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6年2月27日 星期一

原住民學童課輔班 幫助大小學生

【生命力記者黃如琦報導】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所、嘉義市基督教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共同成立「勞動獎學金」,而領取勞動獎學金的大學生則擔任嘉山教會中,都市原住民小朋友的課輔老師。「擔任課輔班的老師,改變了我人生的方向。」中正大學社福系研究生王柏昌說。位於嘉義市的嘉山教會,是嘉義市唯一一個主要由都市原住民所組成的教會。駐堂牧師溫初光表示,由於原住民離開原鄉部落來到都市,許多原住民家庭中,父母親工作時間十分忙碌,無暇顧及子女的課業甚至品德的教導,所以他們期待成立這個課輔班,能夠讓原住民家庭從兒童的教育開始改變,並且希望家長能夠親自接送,讓家長對子女教育有更多參與。嘉義市基督教社福基金會,是一個不侷限於宗教、以社會福利為出發點的機構。提供兒童、青少年保護、老人福利、急難救助還有原住民關懷等服務。所以他們提供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勞動獎學金」,並成立原住民學童課輔班。在課輔班擔任了兩年老師的中正大學社會福利所研究生王柏昌說,「我唸大四的時候,家裡出了一些事情,我的生活費也出了問題,透過基金會與系上共同合作的『勞動獎學金』提供到教會為原住民小朋友進行課輔的工作機會,我才得以一探都市原住民的生活面貌。」在王柏昌得到這個工作機會之後,也進入基督教社福基金會擔任執行長張克平的助理,因為王柏昌本身是社福所的研究生,又與基金會關係密切,所以課輔班篩選「勞動獎學金」的幫助對象,也就是課輔班的師資,是由他負責的。而原住民課輔班所服務的對象,僅限於嘉義市及附近地區的都市原住民學童,但有時住在教會附近社區中的平...

2006年2月19日 星期日

人人公益網 網路點擊做公益

【生命力記者陳家豪報導】你知道上網點網頁也能夠做公益嗎?「人人公益網」就是這樣的一個網站。由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創設的人人公益網是台灣第一個點擊捐款(click donation)的網站,網友只要透過每天點幾下的滑鼠、逛幾個網頁,便可幫助公益團體獲得募款。人人公益網的網路點擊概念,其實是從國外發起的。黃郁芬說,最早是國外有一個網站叫做Hunger Site,這個網站希望利用網路的力量提供人道援助;他們使用的方式為點擊「提供免費食物」(Free food)按鍵,再由數家贊助單位中點選一家贊助單位,這些贊助單位便會贊助一份糧食到需要糧食的貧窮國家,至今Hunger Site有超過兩億人次點擊、同時也捐出超過三億份的糧食。黃郁芬說:「後來基金會裡也有人想把網路點擊的方式延伸到台灣,甚至基金會還有派人去美國Hunger site取經,希望能藉此吸取一些經驗。」人人公益網也在二○○三年三月正式上線。有別於以往贊助公益,民眾可以清楚看到人人公益網捐款的資金流向。王錦毅說:「以往的捐款,民眾常常不知道錢會用到哪,或是不知道為什麼要捐錢;但是想在人人公益網受贈的公益團體,都必須提供募款的說明,告訴民眾為什麼需要募款、募得款項要幹麻,而人人公益網也會把募得、分配的款項明細公開在網站上給大家看,讓做公益變得透明、公開,而不會讓民眾感覺捐錢給誰好像都一樣。」人人公益網另一位負責人黃郁芬表示,贊助的活動每三個月為一期,每期有四個受贈公益團體,由各個團體的累積點擊次數來決定捐助的比例;點擊次數最多的公...

2006年2月12日 星期日

南華耘心社 從心靈成長做起

【生命力記者李維綱報導】從耕耘自己的心靈做起,再以所學服務他人,這是南華社大耘心社的精神。耘心社社長毋凡鈺說:「我們的目標就是自助以助人,先要培養我們自己的心靈、培養正確的服務態度,出外服務時,才不會造成別人的困擾。」從己身出發,是社員們堅守的原則信念。已成立十年的南華耘心社,其創設過程與「攜手計畫」服務活動息息相關。耘心社的輔導老師黃振芳表示,當初是輔導室號召一批熱血青年接起「攜手計劃」,接了一段時間後,耘心社才正式成立。攜手計畫是耘心社的對外服務活動,服務對象為國中小學的學生,大林國小就是其中之一。九二一大地震時,耘心社的攜手計畫就曾為嘉義的大林國小和梅山國小的災區學生設成長營,重建當時這些學童的心靈。然而,社內對彼此社員的心靈內在層次成長更是一大重點,社員會用一種以「小團體」的進行方式做面對面的心靈交流,以探測自我和自我成長。社長毋凡鈺解釋說:「以一次的小團體活動為例,指導老師要我們玩個遊戲,兩兩一組,彼此之間背對背,一個人用指定的圖畫來口述給另個人,而另個人經由口述之後用筆把圖畫下來,活動中間老師會限定只有口述那方可講話,畫畫者不能發問,或者是兩個人都可交談。」毋凡鈺表示,從這個遊戲中可以知道,有時候人與人相處時,自己說出來的話,別人並不能完全了解,而這中間的差異常常就是產生誤會的點。社員每週都會到外面的國中、小學做服務,目前是以嘉義的大林國小為主。他們需要輔導的大半都是課業嚴重落後的學生,副社長許純嘉說:「有些孩子到了四年級還不會ㄅㄆㄇㄈ,或著是到了四年級還不會乘法。...

2006年2月11日 星期六

慶安社區 在地文化在地情

【生命力記者陳姿婷報導】「大龍峒是台北市最早開發的地方之ㄧ,也因此保有了各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技藝,但是隨著時代潮流的改變,這些傳統技藝慢慢地沒落了,既然我們是處在這個地方,我們就有義務承擔起宏揚傳統文化的責任!」慶安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伸龍如此說著創辦協會的動機。位於台北市大同區的慶安社區發展協會,成立於一九九九年八月八日,由於地處台北市最早開發的區域之一,社區內蘊藏豐富的歷史民俗資源,社區協會推動傳統文化亦不遺餘力,以「宏揚傳統民俗技藝文化」為社區發展的重點之一,陸續創辦了舞龍民俗技藝團和布袋戲團,並積極宣揚家庭倫理的觀念,還曾多次獲得政府的肯定。林伸龍表示,舞龍隊全是由社區居民所組成的,老師則是請別的里的里長來教,像是廟會、大龍區休閒運動會、或是逢年過節等等,舞龍隊都會去表演。至於布袋戲團,則是成立快兩年了,成員共有十七人,也常常出去外面公演,「在所有台北市的社區裡面,純粹是由社區居民所組成的布袋戲團,大概只剩我們社區了!」林伸龍說,社區的布袋戲團是遵循古老的演出方式,是一隻手就可以操作的小型戲偶,不像是電視上有許多聲光特效的霹靂布袋戲,至於演出劇本,則是取自於國內著名的布袋戲大師許王先生,團員們也會藉由觀看許王演出的錄影帶,學習大師的技巧。「去年我們還受邀參加『西園偶戲運動會』的演出,演出的人全都是許王的徒弟喔!只有我們是唯一的業餘表演者呢!」林伸龍得意的表示。除了舞龍隊和布袋戲團外,每年端午節、元宵節等傳統節慶,慶安社區也會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像是元宵節教小朋友做花燈、搓...

2006年2月10日 星期五

女人學分 聊聊女人二三事

【生命力記者游雅筑報導】人間衛視「女人學分」節目以教育民眾岀發點,鎖定三十歲到五十五歲之間、偏向都會型的女性為主要收視群,於每週一至週四晚間十點播出,內容包括女性的感情世界探討、健康養生,以及職場上的大小事等,製作人韓祖華表示:「我們的節目不同於傳統的談話性節目,著重在提供具體的建議,特別是每週都會有『家庭作業』讓觀眾摘記,列舉一些方法跟步驟供觀眾遵循。」韓祖華表示,由於節目並沒有廣告收入,因此所傳達的訊息都是正向的,「也許談不上什麼淨化,但畢竟還是會影響到一些人的」他不希望製作一個流於口水空談的節目,而「女人學分」即是針對一般大眾比較不關心的層面去做節目,「我們的優勢是可以反覆地看,全都是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節目內容分為四大項,禮拜一的主題是身體健康養生,「多囊性卵巢症」就是在談婦女卵巢病變的問題,「做個有『骨』氣的人」則是談骨質疏鬆症;禮拜二的主題是知識性話題,「為自己規劃美麗新境界」談的便是女性如何做專業理財規劃;禮拜三專門談女性的感情世界,「手帕交也喜歡我的另一半」、「黃金不婚族」探討黃金單身女不婚的心態;而禮拜四的主題則是職場方面,「尋找職場第二春」教觀眾如何培養第二專長,「秀的恰到好處」告訴觀眾如何展現才華、又能受到歡迎。每個人送禮物的機會很多,但是對於如何送禮、怎麼送、該送些什麼方面總是充滿迷惘,在「禮物與人的對話」單元中主持人宜瑄及逸飛,便會和節目來賓一起解開觀眾的困惑。關於女性吸煙群,韓祖華說女性吸的煙不一定是香菸,大部分是抽油煙機的煙,因此節目中也會教導觀...

2006年2月5日 星期日

客家文化會館 文化客家新紀元

【生命力記者王中宏報導】位在信義路上的台北客家文化會館,是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所管理的;客家文化會館的設立不僅是為了讓大眾能更了解客家文化族群,並且也提供了一個親近民眾的對話空間。客家文化會館的林政吉表示,去年文化會館就以「客家讀書年」為工作主軸,由客委會輔導設置的臺北市「客語教育中心」,推動將近五千個客語家庭的客語讀書學習工作。客家文化會館以提供客家團體,舉辦各式文化推廣等動態活動或研討會為主要的服務,並與社區或其他族群團體相互支援合作,以作為都會客家族群間瞭解及親近文化的對話空間;林政吉說,館內大都以教學課程為主要的設施規劃,像是客家的民俗技藝教學,讓大家能學到傳統的客家文化。為了持續推展客語讀書學習風潮,永續臺北市的「客語社會」,文化會館也在去年九月與十一月之間的客家山歌節中,舉辦一系列的活動,並且以客語學習最為重要;林政吉表示,我們目前常設的教育班有客家民謠班、語言班等,另外也會讓民眾在這裡舉辦讀書會。曾與孩子一起參加過客家民謠班教學的廖秀鳳小姐說:「這些都是我小時後的歌謠,能讓小孩也體會我小時的歌謠真的很棒」。客家事務委員會二組組長鄭寶珠表示,未來也會將另外兩館「客家藝文中心」、「客家戲曲音樂主題館」搭配不同主題的藝文活動,與客家文化會館推出更多的計畫;鄭寶珠說,像是客家文化週,就是由客家文化志工到學校裡面去推廣客家文化工作,且「客家文化週」的形式,將繼續二年並巡迴完臺北市一百五十所國民小學;此外還有輔導幼稚園及托兒所的客語教學,使其成為長久性的台北市幼教「客語教...

Page 1 of 138912345Next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