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0月16日 星期三

紀錄工運發展歷程的《勞動者》

【記者錢乃華/生命力報導】已有十八年歷史的《勞動者》雜誌,一直以紀錄台灣勞工運動作為目標,近日更推出第一期到第一百二十期的合訂本,希望能為台灣的工運發展留下完整的紀錄,也希望藉此能讓更多人了解勞工運動的發展過程。

由台灣勞工陣線發行的《勞動者》雜誌,創刊於一九八四年的五一勞動節前夕,在當時資訊封閉的戒嚴環境下,他們以這份刊物作為發聲管道,向基層勞工和工會幹部介紹勞工權益的基本概念,並且一直以紀錄台灣工運發展歷程作為目標,無論是過去的加工區、客運罷工問題,或是現在的外勞、失業問題,都有許多相關報導加以探討。發行至今已有十八年歷史的《勞動者》近日更推出合訂本,希望能為台灣的工運發展留下完整的紀錄。

「《勞動者》一直堅持紀錄草根的聲音,」台灣勞工陣線副秘書長孫友聯說,為基層勞工和工會做文字紀錄,是《勞動者》十八年以來所堅持的原則。放眼望去,目前國內幾乎沒有發行超過十八年的雜誌,更不用說是以勞工作為訴求對象的小眾刊物。即使《勞動者》在過去時常面臨資金不足的困境,甚至面臨決定停刊與否的危機,但是在「為工運做紀錄」的堅持之下,《勞動者》選擇不停刊、但是改變出版形式以作為應變方式,視每一期的預算多寡和文章內容,以單張、報紙、或雜誌的形式不定期發刊,直到這幾年才固定以雜誌型態發行。

《勞動者》雜誌最近推出合訂本,收錄第一期到第一百二十期的內容,共計九冊,對於過去的勞工運動歷程有完整且豐富的紀錄。孫友聯說,勞陣之所以打算發行《勞動者》合訂本,就是希望能讓想了解台灣勞工運動的人,可以完整看到工運發展的經過,也可以作為未來相關學術研究的參考。

民國七十九年左右,《勞動者》主動將「產業民主」的觀點引進台灣,並為各個工會進行勞工教育,向他們介紹「勞工有經營企業的權力」、「勞動力不是商品,而是資本」等新觀念。經過《勞動者》多年來的灌輸概念,民國八十四年後,已有許多工會將「產業民主」作為主要訴求目標,甚至有工會幹部擔任公司董事的例子出現。

除了請學者幫忙翻譯國外文獻,將國外最新的工運觀念介紹給國內的勞工之外,《勞動者》也時常為基層勞工或工會舉辦座談會,針對勞工政策、政府決策等議題,邀請學者與他們進行意見交流;而座談會的內容也會完整刊載於雜誌上,讓社會大眾也能聽到勞工代表的心聲。不過,《勞動者》目前的內容只能和勞工族群產生交流,孫友聯說,為了「和社會對話」,期望未來的雜誌內容能更多元、更具普遍性,讓社會大眾可以更容易接觸並了解《勞動者》以及國內的勞工運動。


延伸閱讀

台灣勞工陣線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