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詹淑芬/生命力報導】健保局台北分局於九月二十八日舉辦了一場「忘了你是誰,談失智症」的座談會。主講人三軍總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鄧鐘泉表示,隨著人口逐漸老化,越來越多人開始關心「失智症」。根據研究資料顯示,台灣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每年每千人約有十三人會變成失智老人,在目前仍無法治癒的情況下,更需要加強預防保健及醫療照護的工作,以免患者失去生活能力,被家屬遺棄而造成更多的問題。
鄧鐘泉表示,罹患失智症初期時,會出現記憶喪失、判斷力減退、對人事物感到混淆等症狀,但有些老年人可能只是患有健忘症或輕度智力減退,必須經過測試才能判定。一旦確定罹患失智症,患者可藉由藥物治療,延緩病情惡化並試著改善症狀,否則患者會逐漸喪失生活能力,且通常在診斷後七至十年便會死亡,至於徹底根治的方法,目前仍在努力研究中。
鄧鐘泉說,失智症的成因包含不明原因的進行神經退化、中風的血管性失智症及感染等其他各種病因,而「阿茲海默症」則為失智症的一種。根據統計,父母皆罹患失智症,下一代會被遺傳的有百分之四十五以上的機率﹔父母其中一人為失智症患者,下一代的發生率是父母皆非失智症患者的人的一點五倍。因此,有此家族病史的人須特別注意,飲食方面要營養均衡,平時也要多動動腦,多刺激腦部運作。
參加座談會高齡八十三歲的喬先生表示,自己住在健保局附近,知道健保局有在定期舉辦健康指導講座,都會前往聆聽。關於失智症的保健講座,便給了他許多資訊和收穫,尤其是自己年紀大了,對失智症這樣的疾病更需留意,反正在家也坐不住,多出來運動,才有益健康。
父親患有失智症的劉小姐說,照顧失智症患者真的需要很有耐心,要時時刻刻留意,不僅得照顧老人家生活起居的一切,像是穿衣服、上廁所、餵他吃飯,還得擔心自己的父親走失。劉小姐說:「有幾次就是因為父親擅自出門,還好有先在他身上掛名牌,所以才能去警局接走失的父親回家。」鄭鐘泉提醒大家,照顧失智症患者是一項很辛苦的工作,若有長者出現失智徵兆,一定要前往醫院檢查並接受治療。
鄧鐘泉建議,預防的方法便是增加語言寫作能力,如參加學習班或平時做些數學運算,有研究指出受過高等教育者,因為腦細胞不斷受刺激,罹患失智症的機率低了許多,其他則是避免頭部受傷、低脂飲食、戒煙等。鄧鐘泉還提到,老人斑的出現是細胞內充斥著廢物的徵兆,這些廢物正逐步破壞腦細胞和肝細胞等,經過醫學證實,在老人斑中確實檢驗出「鋁」的成分,因此最好不要用鋁製器具烹調食物。他說,失智症所帶來的不僅是患者個人的病痛,還會造成家屬的困境,因此做好預防的工作,才能減少失智症為社會所帶來的問題。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