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胡乃楨/生命力報導】台灣民族誌影像學會於七月三十一日於中研院舉辦了第三屆「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此次播放的紀錄片有二:由馬躍‧比吼導演的作品「把名字找回來」及由弗耐‧瓦旦導演所拍攝的「外婆的苧麻」。「把名字找回來」的拍攝動機來自馬躍‧比吼觀察到1995年1月通過「姓名條例修正案」以來,只有百分之零點一的原住民去換名,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原住民決定換名或不換名,激起了他的好奇心。在片中可以發現,自一九四六年開始政府強制規定原住民必須使用漢名,許多原住民小朋友到上小學之後才知道自己有一個漢名,即使不習慣,但在強大的漢文化影響下,他們還是必須一筆一劃地去學習寫自己的「名字」。在政府開放原住民能回復傳統姓名之後,卻因為種種的因素讓這項措施的效行不彰。即使政府已明文規定,只要帶齊相關證明文件,到戶籍所在地戶政事務所索取回復傳統姓名申請書填寫後,即可回復傳統姓名並免費換領新國民身分證。甚至只要提出申請,所有政府機關核發的其他證件都可免費換新,但因手續相當繁複,所以提出申請的人並不多。另外,因自信心不足或習慣問題也是原因之一。針對這個問題馬躍‧比吼提出他的看法:「我當然相當願意看到原住民能主動回覆傳統姓名,因為這讓原住民重新找到立足點。名字是一個符號,代表著一種認同,改回原住民傳統姓名是讓原住民找回自我、找回傳統的第一步。」但是其實他自己也曾經因為原住民的名字受過困擾。他說:「我從以前到現在拍的紀錄片都是用馬躍‧比吼這個名字,但有時候幫別人拍片,我只能用彭台生這個名字才領的到錢。」由此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