梅谷、成功湖、昆明湖等景致著名。成功湖是最大的人工湖,從大門口徒步約五分鐘,是清大人社團、系所吃宵夜、慶生的最佳地點。湖中心的寄梅亭建立於一九六五年,克恭橋連結亭子與岸邊,木製的橋柱是鴿子最愛的駐足處。五顏六色的錦鯉是湖中最顯目的魚群,常有民眾帶著自家的魚飼料餵食,「別以為亂丟東西下去牠們就會吃,牠們很聰明的」人文社會科學系的丁安立說。因為有人們的餵食,魚群長得「頭好壯壯」。清大生命科學系上的普通生物實驗課,將成功湖當作生態系觀察範例,讓學生紀錄湖內含氧量、藻類種類及細菌數等數值。此外,校內還開辦「生態與人生」通識教育課,讓學生從校園開始認識新竹一帶的生態環境。根據生命科學系實驗課所作的實驗顯示,相較於校內的原子湖、相思湖和昆明湖,成功湖是...

2006年9月26日 星期二

張月理 從中華花道體驗人生

【吳韻璇報導】自古文人多愛花詠花,梅花堅忍、蘭如君子、竹解虛心、菊花隱逸,唐宋以來群花豐富了詩詞,也豐富了生活,花開花落,雋永了中華民族一千五百年來的文化。提到中華文化,少有人會想到插花;而提到插花,不少人會想到日本,卻不知日本花道流派其實源自於中國。中華花藝源自魏晉時期佛教的「供花」,後來逐漸演變發展,至明代袁宏道作「瓶史」顯示花藝文化已經健全,成為專門流派。直到滿清戰亂,民不聊生,花道才日漸沒落,被民眾遺忘。時序進入民國,在一次宴會上,面對美麗的西洋插花,外賓對前行政院長俞國華先生的一句:「你們中國沒有插花嗎?」催生了國立歷史博物館第一屆中華花藝大展,民國七十二年,張月理老師在展覽上第一次接觸到中華傳統花藝,此後便投入中華花藝的世界,至今已經二十餘年。張月理與花結緣三十多年,一開始學習的是日本流派,當時插花並不盛行,她自行到花店學藝,學生只有她一個人。接觸傳統花藝之後,體會到中華插花內在精神,「日本流派較重形式,而中華插花重的是草木神韻。」張月理表示:「芍藥和枯枝那個漂亮?在傳統插花中,各有各的風韻,兩者都很美麗。」插花就是學習欣賞萬物不同的美,「平盤為地」,器皿在中華文化中代表大地,而上面的花代表萬物,一盆插花,表現的就是包羅萬象的天地精神。插花不僅讓人修身養性,也讓人深得啟發,張月理就領悟到:「花是一種特殊的生命,美麗但是短暫,好比人的一生,與浩瀚的宇宙相比,就和花一樣。」花道如人道,花的開落、人生的起伏都屬於自然現象不需要懊悔惋惜。插花讓張月理學得的不只是「不以物喜、...

2006年9月25日 星期一

主體性或專業 原民台的難題

【楊竣傑報導】「原民台台長的遴選是綜合思考的結果,而不只是身分或專業的考量。」公視董事孫大川說明;但烏碼它工團成員,阿洛.卡巴亭.巴奇辣強調「原住民的頭目要獲得族人的認同才具代表性,原民台台長也是一樣的道理。」二○○七年一月一日,原住民電視台將納入公廣集團,日前公廣集團公佈原住民電視台台長為虞戡平,由於他不具原住民身分,引起社會各界的討論。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在九月二十三日舉辦「原住民族與公廣集團的對話」座談會,邀請專家學者對談,從不同的觀點看待這個事件。「沒有人故意找漢人當台長,這是在有限人選下的結果。」公視董事兼原住民族電視台諮議委員會召集人孫大川很無奈的說,規定並沒有明定台長是原住民,而且如果明定身分,是違反人權。他強調選擇虞戡平為台長,是綜合的考量,絕不僅是身份或專業的考量。他希望未來在制度上能夠修改,台長以原住民優先。阿洛.卡巴亭.巴奇辣認為,公廣集團缺少與原住民的對話,只將公告刊登在公視網頁,對原本就是資訊弱勢的原住民而言,無法引起迴響。公廣集團不斷強調被動納入原民台,...

2006年9月18日 星期一

市府升彩虹旗 「台北同玩節」登場

【楊景婷報導】第七屆同志公民運動「台北同玩節」十七日展開,台北市政府前升起全亞洲第一面象徵同志的六色彩虹旗,台北市長馬英九也到場致詞祝賀。本次同玩節系列活動由同志公共論壇打頭陣,現場廣邀學者以及相關人士來探討同志議題。同玩節今年已邁入第七屆,一早同志團體就聚集在市政府前面等著升旗,現場民眾拿著六種不同顏色的彩球跳起波浪舞,形成一片壯觀的彩虹人海,也緩和了台北市最近對「顏色」特別敏感的政治情勢。馬英九致詞時表示,台北市在同志活動的推廣方面一直不遺餘力,這次升起亞洲第一面的彩虹旗除了代表台北市對同志的友善,包容以及愛,也希望透過活動讓同志族群可以跟主流文化有交流的機會。對於市府同志公民運動的預算從二000年的100萬遞減到今年的62萬,性別人權協會秘書長王蘋說:「許多議員已經答應幫忙爭取,我們很期待可以追回到當年的100萬。」她並表示這筆公務預算在台灣的台北市是首創,在整個亞洲也是首創,很希望能推廣到台灣的各個城市。升旗典禮結束後,緊接著舉行「同志公民,同治城市」公共論壇,第一場探討主題為「踏著彩虹進行曲前進」,現場邀請到了中央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何春蕤、台大外語系助理教授朱偉誠以及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謝臥龍,共同討論同志教育在校園的發展。朱偉誠和謝臥龍在學校內都有開同志相關課程,而且非常受歡迎。謝臥龍說,班上同時存在同志以及非同志的學生,會造成衝突也會有交流,反倒可以幫助大家互相了解。朱偉誠則是希望台灣在博士研究論文方面可以多一點同志議題,不要因為歧視而排斥。特別的是,...

2006年9月11日 星期一

戰勝乳癌 活出不一樣的人生

【黃偵甯報導】現今四十八歲的Deb,在六年前得過乳癌,手術過後,完全康復。目前的她,成為美國乳癌協會的演講人,並以自身的經歷去鼓勵其他罹患乳癌的婦女,支持他們繼續與癌症奮鬥。Deb在二十六歲被診斷出子宮異位之後,接受了子宮移除手術,從此無法生育。四十一歲,又發現自己得了乳癌。起初使用藥物控制癌細胞的擴張,之後,她選擇用健康療法─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來增加身體的抵抗力。除了藥療和食療法以外,她每天到醫院注射維他命,卻因此造成肝、脾等內臟極大的負擔,所以改用每兩個禮拜休息一個禮拜的方式來制止癌細胞的擴展。Deb說:「你不能想像你一天要吃多少的藥,那樣的藥物治療對我來說真的是極大的痛苦。」不僅如此,由於這些療程不在健保給付中,因此一年下來將近花了五千美金。在癌細胞受到藥物控制之後,醫生詢問他是否願意做乳房移除手術,因為害怕癌細胞會再度擴散。一開始,Deb完全無法接受。她怕別人異樣的眼光,也不敢想像失去了女性特徵之後的她該怎麼面對自己。但因朋友的這句話改變了想法:「無論你失去了什麼,你還是你,你不會因此而改變。」就是這句話成為Deb動手術的動力。手術過後,儘管已經做好萬全心理準備的她,仍然不敢看自己的身體。幾天後,她才敢正視自己的身體。一開始,她感到非常的沮喪和難過,但接著,她選擇調適自己的心情,因為她知道她並沒有因此而改變,她還是原來的自己。樂觀的她說:「一個人失去了手指,他不會因此而變成另外一人;而我也是如此,不會因為我失去了女性特徵,就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就是這樣的想法,讓她再度...

2006年9月7日 星期四

志願服務 培養社會責任感

【黃靖惠導讀】曾華源和曾騰光在《志願服務概論》一書中指出,許多人對志願服務有誤解,以為志願服務是犧牲奉獻,既然是志願,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想做,假使這種觀念沒有辦法改變的話,「勢必­只會停留在濟弱扶傾的慈善行動上,致使志願服務之內涵與功能不易提升與擴大而與民主社會之公民參與接軌,而無法達成現在民主社會所需要的志願服務目標」(頁 17)。 他們在書中分析,許多人把志願服務與行善積德混淆在一起,「國內的社會發展不同於歐美,並沒有類似­西方『公民』或『社區』的概念,所以台灣志願服務是從『私利』的角度發而來。例如到廟裡打掃或每個月捐錢給慈善機構,抱持的是一種積個人與家庭陰德的交換觀念」­(頁 38)。 書中指出,推展志願服務為的是要使大眾對社會更有責任感,以利「生命共同體」的形成。志願服務是民眾體­認集體社會生活,彼此互助,才能在公民參與下,建構全民共有的民主社會。同時,志願服務可以提供民眾參與公眾事務,不但可以幫助政府與機構業務的推展,且可以喚­起民眾積極關心社會與其他人。例如:在美國,有許多職業婦女、高中生與大學生、退休人員積極參與志願服務。志工的貢獻,贏得各級政府的尊敬,甚至讓志工參與決策。「以加州癌症防治組織為例,該組織的志工來自各階層的社會精英,不僅有學校教師、醫師、社會專業人士,也會挖掘各種具有專才的大學博士生加入服務,因此,志工是組織運作的中心,而不是職工之延伸」(頁 92)。 在民主社會中,對他人的關心及公共事務的參與,是相當重要的學習經驗。好的青少年人口並不代表學生的學業成績優異,「而是要培養年輕人的就業能力、生活能力、社­會價值和品質,才能維持經濟之不斷發展,以及更好的生活環境品質」(頁158)。因此可知志願服務對於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重要性。透過志願服務,青少年可與其他人有更多的互動,彼此了解,擴大社會見聞,及碰觸並深思現在社會上的議題­,從中學習以提升思考分析能力,並藉此關心所處的環境及培養對社會的責任感。...

2006年9月6日 星期三

e起做環保 

【黃玉蓉導覽】自「土石流」這名詞變得耳熟能詳之後,人們注意到大自然反撲的力量不容小覷,便開始提倡要做好水土保持、要保護森林不可亂墾亂伐;政府引領民眾資源做回收、教育­民眾要珍惜水資源、電視媒體有各種節目教授節約能源的妙計…… 現在網路蓬勃發展,不分男女老幼,接觸電腦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事。許多保育人士利用這便利的管道宣傳他們的理念,透過網路無國界的特性傳遞給更多人。網路上各種教­育民眾愛護自然環境,提倡環保觀念的網站更像雨後春筍般的出現。 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致力於野生物之保育、研究與推廣、環境污染防治的研究。創辦的《大自然》季刊,結合學術界做資源考察、復育繁殖及科學研究等報導,­並可下載「保育通訊」,提供歷年來的資源。荒野保護協會可連結「綠色生活地圖」,可以動手畫出自己理想中的綠色台灣地圖。荒野攝影社則擺放野外觀察的記­錄照片,也提供桌布下載,更有野外攝影的講座。也有依物種不同而架設專門的網站,例如臺灣蝴蝶保育學會提供許多賞蝶的活動讓民眾參與,更可下載賞蝶小手冊,讓初接觸蝴蝶的人更快容易上手。也可得知生態保­育專題講座及推廣演講的日期,還有蝴蝶及相關生態性質刊物的介紹。台灣犬之家清楚介紹台灣犬的種系分類、內在習性、及外表特徵等。更有台灣犬的歷史介紹、分­布狀況還有站長飼養的犬隻照片供欣賞。鳥類在台灣則是介紹台灣有哪些鳥類的特有種,分布狀況及習性,更有鳥類圖片,輔以台灣現在的保育狀況說明。 大專院校的相關科系或研究所也會參與保育的工作,透過網站展示他們的教學成果,舉例來說,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有相關學術研討會的訊息,及台灣大型甲殼類資料­庫,有詳細的分類還有特殊種類的介紹。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資訊網一樣也提供了系所最新的研究計劃及相關學術研討會的訊息,還有野生動物收容中心的訊息供查­詢。...

2006年9月5日 星期二

了解勞工事務 網路一點靈

【汪毓芝導覽】勞退新制舊制差在哪?到底那些工作傷害可以獲得勞保理賠?外勞政策究竟會不會鬆綁?現在網路發達,想要多了解勞工事務並不再如以前困難。滑鼠點一下,就可以找到­各類你想要的網站及文章。 想要關心勞工相關事務,首先從注意勞工相關消息與議題著手。《苦勞網》算是勞工新聞的ㄧ大集散地,各家自家勞工新聞一應俱全;而利用《HEMiDEMi》共享書籤中的勞­工新聞,也可以找到別人蒐集的各個與勞工相關的議題與評論。 然而網路上勞工相關政策風聲不斷,如果不是定期關心,搜尋檢索出來的資料看得眼花撩亂,可能還是二丈金剛摸不著頭緒,所以關於所有相關政令與國家所提供的資源還­是要官方網站比較準確。《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簡稱勞委會)的官方網站關於勞工的相關資訊內容不少,除了有其會內附屬機關的連結外,也有國內外勞工相關網站、相關資料庫查詢等;加上連結整理簡單扼要,適合­剛開始接觸勞工事務的人使用。而勞委會以外的公家勞工相關網站還有《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及工研院的《e-safety工安人》。這兩個與工傷相關的網站,在職業傷害教育上有更詳細的內容。 若想爭取權益,集結發聲是比較有用的辦法。除了參加工會,工運團體與人權團體也能給予幫助。台灣的工運團體網站就包括有《台灣勞工陣線》(簡稱勞陣)、《工人民主協會­》、《天主教新事社會服務中心》、替外勞的發聲的《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簡稱國際勞協)和與工傷相關的工運團體《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等。 和許多歐美國家比起來,台灣的工運相對較少,而勞工的待遇也相對不足。若想吸取國外的工運經驗,關心國際勞工概況,能看一些英文的網頁,同步接收相關訊息息當然­是更好。國外的工運團體如勞動起點...

2006年9月4日 星期一

走入安寧療護 貼近生命

【洪欣怡導讀】曾是叱吒風雲的酒家大姊大,一個特殊因緣讓張美麗脫胎換骨進入慈濟,走入癌末病患的世界,機敏的眼、善體的心、靈巧的口,無分晝夜的投入,美麗贏得毎個病人的­信任,當死亡就在前方不遠處,安心靠著她,幽谷同行。」引自於書中作者對張美麗的敘述。《美麗相伴》一書是由張美麗口述,在聯合報任職記者的梁玉芳紀錄所完成。本書分為兩部,第一部是回首美麗的過去,以及讓它轉變的契機;第二部寫的是十個他所接觸­過的案例,而這些患者都用他們的生命在教育她,包括她罹患攝護腺癌的父親。十九歲時親姊姊自殺,一屍三命,在她年少心靈中埋下了對生命深沉的啟示。後來為了還債,由酒家的幕後股東,走到檯前做現場經理。當年的美麗是這個圈子裡的名人,­人長的漂亮,手腕一流,業務做的頂呱呱。誰也沒想到,有一天她會脫下勞力士,跑到醫院裡去倒尿桶;天賦的敏會善巧及細膩,加上後天的生活際遇,使美麗能超凡地貼­近受苦的蒼生心靈。慈濟供給她一個舞台,但淋漓盡致地舞出,全靠她自己的慈悲與智慧的雙翅,他是人性光輝的極致。「一個家庭裡有一個人生病,就好像一盤弄亂了的拼圖,散落了一地。」那是人間至苦,而醫院裡這樣的事,天天,刻刻,都在發生。(頁62)美麗一直都有寫日記的習­慣,「我是位病人寫日記,因為他們是用生命在教導我。」美麗說,志工是要讓病人可以信賴,但不能依賴你,許多重大決定,他們仍然必須自己來。生病不是對生命繳械­,不能輕易交出人本來擁有的自主權。(頁78) 美麗總是對想聽她故事的人說,能在病人生命的最後時分與他們相遇,他們願意在病苦時接納她這個陌生人,對她敞開心胸,談他們的痛、談他們對死亡的恐懼、一生的懊­悔、對家人的不捨……,那是她的福氣。她深深的覺得自己有責任要把她由病人生命中學來的功課,再傳下去──活著,是如此珍貴。(頁90)...

2006年9月3日 星期日

和賴聲川學創意

【牛姵葳導讀】「創意是人類最嚮往的一種能力,但我們卻不了解它,也不知道如何才能擁有它。」〈頁28〉這是賴聲川下本書最大的目的與動力。在自序裡他提到,大部分人認為創意­是一件神秘不可能「教」的事情,但回想起他自己的創作道路,他覺得自己是從不會慢慢摸索到會的,因此創意應該有方法教才對,就是這個信念演變為日後書中的「創意­金字塔」。作者賴聲川是創意源源不絕的創作人,1954年出生於美國華盛頓,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戲劇博士,現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美國史丹福大學客座教授及駐校藝術家­、【表演工作坊】藝術總監。他29歲開始劇場創作,至今編導過無數舞台劇、電影、電視影集、劇場導演作品。 雖然身為劇作家,賴聲川認為創意不是藝術家的專利,而是人人都有創意的能量。前幾年他在印度菩提迦葉,佛陀頓悟的地方,參加一次佛法研習會,在那充滿創意的地方­,他突然有一種新的體認,那就是現在創意教育都在藝術的場域中進行,但太多跟創意有關的學習必須在藝術以外的場域發生才對。他當時的心情是:創意固然神祕,只要­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它的過程、它的零件,就有可能掌握它、學習它。 本書就是依照這個原則來逐一剖析「創意」,把創意當作一個金字塔,集合了許多元素,再一層一層由大而小,由外而內抽絲剝繭,使即使對藝術一竅不通的讀者也能一窺­創意的祕密。本書大致上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第4章)從創意的基本定義、以及創意的迷思出發,感嘆現在風靡全球的「文化創意產業」,只不過是各國政­府用來為國家賺大錢、創造市場而想出試圖「經營」創意的各種辦法,創意淪為資本市場另一項可剝削的原料。有一次他念小學的女兒參加演講比賽,學校事先公布十個題­目,讓學生臨場抽題發揮即席演說的創意。其中有一個題目叫「我的爸爸」,他女兒有兩個同學在《國語日報》上找到一篇叫「我的爸爸」的文章背了下來,準備萬一抽到­時可以派上用場,不巧的是,兩個人剛好抽到同一題,而他們竟然不會講了,讓台下一片愕然。「我的爸爸」的例子雖然只是一件小事,卻點出了社會的嚴重弊病,我們因­為既定的社會結構、深根的傳統思想,使得我們的創意還在原地踏步,社會營造的創意假象,充其量只不過是僵化的創意。...

Page 1 of 138912345Next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