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8日 星期日

生命最後的美─大體老師

Untitled31 【記者高毓璘/生命力報導】「給、都給、全部都給。」馬振通,生於一九一五年,北平人,全家皆為虔誠的天主教徒,他天生樂觀且崇尚儉樸,生前總是以助人為樂,過世後依舊遺愛人間,奉獻自己的遺體作為教學之用。他的女兒馬玉潔修女目前也任教於輔仁大學,「有很多人說我個性好,我覺得都是遺傳自我父親。」馬玉潔說。

醫生的培養是漫長且艱辛的過程,醫學院所有的學生在求學時,都必須經歷過無數的考驗,在他們成為醫生前,一定要親自檢視過人體,而這些提供學生們作為教學教材的人體,就尊稱他們為「大體老師」。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損傷」的觀念,因此大體的來源一直十分缺乏,輔仁大學醫學系至今成立了七年,往年都以使用模型來進行教學,直到 二OO二年才有了第一位大體老師。啟用大體老師的過程相當繁複,醫學系解剖學教授王嘉銓表示,基於對大體老師以及人性的尊重,認為與解剖課程相關的「生命教育」應該有完善的計畫,因此和醫學院修女共同規劃了一套屬於天主教輔仁大學表示尊重大體老師的禮儀,包括了迎接禮、教學啟用禮、入殮火化禮、感恩追思禮 及骨灰奉厝禮等五項儀式,希望藉由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們珍惜大體老師的付出,並在老師身上學到對生命的尊重。

將大體迎接到學校之後,會由專門的技術人員進行防腐的工作,所有大體都必須防腐半年之後才得以啟用;在啟用儀式上,學校安排家屬來見親人最後一面,期望所有人都以嚴肅、莊重的心態看待,並向大體老師表達最深的謝意。王嘉銓表示,一副大體只能使用一個學期,一學期之後,所有大體老師會在學生與老師的陪伴下,穿上壽衣入殮火化,並在火化後舉行感恩追思禮,感念大體老師的遺愛人間。為了安奉大體老師的骨灰,輔仁大學於二OO三年興建了「英靈祠」,讓大愛永存人間的大體老師能夠在此安心的長眠。

每一位大體老師都來自不同的家庭,也都有著自己的人生故事。馬振通在晚年時自願住進安養院,時常幫忙打掃、帶其他老人家散步、教那裡的外國修女說中文等等,安養院裡的人都非常敬重、也很喜歡他。「去年三月那個風雨交加的夜晚,父親努力撐到我踏進房間的那一刻才嚥下最後一口氣,臉上盡是 慈祥的笑容,我很感謝他,讓我能夠看到他帶著笑容離開。」馬振通在世時就曾說過,將來想要帶著感恩的心把身軀奉獻給社會。馬玉潔很感謝輔仁大學的用心,雖然父親已經不在,但在學校為大體老師所舉辦感恩禮上,她看到了眾人對父親的尊敬與感動,也感受到父親有限的生命裡卻有著無限的價值。

「死亡並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生命的延續。」王嘉銓教授表示,早期多數的大體都是來自無名屍,幾乎沒有任何尊重遺體的禮儀,自然而然的,學生們也就缺少了那麼一份對生命的感動,因此輔仁大學安排醫學院學生在上解剖課前,利用課餘時間先行拜訪大體老師的家屬,傾聽大體老師的生命故事,並感受老師的大愛,讓他們知道,即將陪伴自己一學期、教導他們人體奧秘的老師,並不是只是一具冰冷的屍體,而是一位曾經擁有過歡笑,愛過、活過、在過世後還將無私的愛奉獻給學子的人。輔大校長黎建球在感恩追思禮上也表示:「大體老師真正豐富了學生們學習的過程,更讓他們了解到,大體老師不只是留下生命的感動,而是完成了生命的價值。」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