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邠如/生命力報導】「因為小寶是重度的自閉症患者,沒有什麼語言表達的能力。」羅女士表示,雖然接受多年的特殊教育,小寶還是十分被動,當有需求時,才會努力去表達。不過,羅女士卻認為「像小寶這樣已經成年的孩子,只要不退步就是很大的進步了。」
屬於台北市自閉症教育協進會附設機構的小貝殼工作坊,以庇護工廠的方式,提供不再繼續升學的自閉症孩子,一個工作與學習的機會,讓他們能學習自我獨立,能激發孩子手腦並用的創意,從實作中學習,減輕家長的負擔。有時,工作坊也會在現場展示學童花藝、紙藝、代工等作品。
不願透露姓名的羅女士,她最小的兒子小寶(化名),是一名二十六歲的自閉症患者,也是小貝殼的學員。羅女士在小寶一歲時,發現小寶如過動兒般,異於一般孩童。不過,直到小寶六歲時,羅女士才確定小寶是所謂的自閉症兒童。
「就和一般孩子一樣,小寶就讀一般的學校。」羅女士說,後來她將小寶送到國中及高職附設的啟智班就讀。「因為小寶是重度的自閉症患者,沒有什麼語言表達的能力。」羅女士表示,雖然接受多年的特殊教育,小寶還是十分被動,當有需求時,才會努力去表達。不過,羅女士卻認為「像小寶這樣已經成年的孩子,只要不退步就是很大的進步了。」
高職畢業後,羅女士將小寶送到小貝殼工作坊,接受小貝殼的訓練。「小寶很喜歡去小貝殼,在那裡做事習慣了,你叫他不要去,他還會難過呢!」羅女士表示,進了協進會之後,對小寶幫助很多,但對於能不能真正踏入競爭性的就業職場,她並不敢奢求,「因為我知道孩子的能力在那裡。」「因為孩子要人陪,也無法獨立工作。」羅女士曾全程陪著小寶,在速食店打工。但後來因為雇主無法接受,加上適應的問題,最後小寶還是終止這份工作。
「自閉症患者最大的缺陷,就是溝通。」羅女士表示,雖然小寶天天到小貝殼報到,但小寶還是很難和其他學員互動,無法擁有正常孩子般的社交活動。「他們沒辦法和人家溝通,所以便很難有社交。」羅女士說。
目前,小貝殼工作坊已有成功協助學員到社會上工作的案例,但因有些孩童無法克服一些行為及情緒上的問題,在老闆無法忍受的情況下,最後多半又回到了家中,學童這時便需要老師一邊輔導一邊教導他們工作。
「因為自閉症的孩子不知道危險,所以要花很大的心力去陪著他們、照顧他們的安全。」羅女士說,小寶很小的時候,有一次直接從二樓跳下,幸好經過的鄰居機警接住,才保住了一條小命。「那鄰居還和我說他的手酸了一個多禮拜。」
羅女士表示,目前許多心智障礙者家庭很擔憂的問題,便是自閉症孩童未來安養措施。她表示,在美國,二十五歲以上的心智障礙者,都由政府安置,不用家長擔心,台灣的義工不夠,根本無法協助每個家庭,來照顧自閉症患者。「在美國紐約,就連憂鬱症患者,政府都會派人到家中陪伴。」她也希望能藉此喚起政府重視自閉症患者的照顧措施。
延伸閱讀
中華民國自閉症基金會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