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12年4月30日 星期一

歌仔戲小學 深坑國小傳承本土戲曲

【記者徐唯庭、黃若婷/新北市報導】深坑國小為增加學生對台灣本土戲曲的認識,規畫了一系列的藝文深耕計劃,連兩年以歌仔戲為主題,融入五年級的藝術與人文課程,十個班級參加,共十六堂課,在運動會演出、期末還有學生粉墨登場辦成果展。所有課程包刮臉譜化妝、基本身段、曲調教唱、鑼鼓打擊、道具製作等,除了學校原有的藝文師資,還與校外相關的工作室 交流,外聘專業的歌仔戲教學老師,今年更與蘭陽戲劇團的老師合作,由校內老師和外聘老師協同教學,一起投入歌仔戲課程。除了學生的課程規畫,學校會固定為校內老師安排研習課,「學校的老師都很有興趣,但對歌仔戲的了解不深,所以會外聘老師來教導」負責企畫的陳芬蘭老師說,藉由研習增長傳統戲曲的知識、技藝的內涵,學校老師不但可以幫學生複習外聘老師的教學內容,甚至能獨當一面自己授課。深坑國小是少數重視傳統戲曲的學校,擔任鑼鼓教學的小玉老師表示:「現在老師教交響樂、直笛,都是偏西洋表演藝術,教傳統戲曲的比較少,很高興深坑國小可以執行這個計劃,讓更多小朋友認識歌仔戲」,學生也許沒辦法學得很透徹,但他認識傳統戲曲、認識舞台表演,長大後他就有可能買票進場,「藝術可能會在他生活上留下一些什麼」。課堂上學生練習身段、曲調外,DIY製作道具是很重要的一環,陳芬蘭說:「去年我們學都馬調,同學畫扇面的水墨畫、自己做扇子,表演服很多也是學生自己發揮創意完成」一方面環保,一方面學校也可以投注更多的經費在教學師資上。「未來計畫讓讓歌仔戲和國樂社結合,也希望在中低年級推廣」陳芬蘭說,但礙於經費不足...

2012年4月27日 星期五

獨立導演李惠仁 堅守媒體第四權

【記者蔡佩穎、簡夢嫺/台北市報導】禽流感疫情爆發,台灣雞隻部分感染高病原病毒H5N2,全台陷入恐慌中,農委會防檢局長許天來也因防疫不力下台。而真相的背後,是獨立導演李惠仁鍥而不捨地追蹤,花了八年時間拍攝紀錄片《不能戳的秘密》,向大眾揭發政府隱匿數據和真實疫情。《不能戳的秘密》不僅引起社會大眾和媒體注意,也獲得卓越新聞獎第一屆調查報導獎。李惠仁從二〇〇四年台灣第一次爆發低病源禽流感疫情時,即開始追蹤相關事件,並著手拍攝紀錄片。片中記錄追尋真相的過程,以及產官學三方說法,並發現台灣其實存在著高病原的禽流感病毒,但政府一直隱匿和迴避。目前的禽流感疫情調查已告一段落,檢調及監察院也介入調查,李惠仁說:「這個過程我相信我都會把它完整呈現出來,會做個完結,整個片子之後也會做個最新的update。」而除了《不能戳的秘密》外,李惠仁現正拍攝《蘋果的滋味》、《那些年,他們一起搞垮了公共電視!》及台灣生物安全調查。《蘋果的滋味》記錄壹傳媒登台十年,所帶來的影響與轉變。去年底在公共電視提案並通過,預計明年初...

2012年4月26日 星期四

成蹊生活誌 記錄台灣同志藝文

【記者劉潔萱、莊沛儀/台北市報導】當西方酷兒遇上東方酷兒會產生什麼樣的激盪?在來自法國的酷兒總編輯帶領下,成蹊同志生活誌用筆和鏡頭,記錄著台灣當代同志藝文動脈,期望能讓優秀的同志被大家看見,並做為同志圈內人的借鏡,讓他們能挖掘自身才能,並對「同志」的身分有所認同。十二年前的一場美麗誤會,讓法藉的白志仁來到台灣這塊土地,並從此定居下來。白志仁。他原本預計要到中國大陸的孤兒院,邊當義工邊學中文,但卻在一連串的誤會之下來到了台灣。原來是有台灣的孤兒院飄洋過海到大陸打廣告徵收義工,所以他也就順水推舟的踏上了這個寶島。過了四年之後,平時在醫院當義工的白志仁,開始想要為台灣奉獻更多。於是本身為同志的他,為了幫助像他這種身分在社會上相對弱勢的人們,開始和一群長久生活在台北,想為台灣付出回饋的外國朋友共同創立了「勉仁協會」。這個協會主要是幫助患有愛滋病的大學生及同志大學生,除了給予他們獎助學金外,也會免費幫助他們做生涯規劃。而這個協會也成為了往後的成蹊同志生活誌的根基和資金來源。一般的同志團體或同志刊物不外乎都是在於追求同志團體的人權,或是希望在法理上的取得平等對待、輔導同志朋友在對自我的認同或是解決在台灣這個保守社會中所會面臨到的問題。但對白志仁而言,這類注重同運和同志平權的團體已經夠多了,自己沒必要再跟進去建立新的團體。而且,身為一個外國人,對當時台灣的同運歷史和形勢他也未必了解,因此不會經營得比其他同志組織好。於是,六年過去,成蹊同志生活誌在此時醞釀而出。白志仁將它鎖定在台灣的「同志」和...

2012年4月25日 星期三

戲劇兼教育 Be劇團推廣偏鄉公益

【記者李榮晉、蕭令婕/新北市報導】「各位小朋友,請拿好你們手中的地瓜,一同到台前來幫我們把地瓜村的地瓜補滿吧!」舞台上的表演者對著台下的兒童喊道。這裡不是什麼兒童遊樂場,而是Be劇團的兒童互動劇表演現場,透過和觀眾、兒童的互動,讓他們更融入戲劇中。 Be劇團成立於二00九年,前身為東吳大學戲劇社,當時因為社團倒社而解散,但憑藉著對戲劇的熱愛,部分學生轉而在外立案成立劇團,而Be劇團就這麼誕生了。團長吳萌其本身就很喜歡小孩子,也想要幫別人做公益,因而規畫了兒童劇和流浪故事屋。「希望能將兒童劇推廣至偏鄉地區,親自讓劇團和這些偏遠地方的小朋友接觸,讓他們能在我們的表演中體悟人生的道理。」成立已將近三個年載,Be劇團的「流浪故事屋」計畫也在許多個偏遠地區和育幼院實現,其宗旨是由劇團親自到這些幼稚園或是育幼院做義演,讓這些孩子接近戲劇、體認戲劇,並藉由戲劇找到更多的自信和快樂,最遠曾到達南投和高雄等中南部演出。這次的劇碼「快樂鼠」講述的是一個鄉下老鼠來到都市與城市老鼠相遇所展開的一連串冒險,原本鄉下老鼠很羨慕都市裡的一切,直到發生各種驚奇的事情,從被捕鼠大隊追趕到差點被貓咪給吃掉,一陣驚險之旅後,才發現原來自己擁有的東西才是最美好的,藉此傳達給小朋友「知足」的觀念及其重要性。另外,整齣戲總共只有四名演員以及操偶的方式交替演出,並採用歌舞方式來包裝,劇中不定時穿插唱歌及舞蹈,對演員來說也是一項挑戰。團員盧佑典加入Be劇團已有一年,本身為戲劇系畢業,最初還不確定加入劇團是否為正確的選擇,後來...

天然有機冰品 蜜朵麗助在地小農

【記者趙敏、彭敬婷/臺北市報導】位在台北四四南村的蜜朵麗冰淇淋,靠著創辦人林壽益在生物防治上的研究成果,並推廣到在地小農的農產種植中,使一支支有著各色特殊口味的冰淇淋,不但是有機的天然冰品,更是與在地農業的深刻連結。林壽益最初的工作是關於生物防治的研究,抱持著對土地的關懷和對農藥氾濫的憂心,遂有了「以蟲吃蟲」的想法,以平衡機制來使害蟲能在自然環境下為天敵所捕食,用食物鏈減少化學農藥對環境的危害。這個研究也使他在一九八七年獲得十大傑出青年神農獎,後續更創立草蜻蛉自然農業有限公司投入天敵昆蟲的開發。在推動生物防治的過程中,林壽益結識了許多投入有機農業的農友,他說,當時大眾對於有機蔬果的消費意識不高,有機農業的生產成本也很昂貴,再三思量下,決定把這些農特產轉換到一個比較有附加價值的產品上,以此跟這些農友購買有機農產支持他們。而農特產在冷凍時,壽命可以延續,附加價值也會提高,剛好那時妻子陳麗姬在花蓮糖廠冰品部工作,於是有了把農特產製成冰品的想法,開始研發具有本土特色的冰淇淋。陳麗姬說,在尋找食材的過程中,橄欖口味是購買了產銷班的本土橄欖而開發出的成果;紅玉口味則是收購日月老茶廠的台茶十八號製成。桑椹口味則是購入弱勢農婦獨立種植的桑椹,由於丈夫車禍半身不遂,於是那位農婦自己在農園照顧四十棵桑椹樹。沒有噴灑農藥的結果,造成桑椹各個其貌不揚並爬滿了毛毛蟲,因此蜜朵麗下定決心,教導小農利用天敵來做生物防治,質實幫助在地農友,並鼓勵有機農業的發展。「所謂的益蟲和害蟲是我們人為去認定的,其實那都只...

2012年4月22日 星期日

綠能環保玩具 庇護商品助身障者

【記者趙敏、彭敬婷/臺北市報導】光源一打下,背上附有小型太陽能片的玩具小蚱蜢與小火車便靈活地動了起來;在玩具車內滴入鹽水,不用裝電池,就能產生強大的驅動力。「神旺綠能環保創意生活館」位於臺北花博爭艷館,館內有一半以上的商品都由身心障礙者設計,更特別的是,店內許多玩具可藉由綠色能源驅動,不僅環保還兼具教育意義。現為身心障礙者自立更生創業協會副理事長、商店經營者的經理莊青一,微笑著訴說坎坷的成長背景。他在兒時發燒後患有小兒麻痺,因父親家暴而被送進義光育幼院。五年前的一場車禍,使他從此以輪椅代步。但他從來不會自暴自棄,時常藉由繪畫與陶藝創作抒發心情。因行動不便,莊青一在求學路上並不順遂,國中後半工半讀,還曾因多所學校未提供住宿而苦惱不已。高職讀美工科時,他的老師在學校後山開了一間陶藝工廠,因而有機會接觸陶藝。他說,身心障礙者無法如一般人很快就找到施力的支點,在學習過程中必須花更多的心力學習。近年雖然他的雙手肌肉持續萎縮,仍創作不輟,並持續將技藝教授給其他身心障礙者,幫助他們培養一技之長。「二○一○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期間,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在花博園區設有庇護商品館,莊青一以花博為主題設計可重複使用的魔法水繪卡廣受好評,店內也僱用身心障礙者販售商品。他看到許多身心障礙者因而有機會面對人群,行銷自己,為此感到開心。身為協會副理事長,莊青一認為自己有義務幫助更多身障者自立更生、立足社會。花博結束後,爭艷館開放招標營業,他和妻子蔡麗滿在園區內經營「神旺綠能環保創意生活館」,館內有八成以上商品出...

2012年4月19日 星期四

愛心非施捨 長期服務真正需要

【記者歐靖雯/新北市報導】「服務需要長期、固定的。」輔仁大學社會系學生趙薇婷說,她於二O一二年二月,與達仁女中師生一同前往孟加拉的烏特拉為當地居民蓋建棚架、製造肥料,提供居民種植所需。二OO六年,耶穌孝女會的修女已開始在烏特拉服務,到二O一O年開始,達仁女中於每年寒假都會招募學生一同前往烏特拉,一方面體驗,也為當地居民服務。而達仁女中透過輔仁大學前校牧汪文麟聯系,開放兩名輔大學生名額,因此趙薇婷於二月期間到孟加拉的烏特拉,進行為期八天的服務。卡羅族(Garo)是孟加拉幾個最大的族群之一,其中超過70%的人民生活在貧窮線以下,識字率不到50%,80%的卡羅人務農,長年來農業知識缺乏,導致低農業生產,也影響了當地的糧食來源及營養狀況。又因地處偏遠,與外界接觸較少,市場交易機制較弱的情況下,難以創造收入。趙薇婷與達仁女中的學生,要為居民製造肥料。因為當地的土壤砂子較多,種子不容易發芽,因此種植時需要更多的肥料。「我們要親力親為去撿乾掉的牛糞,對我們來說非常掙扎。」趙薇婷說,對於嬌生慣養的女生們,撿牛糞應該是最難的部分,「牛糞是肥料必要的成份,不撿不行,最後我們和居民一起去撿。」「牛糞是肥料必要的成份,不撿不行,最後我們和居民一起去撿。」趙薇婷說。   建造棚架是為讓居民能在利用棚架種植,更方便他們的種植工作。「我們要為居民建了一座棚架,可是建棚架不是想像中的簡單。」趙薇婷說,他們用了一、兩天的時間,先利用竹筷子練習建棚架,「千萬不能讓它倒下,如果到真正要建的時候倒下,那不是開玩笑的。」利用竹筷子所搭的「練習版」。(照片/趙薇婷提供)經過多少次的練習,終於完成了。(照片/趙薇婷提供)「當地的小孩子對我們都很好奇,因為很少接觸我們這種膚色的人。」趙薇婷說,小孩子看到他們就很興奮,想要跟他們講話,這也是在當地服務的修女想要的目的,因為當地家庭的狀況,孩子不太可能出國,於是透過和達仁女中合作,讓他們能夠多和其他不一樣的文化接觸交流。為增加當地孩童的教學機會,耶穌孝女會在烏特拉建蓋學校和女生宿舍,讓學生能擁有更好的教學環境,也讓女學生們有更好的保護與輔導。耶穌孝女會的修女除了教學服務外,平時也會為居民提供輔導,以及種植教學。趙薇婷表示,看到當地的修女服務了六年,她們才是真正的服務者,因為她們知道居民真正需要的是甚麼,提供他們最長遠的需要,達仁女中也長期的幫助當地修女,希望能固定的幫助到當地的居民;「而我們只是為他們建了一個棚架,這不算甚麼。」趙薇婷說,她目前參與輔仁大學服務學習中心的垂死之家計劃,將於今年暑假前往印度,希望也能為有需要的人提供真正的服務。延伸閱讀︰奇摩新聞--勇敢女高中生...

2012年4月16日 星期一

帶二手書 到台東「晃晃」住一晚

【記者林穎、張方瑄/台東市報導】位在台東平凡住宅巷弄中,門外長長的黑板上寫著「晃晃二手書店」六個字,與一般書店不同的是,晃晃提供「以書換宿」的制度,七、八成新的文學類書籍、小說和圖畫書,經過老闆娘羅素素審核,依照書況及書單決定換宿的天數,如果所換的書籍不夠換取一天的住宿,則可以用來折抵原先一晚住宿四百元的金額。晃晃二手書店在二○一一年夏天成立,一週只開四天,每週五至隔週一,除了提供二手書的販售,也接待外地的背包客住宿。少了連鎖書店華麗裝潢,沒有顯見的大招牌,憑著本身特色在當地和網路上闖出知名度。它的有個性也正反映主人素素的個性。素素在收書或是審核換宿的書時,都是依照自己的喜好挑書的,她喜歡文學小說,還有旅遊、生活類的書籍,所以書店裡的藏書也都是這類的書籍。書店裡的書只有一成是由老闆羅素素 提供的,二至三成是台東人捐的,其他則都是交換住宿換來的。「一方面可以解決台東書本來源的困窘,一方面又可以結交很多朋友。」羅素素說。在台東經營二手書店不到一年的時間,因為特色鮮明,在網路上已經小有名氣。曾有香港獨立影到店裡借場地拍片,甚至有一位娘家在台東的客人,透過網路認識晃晃,便從台北寄了一箱書到書店。以前,台東人也不知道當地有書店;現在,台東人也慢慢知道這間書店的存在。「開二手書店不是以賺錢為目的,只是想做些有趣的事」羅素素從事網頁設計,原本在台北工作的她,婚後為了想好好生活,於是和先生搬到台東居住。剛開始,抱持著貼補家用、不無小補的心態,加上自己也很愛旅行,所以在自己家中接待背包客的住宿。後來羅素素買下了住家附近的兩層樓的透天厝,二樓為背包客住宿區,她心想一樓空間空著也是空著,不如實現自己的夢想,將它改成書店,於是晃晃二手書店就在這樣的情況下誕生。羅素素說,提供二手書的人都是用分享的心情。她常會以書推估書本主人是個什麼樣子的人,有著怎樣的個性,曾有一間屋子空了八年,新的屋主發現舊屋主留下很多書,就將書捐到晃晃。當時她發現有很多跟醫學、生病有關的書,每一本書都保存得很乾淨,在封面寫上何時購買、購於何地。讓她在想這些書的背後有著怎麼樣的故事,八年後的現在,主人在做什麼?因為可以認識不同的人,常有國外背包客光顧,晃晃還有一個特別的「小幫手」制度:幫忙四小時可以換宿。所以外國背包客若是沒有足夠的旅費也沒有關係,可以利用小幫手換宿一晚。店內有一區提供外國背包客一書換一書,換的書也是其他背包客留下來的,讓來自不同地方的人,因為晃晃的書本而有交集。店內設立了一個「自閉區」,羅素素說,當有客人想要安靜專心的看書時,就可以利用這個空間。自閉區位在通往二樓的樓梯下方,小小的、只有一個人的空間,旁邊還掛上一盞小燈,人們即使躲在這裡看書,也不怕太暗,可以享受一個人與書本的浪漫。店內「自閉區」 (記者林穎、張方瑄/攝影)...

2012年4月14日 星期六

漸凍人上網開店 販賣故事與希望

【記者傅婉芸、李芷萱/新北市報導】網路上有一間店很特別,這間「有故事的店」販賣的是一個個漸凍人病友的故事、一個個他們的創作,而每一件作品寄託著他們對於人生的體悟,以及對於家人的擔憂,也從作品中反映出,因為生病而無法自理、無法行動的無奈。「有故事的店」的夢想發起源自一位漸凍人病友-袁鵬偉。發病前的他從事國際貿易,飛過三十五個國家,正值不惑的他在二○○三年確診後,病徵一一浮現,原本以為是感冒,沒想到俗稱漸凍人的運動神經元疾病從他的咽喉發病,之後他的肌肉漸漸無力,但是他的家人一路相伴,發病後,他保持開朗的心情、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的每一天,利用滑鼠與單指敲鍵進行文學、藝術的創作,他的太太劉淑蓮表示:「鵬偉發病後,才發現原來自己也能夠創作、寫詩、畫畫,這是他生病前沒想過的事情」。二○一一年,袁鵬偉向台灣證券交易所五十周年圓夢計畫申請「有故事的店」,希望成立一個漸凍人病患以及家屬的拍賣網站,在十月,「有故事的店」這項圓夢計畫順利通過。袁鵬偉認為,許多漸凍人病友本身都是多才多藝,有的擅於文字、有的擅於攝影,但卻因為發病後,被迫放棄自己的長才與興趣,而希望成立有故事的店就是希望鼓勵病友再重新創作、重新面對人生,透過一作品、一故事的方式,讓每個販售出去的作品都別具意義,也能增加病友的家庭收入。  袁鵬偉的作品也成為「有故事的店」第一個販售的故事,取名自西藏第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詩:「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袁鵬偉初讀此詩時,從詩中體悟生病後的心境轉變,就借用這捨詩的意境換成一幅畫,原本袁鵬偉拿去參加國際病友大會的畫作...

2012年4月12日 星期四

街頭顯身手 藺草嬤編織苑裡風情

【記者陳孟婕、謝柏晟/苗栗報導】手背上的老人斑清晰可見,雙手熟練編藺,雙眼戴著老花眼鏡,專注的神情讓旁人也跟屏氣凝神,看著她完成作品。七十三歲的藺草嬤陳素質,從小住在苑裡,將藺草編織成富有美麗花紋的手工藝品,化平凡為神奇。                          苗栗苑裡和緊鄰的大甲、通宵地區一帶,都是臺灣藺草文化的發源地,從清朝雍正時期就是臺灣輸出藺草手工藝品的重要生產地。陳素質說:「苑裡的女孩必須從小學習編藺,十年前藺草文化漸漸沒落,近幾年是靠政府和文化局推動才能被更多人看見。」「現在都沒有人要做了,但比較有年紀的人,每個人都還會。」陳素質的先生郭輝煌說。編藺文化已大不如前,在苑裡像陳素質仍然持續編藺的人,已經剩下不到卅位,年齡都比較年長,她為此感到遺憾。陳素質表示,政府推這些相關活動,已經有少數婦人願意重拾編藺,但若要吸引更年輕的女性投入仍有困難度。從房間拿出一大袋用塑膠袋包裹著的成品和半成品,每件都是陳素質親手編織而成,她邊拿邊說明,有包包、坐墊和小動物等。當提到草帽時,她特別強調,「早期大甲、苑裡、通霄是同時發展編藺的地區,大甲人最早將藺草外銷到日本,普遍的人才會認為藺草帽是大甲的名產,但這個技術其實大家都會。」。近十幾年來,苗栗政府積極復興苑裡當地文化,並建立藺草文化館,推動編藺活動,讓當地女性重拾舊有文化。苗栗縣農會...

2012年4月10日 星期二

單車「鹿戰隊」 偏鄉學童騎出自信

【記者羅雅微、謝苡晨/台中市報導】教會傳道簡廉政在南投縣鹿谷鄉成立單車「鹿戰隊」,希望透過騎自行車的活動讓這些偏鄉地區的孩童在體能、人際關係及學習方面等有所改善,並能從中找尋自我價值。南投縣鹿谷鄉E愛教會的單車「鹿戰隊」至今成立五年多,教練簡廉政表示,南投縣的人口外移嚴重,許多青壯年人出外打拼,留下來的多半都是老人和孩童,身旁沒人教導,經濟壓力又沉重。加上山上的孩子騎車不太會遵守交通規則,對課業又較沒興趣,教會在承辦世界展望會的單車挑戰營後,覺得成效不錯,於是便開始自行車體驗的教育活動,希望可以引導孩童自我學習,像是單車維修、如何避免運動傷害、規劃路線等等,從中培養團隊合作精神,也希望能藉成立鹿戰隊找公益團體幫助這些弱勢家庭的孩子。簡廉政發現南投鹿谷鄉的美,帶這些偏鄉地區的孩子們騎單車拓展活動範圍,熟悉在地文化,希望能讓大家更認識自己的家鄉,在鹿谷探索大自然不同的樂趣,而不是整天宅在家裡。他說,騎單車不只是健身,也能使人際關係、團隊溝通能力變好,獲得成就感等等。這些都能開發小朋友的潛能,在其他學習上也能有好的表現。學生張建專從原本自視甚高的個性,甚至不太聽從別人意見,自加入車隊後因必須學會如何在團體中生活,漸漸懂得尊重與包容,加上結交志同道合的好友,以及教練的幫助,脾氣收斂許多。在單車技術方面也進步不少,曾獲得南投縣運公路技師賽第三名的佳績,讓他對自己更有信心。去年十一月,在南投縣國中小聯運中,車隊拿下十一面獎牌,讓這群騎士們信心大增,今年寒假更在伊甸基金會的協助下,展開為期十...

2012年4月6日 星期五

「阿金」扶弱勢 共製好味道

【記者蔡凱盈、許哲瑄/新竹市報導】竹東鎮的客家媳婦阿金姐,早年向婆婆學習醃製梅子,供親朋好友享用,後來做出成績來,便拿去販賣,以梅子開創「阿金姐工作坊」。機緣巧合下,阿金姐用公平貿易的精神幫助竹東小農收購酸桔,製造桔醬。堅持無添加、天然製造的產品大受歡迎,阿金姐的二位女兒陸續回來幫忙經營推廣,兩代人一起打造台灣傳統好味道。阿金姐工作坊,用保證價格,差不多是市面兩倍的價錢,向兩個竹東的柑桔產銷班及小農收購酸桔、契作的青梅,以保證他們的收入,從而使他們能安心以天然方式種植。無論是酸桔還是梅子,阿金姐都以傳統古法,堅持手工製作,不添加任何人工甘料及防腐劑。阿金姐靠自己的努力,而小有名氣,持續以創意產業幫助竹東柑桔農民。酸桔和梅子是有時效性的作物,當產季的時候,便要把當年的產品數量製作完成,所以阿金姐聘請殘障協會的輕度殘障朋友及婦女團體幫忙。輕度殘障朋友在製作桔醬的過程中,能幫助剝桔皮分離果皮及果肉、去籽這簡單動作,處理好一籃收取兩百元的報酬。而平常要照顧家庭、沒有工作的社區媽媽,阿金姐就以時薪的方式聘請她們幫忙製作產品,提供工作機會給弱勢團體。阿金姐的兩個女兒,巧嫻及巧伶,眼見年紀漸大的母親獨自打理工作坊,自個兒搬玻璃瓶、攪拌大鍋子,於心不忍,就辭去工作,回鄉幫忙。兩姐妹回來後,發揮所長,打理業務。長女巧伶以科學管理,計算成本、開支,並在網上開設部落格推廣產品。念設計出身的幼女巧嫻,把產品重新包裝,讓人耳目一新。2010年,桔子盛產,小農拼命推銷,阿金姐不忍婉拒農民,都把作物收購。但...

Page 1 of 138912345Next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