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0月30日 星期三

給癲癇患者公平的對待

【記者邱韻珈/生命力報導】癲癇雖然不算是一種罕見的疾病,但是長久以來遭受到人們誤解的眼光,為了宣導民眾正確的觀念以及幫助更多的癲癇病友,台灣癲癇之友協會在民國八十四年成立。

協會創辦理事長,本身也是長庚神經科醫師的施茂雄說,癲癇是一種腦部神經細胞重覆發生突然過度放電的病變,屬於會慢性重複發生的現象,症狀包括喪失意識、肢體抽筋、倒地等,一次發作的時間在一到三分鐘。絕大部分的癲癇發生都與腦部病變有關。他強調,任何疾病不管是直接或間接造成腦神經細胞傷害,日後都有可能發生癲癇。

談到一般人誤解癲癇的情形,施茂雄說:「跟社會地位、教育程度沒有多大的關係。」他指出,曾經有一位任職高級主管,三十多歲的男性到醫院求診,在診斷出確定罹患癲癇時,氣得拍桌大喊「我寧願得癌症,也不要得癲癇。」最令他感嘆的是,之前有一位癲癇病友被他先生控告詐欺,因為他在婚前沒有說明患有癲癇,他先生以此訴請離婚,結果法官判准成立。

施茂雄表示,現在使用藥物治療癲癇能夠得到很好的控制效果,癲癇患者如果能夠規律地按時服藥,除了不能開車以及從事潛水、登高等危險的職業之外,他們幾乎與一般人無異,可是由於傳統觀念的影響,癲癇患者在求學和求職時往往遭受到異樣的眼光。他說:「有國小學童被老師指派坐到最角落的位子,因為老師認為他若隨時病發,會影響到別的同學上課。」他表示,找工作的時候,誠實說出自己是癲癇患者而失去工作機會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

為了從根本改善社會大眾的觀念,協會希望能從教育體系著手,先讓為人師表者有正確的知識再去教導下一代。不過施茂雄說:「很可惜的國內師範學校不是很願意配合。」另外,協會也希望能在大眾媒體上發聲,藉由傳播的力量讓更多人知道相關的訊息,他說:「如果一直聽到癲癇這個名詞,聽久了就不陌生,也就不會怕。」雖然有這樣的想法,不過由於資金的關係目前還沒有實現,他說:「國內的醫療環境算是不錯的了,接下來就是資金的募集和民眾觀念的改善。」


延伸閱讀:
台灣癲癇之友協會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