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5日 星期一

重組棒球的世代記憶

Photo_2【記者蔡曉婷 石婷溱/台北報導】「那些在深夜看完一場決賽的球迷,一定會意識到他們親眼目睹了一場合作無間的過癮比賽,他們感受到一種平時無法感受到的榮辱與共,因此他們也看到了一個更好的世界。」──美國棒球專家布萊德利。



雖然二O一二年的倫敦奧運取消了棒球項目,除了倫敦單位的強力杯葛外,棒球本身的經濟效益也是一大考量,但即使趕不上足球、籃球的盛行世界,在台灣,棒球還是許多運動迷的第一信仰。

在日本職棒界有句名言:棒球是失敗的運動!一場棒球賽至少有五十一位出局數,也就是說,一場比賽會產生五十一個失敗者。幾乎沒有其他的運動是像棒球一樣,打擊區上有七成失敗機率的選手,他還是位強打者;而站在投手丘上,要將球隨心所欲地投入18.44公尺遠的好球帶,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簡直到了「害怕失敗,就不要打棒球」的程度。

那有什麼好玩的?
這個沒有時間限制的比賽,所有的可能性,在最後一個出局數之前,都有發生的機會。每個球迷都曾期待,在兩出局後,敲出劃過天際的小白球。可能性,就是棒球的樂趣。


一九O六年,台灣的第一支棒球隊,而後嘉農的甲子園,紅葉少棒的艱苦傳奇,到奧運奪牌,職棒成立,棒球成為許多人的共同記憶。雖然一些負面消息讓台灣的職棒環境更加艱辛,生活的多元讓許多人己經沒有踏進球場搖旗吶喊的熱情。但在許多時候,還是可以看到許多人,在電視機屏氣凝神,等待著投打對決。
1
這些歷史的記憶,情感的見證,現在有了匯集的平台,對於那些在台灣棒球百年發展,有些模糊,甚至不曾記得的部分,在「台灣維基棒球館」裡可以找到解答。透過棒球數位典藏計畫,我們開始窺見台灣棒球歷史的全貌。

台灣棒球數位典藏計畫中內含了台灣棒球運動珍貴新聞檔案數位資料館、台灣棒球數位文物館和台灣棒球維基館,其中以台灣棒球維基館最為特殊。
在「台灣棒球維基館」這個平台裡,除了最新的即時新聞外,對於棒球從日據時代被引進台灣當時的歷史新聞,透過和聯合報的合作,人人都可以輕鬆的在這平台找到需要的資料。
「給球迷他們拿不到的資料。」計畫主持人、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教授林信成這麼說。

這想法也成了這個計畫的出發點。

也因此,在九局比賽結束之後,我們有了另一個可以分享的場域,不僅僅是和喜愛棒球的同好,也和百年發展下,棒球的文物、新聞及群體記憶,攜手並進。
Photo_3
計畫主持人林信成出生在台灣最風靡棒球的時代,而當我們第一次接觸這位一點也沒有運動粗獷氣息的教授時,他微笑不好意思的說:「其實……我有點外行,你可能會很驚訝……」和多數人一樣,林信成是一位「純粹的觀眾」,對於棒球並沒有超乎常人的熱愛或研究,單純在幾年一度的經典賽事時,跟朋友一起守在電視為中華隊加油。然而,小時候半夜起來看棒球轉播的童年經驗,讓他對棒球一直有著美好的印象,在一次數位典藏計畫案提報時,林信成正巧與其研究生孫正宜商討到棒球文物與舊新聞的典藏可行性。憑著從小對棒球的好感,林信成在這因緣際會下開始著手典藏台灣棒球史的計畫。

有著資料處理和電機工程方面的專業,從網站架構、內容編寫到圖片放置,一點一滴做起。拿起書本翻來研究,是林信成教授做此計畫時最常做的事,一本《台灣棒球一百年》(謝仕淵、謝佳芬著,果實出版)是他收穫最多也最豐富的參考讀物。就這樣,一位大學教授、四位研究生和一部老舊的PC,組成了棒球數典的運作小組。


然而一人之力不及眾人之力,一人之智慧不及眾人之智慧。如何將球迷和對台灣有著特殊情感的棒球運動,完整的保存及運用流通變成了一個重要的議題。也因此,可供球迷和專家間共同為台灣棒球史留下印記的平台需求也就此產生。


既要編寫方便又要有棒球專業相關之士來撰寫,更大的一個問題是經費的不足。種種考慮下,林信成選擇以維基來編寫資料,和維基百科一樣,台灣棒球維基館擁有全民編寫網頁內容的特性,棒球維基館內的資訊可說是集眾人之智慧於一館。除此之外,配合著台灣棒球數位文物館的內容配置:歷史文物,搭配民眾記憶,台灣的棒球印象,開始浮現在網路世界。


「其實維基館就像個拼圖一樣,每個人的背景、記憶都不同,但這樣你拼一筆、我補一塊,漸漸的就可以看見棒球的全貌。」林信成說。


剛開始,台灣棒球維基館還沒被民眾熟知和參與。一切的條目得靠團隊自己動手,翻書查資料來做編輯。一直撐到兩個月後才有人加入編改行列,隨著網友的相傳和搜尋網站的傳遞,網站才開始步上軌道快速發展。

三年間,資料頁面從五百頁至今年三月突破到一萬兩千頁。管理員由原先林信成和學生初期的五人小組,也多出了一些真正的棒球愛好者,點閱數也從一年後的九十萬次開始突飛猛進,至今已有五千七百萬次,更登上Google搜尋「棒球」二字的首頁。


在這個網站中,我們可窺見一些許久未被提起的姓名,這些人都曾經參與了台灣棒球的歷史。
洪太山,一九二四年出生,曾是第一、二、三屆的亞錦賽中華成棒代表隊的隊長。這位「台灣的貝比魯斯」,是戰後台灣的第一代棒球明星。隨著時間的遷移,洪太山漸漸被淡忘他在台灣棒壇上的閃亮成績單,藉由數位典藏,我們有了認識他的方法。


嚴德和,這個名字即便對棒球小有研究的人都可能感到陌生,但他是台灣第一位到美國擔任國際青少棒賽裁判的國際裁判,雖然已於二OO四年逝世,但透過台灣棒球維基館在網路上對棒球的影響,他的女兒主動參與了維基館的聚會,希望將父親的資料收入典藏。


棒球維基館的社群中,不乏本來在運動或棒球界中享有名氣的人物。像緯來體育台的主播體育專欄作家蔡明里,也參與了內容的編寫與修改。編撰網友中更不乏對棒球有著痴狂程度、對每場賽事都能如數家珍的業餘專家,甚至有部分網友藉此平台被聯合報相中成了專欄作家,可說是臥虎藏龍。


然而,有社群的產生與互動就有紛爭的可能。曾經有過某派球迷的支持者在維基館內指稱對方球迷破壞球場秩序的文章,造成了兩派言論的對立和內容的爭議,也傷了維基館內大家能夠共同努力為棒球付出的熱情。


對棒球維基館的爭議事件,林信成認為社群自治是非常重要的。沒有所謂的「一人審判」,在這平台上人人身分平等,任何事都要透過溝通來解決,藉由溝通達到共識,才是維基經濟學的精神。林信成表示光靠自己一人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設法引進外部的正面力量,一個自由加上自治的互動平台才能達到品質提升的目的。


形形色色有著共同興趣的人,在電腦螢幕前貢獻己知和己力。每個人就像一個個小拼圖,共同拼出台灣的棒球印象,他們就像你我,平日各自為自己的生活努力。幾次的聚會,讓他們從網路上的合作晉升到現實中的對話,雖然從未見面過,但提到棒球大家都可滔滔不絕,熱絡得像是一場小學同學會。


在棒球文物數位典藏計畫中,和當事人或其家屬互動,能得以蒐集更多且更真實的資料。藉由這個平台,能讓一些幕後英雄也有一個被認識和記錄的平台,使更多人發現周遭那些「棒球達人」的存在。所謂的歷史典藏,不一定要由學者來參與,人人都可以是一部分歷史的專家。

林信成教授建立了棒球維基館,讓棒球不再只是存在在球場上、電視裡,或是腦海中,而是給許多球迷們在這個平台上重現在各個世代的棒球記憶的機會。就因為這種「平時無法感受到的榮辱與共」,在棒球場外,我們也可以做另一種棒球英雄。

此篇文章與數位典藏專刊同步刊登

「拓展台灣數位典藏」網站http://content.ndap.org.tw/

「數位島嶼」網站http://cyberisland.ndap.org.tw/

圖說一:台灣棒球卡片拍攝

圖說二:台灣棒球獎牌拍攝

圖說三:台灣棒球數位典藏計畫主持人 林信成

圖片來源:數位典藏計畫研究助理王傢軍、邵易謹提供

2 意見:

從這篇專題報導可以一窺台灣棒球歷史的風貌,作者十分用心,希望生命力新聞日後能誕生更多深度有內涵的作品

謝謝您的支持,往後生命力會更加努力!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