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3年6月19日 星期四

前雙溪後陽明 溪山國小優游自然

【記者張晶茹/生命力報導】位於台北市士林區的溪山國小,由於前有外雙溪蜿蜒而過,背倚具豐富自然資源的陽明山,在地勢上可說是得天獨厚。實行田園教學近七年,溪山國小也發掘出獨特的「溪山生態」。民國八十年,台北市議會議員鑑於八個郊區學校學生人數日漸減少,教育成本過高,不符合教育成本效益,遂建議市政府教育局予以廢校,以節省教育人事經費,但學區家長及學生均普遍反對。教育局經過會商研討後,認為這些小學具有豐富的人文及自然環境資源,應該善加利用,創造學校特色。於是決定自八十學年度起將該等學校試辦田園教學實驗。而溪山國小就是這八個學校之一。溪山國小和其他台北市國小最大不同的地方,就是每個星期二放學後,五年級的導師吳文德會帶領小朋友到附近的溪流或是山上認識自然環境,並且讓同學們瞭解到自然生態會因季節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小朋友的家長吳英霞就認為,這樣寓教於樂的方法,是最容易讓孩子從自然的環境中學習,並且充滿著無限樂趣。總務主任楊朝立表示,溪山國小每年會固定就一個主題,研究溪山附近的生態環境,之前曾經調查過「外雙溪溪流生態」、「外雙溪地區蝴蝶生態」、「溪山的蛇蛙世界」…等。由老師們組成的研究小組,對生態作調查,甚至許多栩栩如生的照片也都是老師們一點一滴的心血結晶。為了讓研究更具專業性,溪山國小曾多次邀請國內手屈一指的學者協助幫忙,包括師大生物系的杜銘章教授及蝴蝶專家陳建志。當研究完成後,老師就會帶著小朋友們配合著主題作戶外教學。楊朝立也特別指出,這樣的戶外教學不單純只侷限於自然科方面,教材中也結合了音樂...

落實田園教育 孩子懂得尊重自然

【記者陳垚安/生命力報導】台北市大屯國小於八十學年度參與田園教學,結合自然、美術、社會等學科,全校師生共同參與,與社區發展密切配合,將田園教學落實到每一年級,並定期舉辦校外教學,讓學生更加認識自己的生活環境,懂得尊重自然、熱愛生命。根據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教授、副教授吳清山、林天祐於教育資料與研究第七期所提出的定義,田園教學可視為一種課程與教學的革新,以社區環境為教學的基礎,並擴大到整個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資源為學習領域,藉以提供學生多元學習機會,充實內涵,進而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前台北市湖山國小校長戈曙宇曾表示,田園教學之所以能夠受到重視與肯定,主要是在正式課程之外,還增加了以田園環境為教材的教學內容,且教學方法生動化、生活化、人性化,學生可透過這些教學,充實知識,且培養守法重紀、崇尚自然、尊重生命的胸襟。目前台北市的田園教學的小學共有九所,八十學年度參與的是文山區指南國小、士林區平等國小、溪山國小、北投區湖田國小、湖山國小、泉源國小、大屯國小及洲美國小,到了八十三學年度又新增文山區博嘉國小。前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局長吳英璋曾表示,台北市郊區九所田園教學的學校,有豐富的自然生活教材,提供一個與自然生態結合的學習環境,從觀察討論的活動中,可以建立孩童良好的團體互動關係,培養孩子具有溝通、合作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屯國小是九所田園教學的學校之一,雖然只有一百二十位學生、十六位老師,但因為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裡,而得天獨厚,擁有許多自然資源,大屯國小是一所沒有圍牆的小學,校舍依地勢分三層而建...

不可不知的資源回收

【記者李曉萍/生命力報導】當你將資源回收物品交給回收單位時,是否想過這些舊垃圾可以轉變成什麼樣的新物品嗎?你又知道隨處可得的即可拍機殼,它的前身是保麗龍餐具嗎?地球早已經面臨資源竭盡的問題,因而提倡資源回收,將可用的垃圾分類出來,再重新處理過,賦予它新的生命,使其可被再利用。台灣的資源回收行之多年,但你知道其實很多日常生活的用品都曾是資源垃圾嗎?除了一般所熟悉的再生紙之外,部分的辦公室的OA家具、運動器材等等,也都是用資源回收垃圾所再製的。據環保署統計資料顯示,九十一年的資源回收總量高達八十七萬公噸,其中包括廢紙、廢金屬製品、廢塑膠類製品。在這麼多的資源當中,並非所有資源皆可回收再製造,必須視資源本身的品質、性質,來評斷是否可以繼續再生利用。以紙類來說,一般的影印紙、報紙均都可回收製成再生紙,但是像是衛生紙、轉印紙就因為性質上的問題,無法回收再利用。簡單來說,台灣的資源回收單位,可分為兩個,一是政府機關,也就是行政院環保署;另一個則是宗教團體慈濟。而政府機關回收過程可分為幾種,一是利用環保署的資源回收專線,透過專線,民眾可將分類好的資源垃圾讓清潔隊運送、處理,像是一般的大型廢棄物,或是社區、學校都會利用這種方式,讓清潔隊到定點來收取資源垃圾;再者,就是像台北市資源回收方式,利用每天清理垃圾的時間,派資源回收車尾隨垃圾車,民眾可將以分類的資源垃圾,送到資源回收車。除此之外,特殊的資源垃圾會有特殊的集結處理站,像是玻璃瓶罐、廢金屬則是必須送往特定的回收地點。慈濟則是利用廣大的志工群...

2003年6月18日 星期三

指南國小 北市南端的綠鑽石

【記者郭紋先/生命力報導】座落於台北市指南鐵觀音茶區的指南國小,被群山以及諸多廟宇所圍繞,有綠色鑽石之稱。由於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指南國小以茶山特有的自然與人文資源發展田園教學,從一九九一年開始,已有十二年的歷史。指南國小教導主任林淑惠說明校內的田園教學課程包括自然與人文兩大方面,像茶藝懷古、寺廟洵美屬於人文課程,溪澗跳石、田園體能就是屬於自然課程。一到六年級十二個學期所安排的課程以及要求達到的目標都不相同,目的是要學生能夠循序漸進去認識校園的週遭環境以及大自然。林淑惠接著舉例表示,老師會要求各年級的學生去觀察校園內的動植物,並且紀錄下來。但是低年級的學生只會要求寫出是在哪裡發現這個動物或植物,到了中年級就會要求學生寫出所發現的動植物名稱。經過中低年級的練習後,高年級的學生會培養出生物多樣化以及修正以往以「人」為本的觀念,知道人和萬物是共同存在的。林淑惠說:「學生到了高年級後,通常都會被培養出能寫一份很精采的報告。」能順利實施田園教學這麼多年,除了老師及學生都很認真參與之外,家長的配合度高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由於學校四周有許多鐵觀音茶園,當上到田園教育課程中的「茶藝懷古」時,都會需要到附近的茶園參觀。「有學生家長剛好是茶農,每次當我們需要到茶園參觀時,家長都會很熱心的開放家中的茶園讓學生參觀,而且還親自當解說員回答學生的問題。」林淑惠笑著說。到底「田園教學」的課程對學生是否有益處?即將畢業的郭知藝同學是從五年級才轉到指南國小,他最喜歡的是寺廟洵美的部分。「以前的學校並沒有...

廚餘回收做環保 土壤健康垃圾少

【記者邱藝青/生命力報導】聽到「少女的祈禱」,大多數的人都知道垃圾車來了,在固定的日子,還可以看到後面跟著一台專門載回收物的資源回收車。現在大部分縣市的清潔車除了載運垃圾和回收物,還多了廚餘回收的項目。台北市在非資源回收日,是由資源回收車來擔任回收廚餘的工作,民眾需將廚餘從垃圾袋倒入回收桶。根據台北市環保局的施政報告,目前已發包在垃圾車後面加裝廚餘桶舉臂,逐步完成後即可配合垃圾車垃圾收運作業同步回收廚餘。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系副教授吳三和說,一般家庭吃剩的食物就是廚餘,所以廚餘也就是有機質。他說,要做廚餘回收,之前的分類很重要,回收的廚餘裡不能有塑膠袋、竹筷等不易分解的東西。廚餘回收最主要的好處,是能夠使垃圾減量,延長焚化爐及掩埋場的壽命。根據台中市資源回收網的資料,廚餘回收最高可以使垃圾量減少百分之三十五。吳三和表示,台中縣石岡鄉在做了資源回收及廚餘回收之後,所需要焚燒的垃圾只有做回收前的十分之一,且廚餘是很營養的東西,回收之後經過處理,可以做成有機堆肥,對於土壤很有幫助,農作物也可以更健康。吳三和說,要做廚餘回收的量不能太少,堆起來至少要有五十公分高,然後再與菌木屑、稻穀等混合,調成廚餘、氮、碳的比例為一比一比一,最後至少會成為一百五十公分高的堆積物。這些堆積物堆在空曠的場地,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去翻動它,盡量增加與空氣接觸的部分,使它得以氧化,促進內部的作用。由於廚餘本身就富含各種微生物,不需要另外加入菌種。微生物大量的聚集在一起,活動之後會達到攝氏七十到八十度的高溫,可以將廚餘...

2003年6月17日 星期二

推廣賞蝶運動 尊重自然生命

【記者陳垚安/生命力報導】台灣蝴蝶協會為推廣蝴蝶教育,讓民眾認識蝴蝶,定期性的舉辦週日免費賞蝶推廣活動,蝶會秘書潘佳修表示,蝶會舉辦這項活動已有兩、三年,對於路線規劃可說已經是相當完善,不但適合一般民眾步行進入,也能看到許多不同種類的蝴蝶。六月十五日,蝶會來到了在烏來桶后溪,解說員顏坤程表示,由於桶后的地勢的關係,可以看到一些分布於不同海拔的蝴蝶,潘佳修說,這主要是因為這個地方地勢有高低之分,植物多樣性,使得蝴蝶的寄主植物較多,由於蝴蝶的分布和寄主植物、蜜源有關,所以,桶后才可以看見不同海拔的蝴蝶。在桶后可以看見台灣紋白蝶、琉球青斑蝶、石牆蝶(地圖蝶)、大鳳蝶、青帶鳳蝶、黃領夾蝶、鳳眼方環蝶和少數肉食性蝴蝶-小灰蝶等等,潘佳修表示,在這裡普通可以看見二十多種蝴蝶,要是天氣好的話,還可以看見三、四十種之多。雖然在桶后可以看見多種類蝴蝶,但目前桶后有幾個地方的蝴蝶數量卻減少了,主要是因為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因為目前當地有工程在進行,蝴蝶原本的寄主植物被剷除,導致蝴蝶也必須遷移,顏坤程表示,希望工程結束後,場地可以恢復原貌,讓蝴蝶重回棲地。顏坤程說,外來種的入侵,也使得蝴蝶生態有所改變,像在桶后看見的紋白蝶,就是外來種,本地種的台灣紋白蝶棲地,因為外來的紋白蝶成為強勢種,而被迫遷移,潘佳修說,這和台灣引進外國植物、蔬果有關,可能這些外來的植物上帶有外來種的卵,使外來種在台灣孵化,要是適應良好變成強勢種,就會威脅本土蝴蝶,另外,也呼籲民眾,如果是有養殖外來種蝴蝶的,希望民眾不要隨意放生,...

輔大新服務課程:照顧校園犬

【記者詹云嘉/生命力報導】看到校園流浪狗被捕抓時的情況,令人不忍,於是輔大有一群學生,提出了成立「關懷流浪動物社」的想法。雖然社團未獲成立,但輔大使命副校長詹德隆,建議成立一個義工團來照顧這些校園犬,作為第四類服務計劃下的一環,讓這群熱心於校園犬的十五位學生,重新燃起了新希望。原打算成立狗社團的輔大學生林俊一表示,想成立社團的目,是希望以狗的地域性來平衡學校裡犬隻數量外,也讓同學安全得到保障,並延伸輔大尊重生命的校訓。雖然社團成立遭到否決,但未來將設立一個隸屬於耶穌會使命特色發展會之下的「服務課程」,來照顧這些校園犬。在這樣的機制下,除了經費的申請比較充足外,未來加入的同學,在服務一定的時數之後,也會有證書頒布,想必能吸引更多同學的加入。林俊一說,在下學期初,會作全校性的宣傳,讓大家來認識學校裡的校園犬,並鼓勵學生加入這項服務學習計劃。目前學校是給予兩年的施行期,兩年後,會根據評估後的成果,來決定是否繼續此項計劃。評估的標準,在於是否獲得學生的普遍支持、認同,這也是這個計劃要努力的重點。身為狗社團倡議人之一的滕昕雲也說,據他們估計輔大裡的狗數量,有二十三隻,沒有外傳的那麼多。這些狗因為地域性的緣故,會在同一個區域內徘徊,學生可能因為早上看到一次狗,下午又看到一次,加上不認識狗的緣故,誤認有很多狗在校園裡遊蕩,事實上都是同樣的那幾隻。對於校外新進的犬隻,林俊一則說,他們會先觀察狗的狀況,看牠會不會停留,以及其行為模式,來決定是否成為校園犬的一員,若不適合,則另行送養。到現在為止,確切在照顧的有十三隻,並已幫牠們戴上環保局給的項圈。另外的七隻則是停留在校園裡的狗,因為較難以親近所以尚未戴上項圈,其餘三隻則在觀察中。這些狗還可分為「會與人親近」以及「較怕人」兩種,其中「會與人親近」的狗,因較樂於與人親近、較不怕人,很容易為牠們套上項圈,但相對也由於個性活潑,比較會鬧事,與其他學生的互動也就有好有壞。「較怕人」的狗,行事則比較低調,或許是因為過去曾被人所創傷,不會干擾去任何同學。在這二十三隻狗當中,有十八隻公狗與五隻母狗,滕昕雲表示,由於母狗發情容易引發狗打群架的事件,所以照顧的重點是所有的母狗全面結紮。在餵食方面,由於尚未有一個正確的名份運作,到目前為止的所有餵食及醫療工作,都是由學生自己出資、出力,來完成這些定點餵食,以及施打預防針、除蚤等醫療工作。關於校園犬所引發的爭議,像是追車、喊叫、群聚、咬人、排泄等問題,林俊一表示,從上學期努力到現在,也都有所改善。像是追車、喊叫等問題,只要有聽說有問題發生,他們都會到現場了解狀況,經由管教訓示來改善。至於學生所抱怨的咬人問題,他們就曾經約訪過被咬傷的學生,了解當時的狀況,分析發生的原因,以尋求解決之道。滕昕雲說,像是這學期初,校門口野狗聚集情況嚴重,加上其中有一隻母狗發情,常有叫吠打鬥的情況發生。根據調查發現,會造成群聚的原因,是因為有位愛心媽媽每天帶著剩菜剩飯來這裡餵食,不過由於她是把一包飯菜丟在地上,並未加以分散,導致狗狗互相爭食,因此發生爭執。在與那位愛心媽媽溝通過後,情況已有改善,聚集的情況也不復見。在行為的矯正與訓練上,環球愛犬訓練學校表示願意免費幫學校裡的狗訓練,暫定於今年暑假實施,關於師生容易抱怨的狗問題,應該能獲得大幅度的改善。林俊一說,事實上問題的產生,很多都是人們不了解動物的緣故。可能因為自己的畏縮害怕,或是突然衝出、奔跑的行為,引起狗天生的狩獵衝動。這時,若能鎮靜地面對狗,並且避免逃跑,「或許就會發現正在追你的狗,事實上一點都不可怕」。要使學生支持校園犬的存在,重點就在宣傳與教育,未來考慮在全校必修的「大學入門」與「人生哲學」兩堂課中,加入有關校園犬問題的宣導,不但有助於傳達輔大關懷生命的精神,也能降低人狗衝突誤會的機會。...

2003年6月1日 星期日

浴火重生 體會「心」的可貴

【記者杜艾倫/生命力報導】「原來,我的心是富裕的。」小文(化名)說。十年前因為婚姻的感情問題輕生,導致上半身重度燒傷,復健結束後,又必須承擔家中的債務及照顧稚兒,接踵而來的壓力,幾乎使小文無法承受;但是她在佛法中找到心靈的慰藉,讓她浴火重生,體會生命的可貴,也豐富了她原本即將乾枯的心靈。小文說,當時她在加護病房治療,只知道自己再也不敢傷害自己的身體,因為她實在無法承受身上劇烈的痛楚,「那是非常慘痛的經驗,刻骨銘心,卻成為我日後一直保持惜福心的原因。」以前小文為了家庭拼命的工作賺錢,最後身心俱疲,「現在跟以前的想法和感受完全不同了,現在的我,很感恩的在珍惜這個生命和身體。」小文說。 躺在病房裡,當時小文悶得發慌,正好陽光基金會的志工前來邀她參加基金會主辦的活動,於是她決定去走走。坐在來接她的復健車裡,司機一路上講著笑話逗她,「我真的好開心喔,讓我忘記自己是一個受傷的人。」小文說。到了活動場地,小文變得更開心,她笑著說,因為有很多活潑健談的傷友,大家一塊聊天說笑,活動結束的時候,她依依不捨,還希望可以待在這裡就好,不要再回到醫院去了。 這一次和陽光傷友的接觸經驗非常快樂,於是在出院之後,小文馬上就到重建中心做復健,她說:「復健真的很痛,但在那邊的快樂卻能抵過身體的痛,對我來說,到重建中心做復健,是我快樂的原動力。」也因為小文的心情愉快,促使她復健的過程相當順利,只花了半年的時間,就已經完全恢復。陽光基金會企劃專員李憶琦說,重建中心有「復健表揚」的活動,會頒發獎狀來鼓勵那些積極認真復健的傷友,小文也因為努力復健,獲頒了好幾張獎狀。...

Page 1 of 138912345Next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