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5年8月30日 星期二

台灣大學慈幼兒癌營 照亮你和我

【生命力記者李維綱報導】在台大醫院、馬偕醫院裡,有一群大哥哥大姊姊們,親切地與醫院的癌症病童互動著,他們秉持著慈幼精神,以愛心和關懷為這些小朋友帶來歡樂。營隊負責人賴婉婷就說:「看到他們快樂的笑容,再辛苦也值得。」這就是台灣大學慈幼社兒癌營隊。為了對兒癌服務的專一性和深度的要求,慈幼的兒癌營隊開始時以照顧偏遠地區國小的「國服營隊」、「和小營隊」兩個營隊,從事兒癌病房服務。但此時的病房服務,都還是附屬,並非主要的營隊工作內容。有鑑於此,慈幼社服於一九九一年正式成立兒癌營隊,專門負責台大醫院兒癌病房的工作。兒癌營隊中,除了原有在醫院裡的兒童癌症樓層陽光室辦的活動外,負責人蔡一民表示,最主要的變革是增加了病房服務,即是由兒癌隊成員兩至三人一組,準備一些遊戲、勞作等等,直接進入病房去陪伴小朋友。除了病房服務外,更能和裡面的小朋友打成一片的就是「平服」活動,負責人黃琦婷說:「平服就是平實服務的意思,它是定期會在陽光室所舉辦的活動,邀請病房中的小朋友及家長一起參與。」同時為了將病房服務做得更確實、向下紮根,把快樂帶給更多小朋友,蔡一民表示,兒癌營隊在一九九六年首次與馬偕醫院合作,舉辦「小兒血液腫瘤科歲末聯歡晚會」,獲得不錯的迴響。除了從旁協助兒癌基金會外,在為小朋友舉辦的活動中,會教導他們一些基本技能,帶著他們做活動、陪他們玩,與小朋友分享一切的喜怒哀樂。負責人賴婉婷說:「在遊戲設計上,我們朝多元化發展,希望盡可能給他們各種不同的嘗試,每次平服活動都會有一個主題,會有實作部份,如飯糰的製作...

2005年8月26日 星期五

精神障礙者 與你分享生命中的勇敢

【生命力記者莊雅晴報導】玉麟(筆名),一個勇敢面對病痛、努力活出璀璨人生的精神分裂病友,自十七歲患病至今已有二十個年頭了。從發病初期心智喪失,不時會出現幻聽、妄想等症狀,在經過了治療,以及家人和醫護人員的細心照料之下,玉麟現在已經能夠規律的工作,與正常人在職場中競爭。自患病以來,經歷了兩度發病,其中第二次發病,是由於換藥過程出了問題,因此玉麟非常強調按時服藥的重要。而透過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舉辦的「心靈角落--精神障礙者康復經驗徵文比賽」,也讓玉麟有機會將自己患病的心路歷程,以及他給與病友的叮嚀書寫出來。「精神疾病不過是生命中的一項試鍊,通過它、超越它之後,人生必定更精彩、更清澈而美好!」這是在玉麟的文章〈生命中的試鍊〉中,所提到的一段文字。然而說到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他僅含蓄且簡短的表示,自己是如此幸運,這一路上,有家人的支持與陪伴,以及醫生的耐心與愛心,讓他很感動,也真心的感謝。而在過去十多年受憂鬱症所苦的呂玉女,同樣也藉由這次的機會,透過她最愛的寫作,表達出這些年來的心路歷程。就讀師專時期就曾有憂鬱症的症狀出現,不僅是情緒低落,還曾想要吃老鼠藥輕生,幸好及時被母親發現,才避免了悲劇的發生。雖然在當時她並沒有發現自己罹患的是憂鬱症,並無接受適當的治療,但透過學校老師適時的開導,也讓她豁然開朗,將近二十年沒有再出現相同的症狀。一直到了八十三年,身兼國小教師與教學組長的呂玉女,感受到工作上強大的壓力,再度出現了先前的症狀,不但對自己的專業能力產生懷疑,也找不到活下去的意義。但這次他透過報紙上刊載的「憂鬱症」文章,終於清楚的知道原來自己是得了憂鬱症,也才明白該請求精神科醫師的幫助。在治療的過程中,呂玉女曾因感覺自己已有好轉,便擅自停藥,使得病情時好時壞。直到後來遇到一位非常有心的醫生,不僅很有耐心,並且會打電話主動關心病情,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因此病況好轉。現在她最高興的,莫過於是能夠重拾往日對寫作的興趣了,而她的丈夫在她患病期間,由原來的大男人主義者,轉而願意下廚為她準備三餐,也讓她覺得很感動。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秘書長滕西華提到,這兩年聯盟皆舉辦了「心靈角落--精神障礙者康復經驗徵文比賽」,希望透過這樣的徵文比賽,除了讓患者有一個目標之外,更可透過書寫文章,幫助精神分裂症患者做到思考與邏輯的訓練,以期更快回復正常軌道,今年也將其中優秀的作品集結成書,希望讓社會大眾對精神疾病有更多的了解。《分享生命中的勇敢》一書,便是由參與比賽的兩百件作品中,挑選出十四件作品所集結而成的,當中一則則都是精神障礙者與病魔搏鬥的心靈寫真,而玉麟所投稿的〈生命中的試鍊〉及呂玉女的〈感謝的心,不再以憂鬱症患者為恥〉,便收錄其中。滕西華表示,如此令人動容的文章,不該只有少數人看到,她希望藉由將文章集結成冊,讓社會大眾對精神疾病有更多的了解。而為了讓大家不只是看故事,因此書中更加入了「專家的叮嚀」,給予讀者關於精神疾病更多的知識。「精神障礙者是需要被接納的。」滕西華說。而她也希望這本《分享生命中的勇敢》,能夠對精神障礙病友、家屬以及社會大眾,發揮教育的功能,更期望能有更多的人接納精神障礙者。延伸閱讀:康復之友聯盟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

2005年8月19日 星期五

YOYO點點名 陪你動一動

【生命力記者梁家瑜報導】「早上動動身體好、中午動動精神好、晚上動動睡的好、點點名每天陪你不可少!」一聽到熟悉的音樂聲,就知道「YOYO點點名」開始了!「YOYO點點名」為一帶狀節目,每天早上八點、下午兩點還有晚上九點半,都會撥出一次,是東森幼幼台開播以來,深受小朋友喜愛的兒童節目。「YOYO點點名」由於內容生動活潑、藉由身體的律動帶動親子間感情,因此多次獲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評選為最適合兒童及青少年收看的優質電視節目,在台灣的兒童節目中,也擁有固定的收視族群。製作小組表示,此節目最大的特色,是將音樂結合律動,讓小朋友在聽到各種不同風格的歌曲時,可以很自在地擺動自己的身體,藉此訓練幼兒的平衡感與身體的協調能力。另一方面,也藉由超人、森林裡的小動物等極富想像力的角色,帶給小朋友更加豐富的童年與培養自我思考的能力。同時,為了使小朋友可以隨時聽到節目中的歌謠,因此另外將這些歌曲集結成DVD,讓小朋友可以不用每天苦苦守在電視前面,隨時隨地都可以沉浸在音樂的律動世界當中。「YOYO點點名」的主持人水果家族和昆蟲家族,是小朋友很喜歡的偶像人物,當初會用水果和昆蟲的名字來命名,是為了讓小朋友多了一些親切感與有趣感,更加深小朋友對於主持人的印象。曾到過節目現場參加錄影的幼稚園小朋友陳玫瑄說,她覺得到現場一同和水蜜桃姐姐跳舞很好玩,「沒有想到我也可以出現在電視裡面!」由於每次錄影都會邀請小朋友上台一同表演,因此如何安撫這些小朋友的情緒就成了很大的問題。現場助理人員說,由於攝影棚空間不足的問題,所...

2005年8月17日 星期三

社療一隊 從服務中學習

【生命力記者林宗翰報導】秉持著由服務中不斷自我學習,因學習而不斷提升服務的宗旨,台北醫學大學的社會醫療服務隊,創立於一九七八年,服務足跡遍及全省,為台灣第一個成立的大專醫療服務隊,因此簡稱為社療一隊。去年社療一隊與台東縣長濱鄉的衛生單位合作,到當地進行衛教宣導及社區義診的服務,也首次加入了子宮頸抹片的檢查,獲得不錯的迴響。隊長楊于慧表示,台灣整體醫療水準其實已經很進步,但城鄉的差距,使得一些偏遠地區在醫療上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為了讓醫療資源能有效被分配,社療一隊鎖定這些地區為加強重點,去年他們便前往台東長濱鄉進行服務。談到實際的服務情形,楊于慧說,長濱鄉當地的居民以原住民居多,由於許多年長者多半只會講母語,因此在診療時,得藉由當地志工協助翻譯才能順利進行。另外,出隊前曾特別詢問當地衛生單位所需的醫療資源,經過瞭解認為當地子宮頸抹片檢查推行較為不易,因此特別將它納入這次的服務項目,鑑於以前的宣傳不足,導致受檢人數不多,隊員改採挨家挨戶的方式向民眾宣導檢查的目的及重要性,消除了大家因不了解產生的疑慮,使得檢查人數比起往年增加許多。楊于慧說:「除了為病人解決病痛,更希望藉由我們的提醒,讓病人重視健康,注意自己的生活習慣。」她還表示,「在診療結束後,我們將相關的病例建檔,依照年齡、性別的分佈做統計,寄送給長濱鄉的衛生所,以便為病人後續健康情形做追蹤,讓整個義診不單單只是一次例行服務,而是真正在日後也能對居民有正面幫助。」跟其他醫療服務隊比較不同的地方是,社療一隊的服務工作不僅僅是從旁協...

愛心送關懷 處處有溫情

【生命力記者安鴻綺報導】今年八月,一場敏督利颱風帶來的七二水災,沖毀了台中縣和平鄉白冷國小的校園,原本美好的操場及綠地瞬間成了瓦礫碎石,台北市大安社區大學愛心社的成員透過網路,聚集人力,共同為這個小學募捐文具,且親身至當地關懷,災後的重建工作雖然艱辛,不過在這樣的互動下,也看出人間處處有溫情。「愛心社」,是於今年八月十四日,由一批選讀大安社大「社區營造」課程的同學,在指導老師魏得瑾的鼓勵及引領下所成立的,本期望藉此關懷社區裡的一些老人。沒想到籌備期間,發生了敏督利颱風,造成七二水災,台中縣和平鄉的白冷國小受到土石流侵襲,使校園嚴重毀損,魏得瑾透過網路,得知該校因資源不足需要援助,於是讓籌組中的愛心社優先關懷受災的白冷國小及學童,募捐活動就此開始。整個活動以社員陳麗卿與丈夫所開的信義書局為中心據點,募捐對象主要以大安社區居民和書局的客人為主,由於陳麗卿平日熱心公益的形象深植於顧客心中,加上熱情待人,因此當活動一展開,幾乎所有的客人都踴躍參與。此外,陳麗卿怕所募到的文具不足,而直接與白冷國小校長林伶惠主動聯繫,得知白冷國小曾參與過直排輪比賽,贏得前三名的成績,因此,募捐方向有了轉變。除了書局顧客,康靜幼兒成長中心園長康靜也一同加入這個愛心行列,邀請許多家長共襄盛舉,終於募集到二十雙直排輪。值得一提的是,愛心社的關懷對象不只白冷國小,與林伶惠校長密集聯繫下,愛心社成員了解,原來鄰近天輪村的博愛國小和當地松鶴部落的受災戶,所受損的程度並不亞於白冷國小,於是決定將博愛國小和災民一齊併入關...

2005年8月12日 星期五

說出心裡話 男性不憂鬱

【生命力記者莊雅晴報導】一位企業中高階層主管,擔心在這資訊化的時代,不會電腦會被職場淘汰,並且在工作上承受著龐大的業績壓力,而聽不懂年輕人的用語也為他帶來困擾。回到家後,與子女的相處不甚理想,有時兒女甚至不想理他。在這樣雙重的壓力下,他參加了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舉辦的「男性憂鬱管理團體」活動。帶領團體的老師陳清葦表示,由於社會上對於男性的性別期待,讓男性認為向人訴苦、尋求慰藉,不是男人該做的,因此在情緒表達方面較為內斂,遇到壓力或感到憂鬱時,通常會自己解決,而不會對外尋求幫助。對此,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輔導組長李玉信表示,會針對男性舉辦這樣的活動,主要就是因為現在男性少有表達情緒的機會與訓練,且對於表達情緒存在著壓力,因此希望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能夠讓男性學習抒發自己的情感。陳清葦提到,這個活動的主要對象包括了處在高壓力下、有輕微憂鬱傾向以及有憂鬱情緒的男性。通常讓男性產生憂鬱情緒的原因,不外乎是來自於家庭、經濟、工作以及社會上過多的負面訊息帶來的壓力,而在個人心理成長方面,則大多是成長過程中的挫敗經驗所造成的影響。團體的訓練主要是幫助他們活在當下,陳清葦提到一個在團體進行過程中的簡單概念:如果你現在覺得緊張,便要去找出自己在緊張什麼,可能是因為你覺得大家都在看你,大家都在說你的壞話。這樣的訓練目的是要讓你了解當下的發生,到底是不是真的有人在看你,那有多少人在看你,是不是他們真的都在談論你。在經過這樣的分析之後,你便能夠分辨這可能只是你的假想。另外陳清葦也提到,有些人在...

2005年8月10日 星期三

燃燒短暫 永留藝術之魂

【生命力記者吳韻璇報導】民間糊紙業在現代人的記憶裡並不陌生,在傳統的喪禮中焚燒靈厝、金童玉女好讓死者歇息、引領死者前往西方極樂世界的儀式,曾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現代人要求喪禮簡易、方便,糊紙業也漸漸的在消逝,王緒協接觸糊紙四十餘年,仍然用純手工精緻的做法,維持這一瞬間消失的藝術。祖傳五代的王家,相傳在原鄉泉州府安溪縣王氏家族,就已經在從事糊紙業。王緒協國小六年級,便因為興趣當起學徒。王緒協說:「一部份也是因為家裡在種田,學糊紙比較輕鬆。」而初學藝的地點,不是在家中,而是直接到喪家裡。「第一次看到往生者的棺木,真的很害怕。」王緒協回憶,小時後喪家大多在山上做法事,黑夜中灰暗的山路連路燈也沒有,點著蠟燭煤油,一邊工作,一邊害怕,「後來也就習慣了,都不怕啦!」回憶學習的過程,他覺得最辛苦的還是要熬夜工作,時常睡眠不足。糊紙這門藝術,種類繁多,四十幾年以來,王緒協仍然邊看邊學,「當學徒的時候,大型的作品,可能一年還不一定接到一次,三年四個月下來,也看沒幾次,無法學到全部的技術。」所以做這一門的師父,看見新的型式,還必須要自己研究,怎麼樣可以做得更好,做得更精緻。除了喪禮,糊紙藝術品也用於廟宇節慶、中元普渡等等慶典。但大多數仍以喪禮的中西式三合院、洋房、別墅等等為主。傳統手工得從骨架開始做起,將竹子依照需要剖成有粗有細的骨幹,架好了骨架才能繼續其他的工作。王緒協告訴我們,剖竹的這一部分,到現在為止,大多數的師父都還是用手工。因為機器切割好的竹條做起來不順手,也很脆弱,多是殯儀館葬儀社...

2005年8月8日 星期一

面對自己 蝴蝶衝破枷鎖

【生命力記者/鄭舒安、鄧維湘報導】「我只中意女人…我是lesbian,我從來都是,我根本沒有變過!」當飾演小蝶的何超儀在劇中對丈夫吶喊自己是同性戀時,終於決定抵抗這些強壓在她身上無形的世俗枷鎖。小蝶就如劇名「蝴蝶」般,猶如未蛻變的毛毛蟲,處於社會家庭道德束縛中,就算試圖和丈夫更親密、甚至生了一個小孩,卻終究無法自欺欺人,繼續偽裝自己不喜歡同性的情感。在影片最後開始認同自己性別角色的小蝶,就好比破繭而出、展翅飛翔的美麗蝴蝶般,重新找回屬於自己生活,不再因他人期望而隱藏自己。全片以一種時空交錯的方式,細膩地描述三段女人間糾葛的愛戀情感,也鋪陳了已婚女老師蝴蝶在面對丈夫女兒和真正的情人阿葉間那種糾葛擺盪的苦痛。其間也穿插小蝶的學生在其同志戀情遭到阻礙時,她的無奈與感同身受卻不敢幫忙的矛盾心理。另外也描述小蝶學生時代的同性愛人與她的種種故事,期間記憶的青澀、無奈,搭配著早期的小蝶在無法承受壓力下,還是強迫自己成為世俗眼光下的模範妻子、模範母親、模範老師,而這背後卻全是虛假、充滿壓抑的。當最後小蝶與丈夫坦承時,她的丈夫問到:「已經發生的事就讓它過去,你回來不就好嗎?」她回答:「我無法再像從前那樣,沒辦法了!你明白嗎?」因為開始願意誠實面對自己,不想繼續過著偽裝生活美滿的樣子,一旦解放過自己的真實情感後,就再也無法滿足於和平的表象了。這是一個同性的愛情故事,同時也訴說著大部分人們面對愛情的軟弱與無奈。「蝴蝶」原著作家陳雪(見圖)說這部電影看起來也許很生活化,像個愛情故事。但同時也是在探討一...

實踐基信團 伴觀護少年成長

【生命力記者林宗翰報導】實踐大學的天主教基信團,乍聽之下可能會以為是個教友的團體,但其實社團內多數的同學並非教友,只因認同社團服務的理念而參與。基信團最早是由教會成立,直到一九九五年才向校方申請為正式社團,並由修女擔任社團的輔導工作,主要的服務內容為每學期固定到土城的少年觀護所舉辦成長營。觀護所主要為偏差行為青少年的矯治場所,為了幫助他們走上正軌,戒除舊日的壞習慣,在所內的生活作息十分規律並嚴格禁止男女接觸,透過單純的環境,隔絕外界的誘惑,希望讓這些曾經犯錯的青少年,能平靜心情與反省自我,待重返社會後能順利適應。觀護所裡的少年大約都是國、高中年紀的孩子,團長劉孟芬表示,其實他們跟一般的孩子沒有兩樣,正處於活潑好動的年紀,只不過犯了錯必須接受行為矯治,成長營的最大的目的便是希望能將歡樂的氣氛帶給他們,讓他們在裡面也能感受來自外界的溫暖,加強對社會正面的觀感。劉孟芬表示,剛開始由於對觀護所的不夠了解,對於到觀護所去服務其實有所顧忌,但親身參與後,才發現大多數的孩子沒有想像中那麼壞,很多都是一時不小心才犯錯,像是其中有個觀護少年,只是為了展現朋友間的義氣,便夥同一票朋友去打人,隔天睡醒被警察找去,才驚覺已殺了人,便糊里糊塗進了觀護所,這樣的結果是他當初始料未及的。為了輔導這些少年,團員們會自己設計教案和一些小活動,透過輕鬆生動的方式,讓他們能有所收穫。由於在受觀護的少年中,有高達七成以上來自於不健全的家庭,為此成長營以給「母親的一封信」為主題,讓他們透過紙筆表達平常不敢說出口的話。過...

2005年8月3日 星期三

楊三郎 台灣畫界的先鋒

【生命力記者郭雨涵報導】一幢五層樓式的建築、清境幽密的蓮花池,一旁再搭以兩株百年老樹、黑瓦日式的老舊屋舍,隱身藏匿在台北縣永和世界豆漿大王旁的小巷弄中,它是台灣著名老畫家楊三郎的故居、畫室,也是留給後人的美術遺產,因為這座美術館的存在,使得這條小小的博愛街成為永和的藝術街,也讓永和在大家的心中不再只與豆漿畫上等號。畫家楊三郎,一九○七年出生於台北縣網溪村,他從小喜歡看畫片,和朋友之間的互動也常用圖畫代替文字,曾在美術文具店看到日本畫家鹽月善吉的一幅油畫受感動而立志當畫家,十七歲那年,楊三郎因幫助父親菸酒事業的配銷工作,自己存了一筆旅費,瞞著家人到日本半工半讀學畫,從此展開了他的藝術人生。後來得到家人諒解與經濟上的支援,楊三郎更是專心一志的作畫,並在一九二九年畢業於關西美術學校,在日本總共研習七年,其作品多次獲選於「台展」、日本「春陽展」,在畫壇上漸露頭角,並與台灣美術運動結下不解之緣,從日本返台後,除了幫父親繼續經營菸酒事業,並與好友陳植棋、陳澄波等人研究畫藝,一起提振台灣西畫的美術風氣,為了進一步充實自己的畫藝,楊三郎於一九三二年再度前往法國深造,二年後帶著一百多幅作品回來,又得「春陽展」與「台展」的肯定,奠定了他在台灣畫壇的地位。一九三四年,與李梅樹、陳清汾等七人合組「台陽美術協會」,從此全部精神 放在創作與推展美術的工作上,定期舉辦畫展以及邀請國內畫家與會員到家中彼此交流作客,成立至今,台陽美術協會仍是台灣歷史最悠久也最為正統的美術自立協會,不同於現代藝術求革新、重突破,...

2005年8月1日 星期一

陳忠藏 搭起藝術的橋樑

【郭雨涵報導】一九九三年,兩岸三通問題尚未明朗時期,在台灣有一位畫家憑著自身的天份與努力,以一介畫家的姿態打通兩岸的文化脈絡,以畫會友在台海兩岸及亞洲地區進行文化外交,身為首位在中國開設個人展的台灣畫家,重意境捨寫實的畫風深深的影響了中國的畫家,並進而看齊,這位備受中國學習、推崇的畫家,就是亞洲水彩畫聯盟的發起人之一─陳忠藏。陳忠藏美術館成立於一九九七年,位於宜蘭冬山鄉的小城鎮中,在周遭山明水秀的景色映襯下,帶有現代感與獨創性的建築風格,爲冬山河附近注入一股活力,美術館的構思設計來源為陳忠藏本人,整體景觀以方型為主,圓形為輔,將空間遠近感呈現出來。全棟為四層樓建築,一、二層為主要展示的空間,收藏陳忠藏近期的創作,在一樓更設置沙發、茶具,使得來參觀的人不但可以看藝術,也有機會跟陳忠藏聊藝術,二樓盡頭的小房間中,放了陳忠藏藝術生涯中所得的獎項及與各國畫家來往的書信收藏等,如果有機會進入一看,一定會對陳忠藏的熱情所驚訝與感動,三、四樓為陳忠藏的住家,平時從國外旅行回來後便在自家中創作,對於藝術的熱誠至今未曾稍減。出生於一九三八年,在宜蘭縣羅東鎮長大的陳忠藏,中小學時代喜好運動,是田徑與體操選手,也因為母親美術細胞的遺傳而熱愛美術,對於書法的臨摹撰寫也頗有研究,在成長過程中並無受到太多的指導,無師自通,靠著不斷的練習而有深厚的美術造詣,不但是國內外著名畫家,同時更兼具書法家、雕塑家的身分,陳忠藏說:「寫字是畫畫的根本。」因此,可以從他的畫中看出書法的筆觸,不斷作畫也相對的使書法進步,而...

大坑溪社造守護團 遊戲學習同步

【生命力記者林家鴻報導】「我們每次出去巡守河川,都是抱著快樂、好玩的心態,就像出去玩一樣,讓社員多觀察河川周圍有什麼生物和文史資源,從中發現河川的可貴之處,並喚起居民愛護河川的心」南港社區大學的大坑溪社造互助守護團社長許炎國說。去年十一月才成立的大坑溪社造互助守護團,雖才營運半年,但對河川巡守已有系統地規劃,並勤於付諸行動。至今實地勘查、巡守已超過五十次,甚至在今年年初,曾降到攝氏四度的情況下,團隊仍不畏天寒如期出發。去年十月,南港社大的茶山導覽隊課程告一段落,適逢十七所社區大學發起淡水河守護聯盟。所以這次行動,使得南港社大也對維護自己位置所在的大坑溪有所意識,便由該期的茶山導覽隊解說員,組成了大坑溪社造互助守護團,在大坑溪設了八個站點,並以人文背景或生物來命名,如「龜山巷」、「更寮腳」、「燕子地盤」、「竹林」、「鹿仔寮」等。藉著各站站長隨時互相聯繫,達到全方面地維護,許炎國說:「例如某一段溪流有垃圾漂出或發現污染,在各站互相聯繫後,很快就能查出污染源是出自哪一站,並將污染源清除,如果超出能力範圍,則向政府環保部門求助。」對守護團來說,地方環保意識不足是他們最大的困難,他們也不斷藉著巡守河川的實際行動,喚起居民愛護河川的意識,也期待居民願意主動認識自己生活環境的溪流有哪些特點,了解其獨特而珍貴之處。許炎國說,他們巡守的方式不同於一般人想像中的死板,以導覽的方式,就像出去玩一樣,團員們都帶著一顆快樂的心行動。今年四月底環保署和南港社大合辦的「相約二○○五守望淡水河」活動,活動全程...

Page 1 of 138912345Next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