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1日 星期日

數位科技好好玩 學習伴著走

【記者劉潔萱、邱郁茹/台北市報導】時代變遷,隨著科技發展愈趨成熟,學習已經不再侷限於書本,學生可以帶著時下最流行的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走進地方廟宇和七股濕地,利用載具對準神像或螃蟹感應,短短幾秒,無論是廟宇歷史、神話典故還是螃蟹的種類、生活型態立刻顯示在平板電腦上。這樣的學習方式新奇又好玩,不僅讓學生可以快樂學習,甚至愛上學習。




學習不應受限時間和地點
台灣科技大學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教授黃國禎,多年來致力於數位學習的推廣,主張運用PDA、智慧型手機以及平板電腦等載具來學習。人們只要透過行動載具掃描二維條碼(QR)或是無線射頻識別標籤(RFID),就可以直接連到網頁獲得資訊,達到隨時隨地的「無所不在學習」。

黃國禎為國立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博士,從二○○六年開始接觸數位學習領域,隔年正式加入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目前他的計畫多和學校合作,幫助學校教師利用科技融入教材,創造多元、互動的數位學習型態。


黃國禎認為學習本應無所不在,不應受限於任何地點,他提到生活中,人們有太多的零碎時間無法好好利用,像是在公車上學生常低頭用手機看漫畫或是玩遊戲;他覺得若是有了數位科技輔助學習,學習就可以隨心所欲,也可以把握零碎時間學習。另外,他強調,學習若是沒有和情境融合,就無法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例如,很多人到博物館參觀、看到偉大的展品,都會主動使用語音導覽以取得展品蘊藏的意義或故事,是一種人們自然而在一定的情境之下主動接觸資訊、學習的情形;這也是為什麼他一再著重結合情境來學習的重要性。



用手機逛廟宇 加深學童鄉土情感
黃國禎和其研究團隊曾經與中南部各地眾多廟宇合作,並結合鄰近國小的鄉土課程,設置一系列以建立孩子的鄉土情感為主,科技融入教育為輔的學習系統。以黃國禎和台南朝興宮的合作計畫為例,他們在廟宇各處及神像附近貼上QR碼,讓孩子在欣賞廟宇建築豐富而精美的外觀結構的同時,藉由手機或平板電腦掃描條碼,就會連到相關解說網頁,讓學生能進一步了解各項工藝的歷史意義。透過行動載具,學童不僅能了解在地廟宇的歷史起源、古今風貌,也可以親自體驗廟宇之美。

▲學童用手機掃瞄神柱上的QR碼(黃國禎提供) 
除了能及時透過條碼得知資訊以外,系統還會隨機出題,並且指派任務。例如:「交趾_是用什麼材料做成的?」「廟裡歷史最悠久的神像是哪一個?」「請觀察神柱並寫出神柱上有幾種動物圖案?」一道道的關卡,勾起學童的好勝心和好奇心,讓學習在闖關中完成。另外,老師也可立即從網站收到成果回饋,得知學生的學習成效。黃國禎深信如果學生能在實地的情境裡學習,對於自己所在的土地情感也會更深厚,不僅提高了他們的學習意願,也加深學習印象。
掃描條碼之後,手機上顯示神柱的相關資訊(黃國禎提供)


帶著PDA到蝴蝶園探險
○○九年,黃國禎研究團隊和台南成功國小合作,利用該校的特色蝴蝶園結合自然科學課程,帶著學生走出教室並搭配個人數位助理器(簡稱PDA在蝴蝶園上課,透過數位科技讓學生更能了解蝴蝶園裡的生態。一人一台PDA就開始了蝴蝶園的探險,透過PDA內設定的全球定位系統(簡稱GPS)導覽路線,讓學生可以沿著導覽路線走,若是學生在蝴蝶園中迷路了,導覽系統也會提醒正確方向。除此之外,每一個導覽定點在PDA上都會有詳細的解說以及小任務需要完成,例如介紹蝴蝶特徵、生長歷程後,系統會出題測試學生的學習狀況。


蝴蝶從幼蟲到成蟲,需要歷經許多階段,學生多半只能透過課本解說或照片了解蝴蝶的生長過程,透過這個計畫,學生可以實際觀察蝴蝶生態,加上資訊科技的輔助,刺激學習的欲望和動機,讓學生主動學習而不只是被動接受,而這樣的學習方式也就是行動學習的最高境界「無所不在的學習」。


 數位學習 推動大不易
從二○○七年推動數位學習至今六年,黃國禎認為在過程中推動數位學習最大的障礙,就是無法將新科技的概念完整的傳達給大眾,讓大眾造成誤解。例如,某些學校老師及家長因較少接觸新科技,更不會使用,所以無法順利推廣數位學習。黃國禎表示,要上個世代的長輩接受新科技,的確需要一點時間適應,因為他們在使用上也需要花比較多心力重新學習,反而學生的接受度和適應度比較高,對學習新科技都懷抱很大的興趣,也比較容易上手。有鑑於此,黃國禎決定要更加努力讓大眾認識數位學習。


為了幫助老師運用科技系統來設計課程,黃國禎也設計了師資培育方案,讓了然無趣的學習搖身變成生動的遊戲互動,激發老師構思課程的靈感。在過去所有配合計畫的教學觀摩中,他看見老師改變了上課方式,以及學生學習樂在其中的模樣,加上從回饋系統得知學習成效確實提高了,心中滿是感動與喜悅。黃國禎非常開心自己努力的成果被實際運用,這也是推進他更積極投入研究的最大動力。     
  
理工科出身的黃國禎,頂著交大資訊工程博士的高學歷,本來打算順著專業和其他同學一樣成為工程師。然而一九九八年參與暨南大學創校事宜和擔任該校電算中心主任後,開啟了他的杏壇之路。他說,當時應邀參與籌備暨南大學創校計畫其實讓他非常很猶豫,但念頭一轉,「一個人一生能有多少個參與某個大學的創校計畫?這個機會得來不易,不如就姑且一試吧!」從參與的過程中,他漸漸發掘自己對教育的熱誠。


一九九五年開始,教育部計畫培植資訊種子學校,台灣北中南三區分別進行國中小的資訊培育計畫,幫助學校使用新科技融入教育。當時中區由中正大學負責號召進行教師培育,再將教師指派到各級學校輔導,黃國禎參與師資培育後,負責南投縣學校的推廣計畫。
起初他號召暨南大學老師一起幫忙南投在地學校提升資訊教育水平,但卻沒有人願意和他一起投入計畫,之後他只好孤軍奮戰,常常得花費很多心思向各個學校解釋新觀念,「當時我一個人到當地所有學校去,盡其所能提供資源,協助學校改變教育模式,一周要到五個學校去了解推廣狀況,真的很辛苦!


最後,種種辛勞終於有了豐碩成果,有些學校利用科技融入國語、數學、自然等重要學科,在老師辛勤的教學以及學生的認真向學下,經過多年努力後,在實驗報告中,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效確實提高,南投當地學校的資訊素養也提升了,這些都讓他感到十分慶幸,還好當初堅持下去做自己認為對的事。如今能讓這樣的學習方式造福更多的學子,也是他最大的驕傲和成就。

教育為本 科技為用
秉持對教育以及推動數位行動學習的熱情,促使黃國禎持續在這塊領域耕耘。對他來說,將科技融入教育並提升學習成效就是科技最好的應用了。黃國禎說:「使用科技要有智慧,妥當運用,才是科技誕生的原因。」他認為,將自己所學貢獻社會,幫助到更多的人,才是教育真正的價值。 


對於數位學習未來的展望,黃國禎說雖然數位學習目前在全世界的教育體系中仍屬於實驗階段,但以台灣來說,能不能廣大運用還是要回歸最初的問題:「觀念。」若是師長們的觀念不改,系統設備再完善也是無用武之地。至於計畫執行所帶來的各種正負影響也仍在觀察,不過他對前景仍是非常有信心,「這終會成為潮流,數位趨勢將我們推著走,我們不得不趕上腳步。」若是大家普遍接受度高,推動起來也就比較容易,無需耗費口舌、或以制度強制規定,人們就會自動自發的轉換學習模式。





延伸閱讀

數位學習e-Learning 101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