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5年9月30日 星期五

「三叉坑」 寫下泰雅部落重建史

【生命力記者龔淬平報導】「三叉坑」是全景傳播基金會九二一地震系列紀錄片之一,導演陳亮丰花了六年的時間駐點於台中縣和平鄉的泰雅族部落,鏡頭下細膩刻劃出三叉坑災民在歷經九二一地震的浩劫後,從全村面臨遷村、重建,到縣府部門遙遙無期地推托下,災民如何在一次次的希望與期盼中落空,內心的煎熬不言而喻。陳亮丰導演回憶,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八日,地震發生後的一個禮拜,她和其他全景工作人員第一次在台北集會,最後大家都決定暫且放下手邊的工作,一起下災區拍片。主要的考量在於,災區一定有很多需要幫助的地方,而全景是個團隊,十幾年來從事文化工作的教育經驗,讓他們了解到紀錄是很重要的一環,而且透過影像的力量,可以帶給大眾身歷情境的感受。影片中的林建治是一位泰雅族中生代青年,早年曾到都市接受教育,九二一地震發生後,他面臨了親人生離死別之痛,便毅然決然地扛起三叉坑的重建工作。導演表示,過去的舊部落,族人只要一打開門窗,即可聊天、串門子,廣大的公共空間,讓小孩們可以一同玩耍。但住進組合屋後,空間狹小,氣溫悶熱,這樣的環境不但住久了會生病,心情也變得鬱悶。此外,導演認為,政府遷村的計劃原是出於美意,希望藉此重建泰雅族部落的新風貌。然而,卻因為種種政治與經濟因素而遭到拖延。首先,一九九九年,尚屬國民黨執政時期,屬綠色派系的台中縣,似乎遭中央架空,重建過程停滯,之後災民們遭逢鋼筋漲價的困境,原先的房屋重建補助已明顯不足,錯過了建屋的好時機。直到二○○四年七月份,敏督利颱風帶給三叉坑嚴重的風災影響後,這些災民才頓時成為媒...

2005年9月29日 星期四

人生顧問 幫助您活出意義人生

【生命力記者陳敏如報導】「為什麼我感覺生活一切都很美好,內心卻覺得很空虛」「生活上要下太多的決定了,我不知道要怎麼辦?」,現代人生活忙碌壓力大,自殺事件和憂鬱症等精神疾病時有所聞,如何認同自我、找到目標,讓自己真正開心的過每一天,也是人生重要的課題,而人生顧問,正是幫助您活出意義人生的好夥伴。很多人會混淆人生顧問和心理師,人生顧問吳書嫻解釋,心理師的目的重在治療精神疾病患者,人生顧問則是幫助一般正常人認識自我特質、擬定計畫、情緒管理等,心理師重視的是過去的傷害、治療和矯正;而人生顧問則是在個案的現在和未來,實際地引導個案自身做規劃和付出行動。諮商的過程因人而異,沒有固定流程,但是有基本原則,個案必須對人生顧問誠實並且坦白,對於所面臨的狀況都要詳細說明,否則人生顧問無法給予客觀、正確的指引;此外,個案可以自由控制所要探討的問題,可以討論事業、感情、課業,一切依照個案的需要。有時候,討論的主題並沒有完全解決,可能只是一些問題被個案忽略掉,當然,若是個案對於自身的盲點並沒有察覺,人生顧問也一定會提出不會隱瞞,力求徹底解決個案的問題。吳書嫻強調,每一個人都有缺點和優點,人生顧問將協助個案將缺點變優勢,不同於親朋好友所給的意見,不為個案設限,「要知道,不是讓別人決定我們可以做什麼、應該怎樣做,而是思考到底想要做什麼?喜歡做什麼?」以更專業、更中立的立場,來啟發個案的思考,進一步為自己決定人生的下一步,在這當中,人生顧問將會評估計畫的風險和可行性,和個案一起找出最平衡的生活模式。舉例說明,有人想要當律師,但本身專業卻不在法律,人生顧問在評估過後,發現進修和存錢是個案所需要的,於是建議花一年去存錢、買相關書籍閱讀;第二年可以去做訪談,了解自己是否真的喜歡這份工作,或許可以去找實習單位;第三年,就可參加考試,取得目標。在歐美,人生顧問已為一般大眾所知,美國國際人生顧問協會(International...

2005年9月28日 星期三

海線新空間 台中港區藝術中心

【生命力記者石震達報導】台中縣地形狹長,橫跨海線的清水、沙鹿、大甲等地與山線的太平、新社、和平,相隔距離遙遠,卻只有在較靠近山線地區的豐原設立縣立文化中心。但是現在海線的居民在藝術文化接收上已經有另外的新選擇-台中港區藝術中心。台中縣政府為了使藝文資源能夠在台中縣全面推廣,打算在海線地區建造一個與文化中心功能相當的地方以供大眾使用。於是在一九九三年起建造台中港區藝術中心,歷經約七年完工。整體建築風格以閩南樣式為主,像是甕牆、曲橋等過去文人雅士的愛好物。港區藝術中心依功能分布大致分為幾個部分:演藝廳、展覽廳、演講會議廳、戶外劇場休閒區、研習教室區與行政區。其中的展覽廳分為A、B、C三部分,A展覽廳最大,約五百六十九坪,裡面辦過的大型展覽像是拿破崙大展、中華恐龍大展、慕夏新藝術大展等等;B展覽廳較小一點,約兩百二十七坪,現正展出「雞年雞畫」,今年適逢「乙酉」雞年,港區藝術中心邀請張炳南、吳秋波、張耀熙、劉國東、林清波、張子邦、陳銀輝、陳明善、王守英、陳石連等各名家畫雞。從本次展覽作品中,大家可看到雞在各畫家的筆觸下表現出各種不同的姿態,有的雞昂首挺立、怒髮衝冠;有的雖只有寥寥數筆,卻意得神足。C展覽廳最小,約八十五坪大,適合展出雕塑、攝影、繪畫等個展,現正展出趙二呆逝世十週年的作品紀念展,展覽內容主要呈現趙二呆的創作與生活歷程記錄,從中可了解他是一位具有文人氣質與性格的生活實踐家。除了展覽廳之外,整個展覽區的空間都隨時可以靈活運用,突破一般傳統博物館的單一功能,達到展演、教育、休閒...

余立婷 積極奉獻的志工服務精神

【生命力記者曾可欣報導】余立婷於今年三月獲頒全國青少年志工菁英獎的傑出志工,從國中開始跟隨舅舅從事志願服務,就讀致理商專之後更參加學校的服務性社團,將自己的時間奉獻給有需要的人。國中一年級時,因為舅舅在慈濟服務,當時一群小朋友就跟著舅舅到慈濟做資源回收。余立婷說:「那時我一邊做資源回收一邊跟同儕玩耍,當時覺得很好玩,比較沒有真的在做志願服務的感覺,真正開始是進入專科之後。」進入致理商專之後,參加慈暉社和女青社才真正積極的參與志工服務。慈暉社是服務性社團,余立婷常常跟著社裡的學長姐到校外參與志工服務,有到醫院陪長輩和病患、到木柵動物園陪小朋友畫畫、還曾在創世基金會舉辦芭蕾舞義賣時幫小朋友換衣服等。女青社則是舉辦營隊與國小學生和國中學生同歡,通常是在寒暑假三天兩夜在校內的營隊,余立婷就擔任輔導員陪伴小朋友。在這幾年的過程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跟自閉症的小朋友相處。去年暑假因為跟夜間部愛心社的學姊關係良好,因此當有志工服務時就找上了余立婷,她也立刻就答應了,那次兩天一夜的活動,她跟自閉症的小朋友相處,甚至跟他們睡在一起,她覺得感受很深。她說:「尤其是當時陪小朋友一起完成一件簡單的事情,而這件事情是同年紀的小朋友自己會做的,可是自閉症的小朋友卻要人陪著一起做,但是當完成後看到他們臉上的笑容,我就覺得很開心。」現在,余立婷在每年的寒暑假都會陪伴自閉症的小朋友,也會當營隊的輔導員,在平常假日時,只要慈暉社有志工服務就一定看得到她,如果舅舅要帶她去慈濟服務她也一定跟去。雖然因為志工服務而讓自己...

2005年9月24日 星期六

高雄新天地 記載都會公園大蛻變

【生命力記者曾可欣報導】五個高雄中學學生,為了要讓更多人知道都會公園從過去的垃圾掩埋場「化腐朽為神奇」的魔力,於是在假日的時候到都會公園實地訪查,並訪問工地的監工和官員,還調查附近民眾與遊客的想法,把這些資訊都放在他們的「高雄新天地」網站裡面,其中一位學生李育儒表示,「當初我們只知道都會公園和其他的公園不一樣,卻不知道它化腐朽為神奇的經過。」希望更多人看到之後,可以珍惜並且小心愛護都會公園。高雄都會公園的前身是西青埔垃圾場,位於高雄楠梓,為高雄縣市的交界,進入都會公園,只看到一片的綠,耳邊有蟲鳴鳥叫,眼前還有蝴蝶昆蟲嬉戲,只覺得身心都心曠神怡,很難讓人想像這裡以前是人人退避三舍的垃圾掩埋場。如今垃圾山的景象不見了,臭味不見了,只剩下綠山與芬多精,搖身一變成為民眾休憩的好去處。為了了解都會公園,這群學生從高雄市區到楠梓實地走訪不下三十次,他們將都會公園的景色拍攝下來,更向工程人員索取照片,比較都會公園建設前後的差別。西青埔垃圾場是高雄第一座垃圾掩埋場,雖然它解決了高雄市的垃圾問題,但是垃圾的惡臭以及環境污染等問題,卻也引起了附近居民的抗爭。政府於是著手興建都會公園的計畫,強調「森林就在你家旁邊」,讓許多人懷抱著沐浴在大自然的夢想居住在此,後來卻無法實行,又爆發第二次的垃圾危機,後來歷經協商,垃圾危機終於落幕。西青埔垃圾場歷經兩次垃圾危機之後,政府積極將垃圾掩埋場規劃成都會公園,並且使用上堆式單體法減少垃圾臭味及蚊蠅,採用中鋼廢棄爐石鋪設廠區臨時道路,還用捷運廢土覆蓋垃圾,這些創新的做法不但讓西青埔垃圾場減少污染,還讓中鋼廢石與捷運廢土做二次利用,減少二次污染。高雄中學學生希望更深入了解西青埔垃圾場蛻變成都會公園的過程,訪問到環保局的徐股長,尤其對國內垃圾掩埋場首創的「上堆式單體法」感到好奇。徐股長表示,在挖土機作業的過程中因為高溫會產生泥漿,這些泥漿會運送倒置於需要填平的地方,然後讓這些泥漿冷卻,並乾燥一個小時後才開始埋填一些乾燥的土壤,使它們能夠均勻的混合在一起,最後再大量加入乾燥土並用挖土機強力的擠壓它們,使其變硬、變堅固,這種作業過程就稱之為「上堆式單體法」,取代早期下堆式作業,不易滋生蚊蠅、臭味逸散也較少。而掩埋垃圾之後的沼氣問題,也公開招標請民間公司在都會公園之中埋設管線,收集沼氣,用沼氣發電,不但減少危險並且可以再次利用。垃圾的滲出水一樣每天收集之後,運到污水處理場處理再行排放。而政府也依照地形進行「育山計畫」,將植被種植在地上,還有樹木、花草,並且引誘昆蟲、鳥禽來到都會公園之中,讓都會公園充滿自然生態的活力,也設計許多主題公園,希望都會公園能成為高雄人親近大自然的新選擇。學生們也設計了問卷,請前來遊憩的民眾填答,以了解這些民眾對於都會公園的看法。更找到其他垃圾掩埋場轉變為公園的例證,還請環保局提供其他地區都會公園的資料,讓大家知道,其實這樣的例子可以不只一個,所有的垃圾掩埋場或是垃圾焚化廠都可以有新生命。另一位學生黃宥寬說:「我和李育儒都有參加學校志工社,幫忙同學處理垃圾資源回收。這次探訪都會公園,真是讓我覺得不可思議又佩服,將一個垃圾掩埋場重造成一個適合大家悠遊的公園,真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在探訪過都會公園之後,他們將所有的資訊歸納整理放上網站,希望看到網站的人,不論國內外,都可以來都會公園一遊,親自來體驗一個公園如何化腐朽為神奇。...

2005年9月22日 星期四

民眾劇場 將戲劇回饋給民眾

【生命力記者郭曉芸報導】戲劇一定得在佈置華麗,聲光、道具齊全的藝術殿堂中發生嗎?劇場表演一定是提供高尚娛樂的文化活動嗎?表演一定得延襲既成的舞台型態嗎?如果戲劇的發生並非只是如此,那麼又是如何呢?民眾劇場就是一個完全推翻上述論述的表演方式,戲劇的構成要素中,燈光、道具、聲音、舞台等外在硬體都只是其次,表演內容才是主角,強調與民眾生活的關聯性跟緊密結合。民眾劇場究竟是什麼呢?簡單來說,民眾劇場以民眾生活為中心,有強烈關照、改造社會的意圖,主張以劇場接觸反映社會問題和人民苦楚,因此民眾在那裡,民眾劇場就在那裡滋長。劇場不只是一項娛樂活動,它讓觀眾自發性參與舞台表演,進而去思索表演所呈現的種種生活問題。劇場,特別是民眾劇場,它無論在表演形式或內容的表達上,都是為了創造另一種探索草根文化的藝術行動。而民眾劇場的目的不只是為了培養能從事表演的專業演員,主要是打破舞台跟觀眾之間的隔閡,將劇場帶進社區民眾的生活中,產生啟發、互動的功能,讓社區意識在民眾主動參與下,得以透過劇場而落實發展。早在一九七○年代初期,亞洲的許多國家例如菲律賓、南韓、香港、泰國、印尼等,便已運用民眾劇場的表現方式,在街頭或公共場所呈現生活議題。但對於台灣觀眾而言卻還是很陌生,民眾劇場在台灣的發展,是遲至一九九○年代才開始,在此之前的一九八○年代小劇場運動蓬勃發展。一九八○年代中期,小劇場運動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小劇場工作者脫離傳統制式的表演舞台,選擇街頭、舊倉庫、公共場合做為表演的場所,因為他們希望創造一種更接近生活的表...

2005年9月19日 星期一

文山社大 營造山水好城

【生命力記者陳映竹】景美溪,由發源自台北縣石碇鄉境的烏塗溪、崩山溪、大溪墘溪等匯聚而成,原住民族稱之為霧裡薛溪。流經石碇、深坑、木柵、景美後,注入新店溪,全長三十點三公里。二○○○年十月,象神颱風肆虐北臺灣,景美溪水暴漲,深怕成為汐止第二的景美溪兩岸居民,開始了這條河川的保育,這便是「守護景美溪聯盟」成立的濫觴。二○○○年十月,象神颱風肆虐北臺灣,十餘年未曾出現水災的文山區一片汪洋,景美溪水位只差十公分就到達堤防滿點,文山區沿岸的低窪地區如老泉里、木柵路四、五段淹水情形慘重,萬芳抽水站功能停擺。象神颱風帶來的水患,造成景美溪沿岸居民莫大恐慌,昔日門前的小河,瞬間成為噬人的洪水,這是河川過度開發的警訊,也為文山山區居民上了一堂環境課程。文山社大專案執行張尤娟說:「景美溪暴漲,對文山區的居民是很大的震撼。我們生長於斯,但卻不了解這條溪,故社大在二○○○年十二月與地方人士共同發起『守護景美溪聯盟』,希望讓社區居民更熟悉景美溪。」景美溪沿岸有著豐沛的學術資源,包括東南技術學院、政治大學、景美女中等各級學校機關,透過社大人員的文宣及親自拜訪,這些學校的校長也都十分響應景美溪聯盟的成立,提供了豐富的生態及文化教育資源。聯盟執行之初,社大人員發現自身對景美溪人文歷史的陌生,這成了推動聯盟發展的最大困難。不了解溪流的歷史,就讓居民無法對景美溪產生情感的聯結,所以文山社大舉辦了「文山鄉土工作坊」,進行文山耆老口述歷史的訪談和田野調查人才的培訓。在耆老生命史訪談部份,工作坊已訪問了十餘名耆老;而在...

2005年9月16日 星期五

關機落幕 期盼明天電視會更好

【生命力記者梁家瑜報導】為期一週的關機運動落幕了!一個星期來,約有上千名民眾一同體驗沒有電視機的日子,有民眾表示極為不適應,認為生活缺少了重心,另有民眾則覺得這是種很新鮮的生活型態。但對於關機運動的成效,大多數人則表示這個運動可能只會帶來短暫的警惕作用,時間一長可能就無法做到每天關掉電視,就有可能失去關機運動的原意。在新莊社大開設媒體素養相關課程的教師陳志彬覺得,其實一味消極的關掉電視並不是最正確的方法,要使閱聽大眾深刻認知如何慎選優質節目,才是更重要的事情。他也說,希望這次的關機活動可以當成一個開端,潛移默化地將媒體素養的概念傳達到任何一個角落,也希望大家不要等活動一結束就忘記了這次活動的主要意涵,要改良媒體環境,是需要長時間且不斷的努力的。為了幫助閱聽人可以不用花費太多時間心力就可以收看到良好的電視節目,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每年會舉辦四季的「兒童暨青少年優質電視節目評鑑」,希望藉由專家學者、家長、兒童及各方人士的意見,推舉出最適合青年朋友們收看的優質節目。媒觀同時也表示,由於每三個月就評鑑一次,因此不會發生被推舉出來的節目已經下檔的事情,也由於不斷的評鑑節目內容,就某方面來說,對現在電視上的節目都有一種無形的警惕作用,可使節目本身監督自己做得更好,而對那些長期都有在優質名單上的節目而言,更是一種鼓勵。例如GTV綜合台的「哆啦A夢」節目,就多次獲得媒觀的推薦,由於「哆啦A夢」中有許多可激發小孩創意思考的點子,以及詼諧逗趣但又不失教育意味的內容,因此不但擁有固定的收視群眾,更...

2005年9月14日 星期三

與藝術家相約台中美術家資料館

【生命力記者石震達報導】台中縣清水地區在台灣早期即是人文薈萃,藝術興盛的地方,過去曾出現過不少傑出藝術人才。以往要收集這些出色藝術家的資料檔案並不是很容易,不過現在都可以在台中縣美術家資料館找到了。台中縣美術家資料館位於台中縣港區藝術中心,專門收藏台中縣地區各式各樣不同的傑出美術家及其作品的資料。同時也是台中縣美術家歷史存在的介紹展示中心。那美術家資料館裡面都收藏著哪些藝術家的資料呢﹖其中包括對於台灣藝術教育有重大貢獻者例如說廖繼春、陳夏雨、陳慧坤、林之助等人,主要都是以家住台中縣,或是家族淵源於台中,並且其藝術成就對於台中縣有卓越成就,還有與台中縣傑出藝術家有師承關係的人為主要收藏對象。港區藝術中心展演組的黄婷儀也說道:「以前海線地區的小孩能受到較好的教育,而過去台灣許多台灣出名的畫家都是留日的,像是林之助老師,回來之後也會不遺餘力的推廣東洋畫。譬如說焦彩畫就是一種特殊的顏料,需要用一些動物性的骨頭來製作。」在美術家資料裡展示出來的不一定是真跡,通常只是藝術作品的照片或是複製畫。大部分的真跡都放在港區藝術中心有嚴格規範的專業存放室,存放之前都會經過專業人員嚴密的處理以及保護。港區藝術中心主任洪明正說,美術家資料館存在的目的並不只是做出作品的展示,而是藉由各種方法如展示、書籍、視聽效果等等來讓民眾了解與認識美術家的出生背景、師生關係、藝術生涯、藝術思想以及作品價值等,主要是做資料的收集而不是展覽,與港區藝術中心的展覽廳功能做出區隔。以後還會陸陸續續增加中生代與新一代美術家的資料...

2005年9月12日 星期一

戀戀紅毛港 喚醒每一顆愛鄉的心

【生命力記者曾可欣報導】高雄市小港國小的郭惠文老師說:「我愛紅毛港這片土地,也希望能夠有更多人知道這片土地面臨的困境,可以跟我們一起努力讓這片土地得到政府的重視。」因此,她帶著小港國小學生,透過到紅毛港實地訪查,探查老紅毛港聚落所遺留下來的痕跡,還訪問許多留在當地的長輩,並與紅毛港文化協會合作,來進一步了解紅毛港的現況,最後將所學所知都放在自己設計的網站中,希望讓大家了解紅毛港這個地方。郭惠文老師自小生長在紅毛港這塊土地上,後來因為要興建高雄第二港口,還有軍事的考量,紅毛港被迫禁建並且遷村。三十幾年下來,紅毛港的居民不知該何去何從,許多小港國小學生的家長也都是紅毛港人,因為遷村的政策而被迫離開自己家園,但是孩子們對這段過去大多並不清楚,直到透過這一次的服務學習才了解有這一層關係。而小港國小與紅毛港更是只距離短短十幾分鐘的船程,在小港國小附近的漁港,坐上渡輪,對岸就是紅毛港人思念的家園。這次的服務學習,主要由郭惠文老師帶領學生向「紅毛港文化協會」請益,協會是由一群愛鄉的紅毛港人所組成。透過協會的幫助,去了解他們如何延續先民遺留產業,與傳承在地文化,學生們更實地走訪紅毛港聚落、動手學習織網、參加彩繪文化牆活動,並舉辦「小小記者」採訪活動為紅毛港提供一些建議與訊息,也希望地方人士能夠從他們的網站-「戀戀紅毛港」中,重新認識紅毛港,喚起對海洋文化資產的關懷與重視。魚網是漁民捕魚的重要工具,在以前每個人都要會才行,郭惠文老師就帶著學生們向村子中的長輩學習織網,藉由這個活動,讓學生們體會以...

2005年9月9日 星期五

差事劇團 民眾劇場的急先鋒

【生命力記者郭曉芸報導】「差事劇團」團長鍾喬說:「差事是一個工作、一份職責、一種使命。」一語道盡成立這個劇團的宗旨,也清楚說明了團名所隱含的積極意義─對於戲劇和表演,這是一份重要的差事,要對民眾有所回饋。成立劇團以來,秉持著民眾劇場的理念而持續努力的「差事劇團」,鍾喬更是強調:「戲劇是共同生命經驗的、是庶民大眾的,而非僅是菁英的消遣娛樂。」民眾劇場,簡單來說就是以民眾生活為中心,有強烈關照、改造社會的意圖,主張以劇場接觸反映社會問題和人民苦楚的表演形式,就如同鍾喬所強調的,劇場不只是一項娛樂活動,它讓觀眾自發性參與舞台表演,進而去思索表演所呈現的種種生活問題。民眾戲劇強調過程的學習,透過劇場的互動,達到教育、溝通和共同成長的目的。在表演美學上,民眾戲劇(People’s Theatre)是一種從現實出發,並融合在地歷史與生活經驗,在現代劇場中探索表演美學的戲劇形式。在表演藝術方面,其實民眾劇場的表演方式與民眾互動最多,且能達到與民眾溝通的目的。它強調雙向交流,並且跟社會、生活等題材關聯性較大,在表演藝術的同時也兼具了社會關懷、改革等有意義的意圖。一九九○年,鍾喬在南韓參加了由菲律賓的「亞洲民眾文化協會」舉辦的民眾劇場工作者訓練營,因為深刻感受到菲律賓、南韓的民眾戲劇經驗實踐了將文化與社會改造接軌的理想,於是便將這樣的概念以及菲律賓教育劇場研習長達三十年之久的「基本綜合劇場藝術工作坊」介紹到台灣,並創立了差事劇團,以實際的表演和工作坊教學來實踐這個理想。而自成立劇團以來,即陸續與...

2005年9月5日 星期一

生態關懷社 打造城市生態綠洲

【生命力記者陳映竹報導】工廠林立的泰山鄉中港西路一百三十六巷,鬧哄哄的機器運轉聲、熙熙攘攘的卡車、貨運,清楚地定義這塊區域的經濟型態。在這吵雜的工業區,新莊社大生態關懷社默默地為生態復育付出心力,徒手開墾出一片三分地大的農場,期待能在大新莊地區創造出一處生態綠洲。成立於二○○四年八月的生態關懷社,以「回歸大自然原始生態」作為經營「生態園」實驗農場的宗旨。整座農場以有機耕種作為出發點,強調無人為的農藥干擾、不用機器鋤草,社員們胼手胝足用著鋤頭打造這約一千坪的農場,利用糞便、廚餘以及落葉雜草自然堆肥,讓這塊土地成為最天然最無害的生態天堂。目前,生態關懷社在新莊社大設有「生態志工培訓課程」,透過講師的課程教授和野外的實地觀察,培養學員們對於昆蟲、植物、溼地生態等自然生態以及農園實作的基礎概念,近一步將專業知識應用於生態園的實際操作上。對於生態保育有著高度熱誠的志工,是生態關懷社得以繼續成長的原因。每逢週三與週六,社員都熱心地來到農場開墾,除雜草、種植物、墾荒地,做著這些都市生活難以接觸的粗重農事。指導老師林春華笑著說:「來這裡做做活兒,是我舒絡筋骨的運動。利用空閒的時間,接近喧囂城市中難得的綠地,可說是難得的享受。這塊土地上每一處都是大家拿著鋤頭、鐮刀,頂著烈日打造而成的,不諳農事的我們,還弄壞了許多農具,這些點滴讓大家對農場有著濃厚的感情。」 生態園與一般市民農場最大不同的地方在於,此處只培育昆蟲喜愛食用的植物,不以人的喜好為優先,所以園內所處可見三刈葉、柚子、白雞油、台灣天仙果、...

2005年9月2日 星期五

鍾佩紋 以青春活力服務社區

【生命力記者曾可欣報導】大同高中鍾佩紋是今年三月獲頒青少年志工精英獎的傑出志工,因為參加宗教性質的服務社團-光鹽工作隊,跟著工作隊的李智華一起做社區服務,並且為自己的社區編寫導覽手冊而得獎。鍾佩紋是在高一的時候接觸光鹽工作隊,當時妹妹鍾念紋已經在光鹽工作隊了,剛好在升高一的暑假,光鹽工作隊有一個雙語營的營隊,妹妹便邀請她參加雙語營,自那次開始,她就跟著光鹽工作隊的李哥到處作社區的服務。除了在社區當中發社區報、節慶的時候在社區中表演節目、帶營隊、為國小國中生做課後輔導,也跟著李哥到南投,甚至到澎湖作社區服務,她開心的說:「我們最近也要在澎湖成立光鹽了喔!到時候我們還會在澎湖製作導覽手冊。」李哥,全名李智華,是光鹽工作隊和惠林全人教育中心的創辦人,從事社區營造與青少年的品格教育和生命教育十多年的時間,他對佩紋的印象從以前的「不參與公共事務」到現在,他說:「她現在比較開朗,而且比較會表達,現在還會跟小朋友玩了喔。」鍾佩紋表示:「我參加光鹽之前很被動,看到有人在撿垃圾、作社區服務的事情,我都不會主動幫忙,參加光鹽之後才知道以前那些人的辛苦,我現在都會主動幫忙做,而且能夠為自己的社區盡一點心力真的很快樂。」而鍾佩紋所做的社區導覽手冊,則是由大同高中發起的「伊通大不同」社區服務活動。當時大同高中想與社區結合,為所處的社區做一些事情,便與一直從事社區總體營造李哥合作。李哥便邀請鍾佩紋等十二名大同中學學生一起做社區營造,以大同高中門口對面的伊通街作為接觸社區的開始。伊通街不長也不短,但卻是許多...

Page 1 of 138912345Next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