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5月29日 星期四

別讓孩子卡在學美語的起跑點上

【記者王紹瑛/生命力報導】

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所長張湘君,她是幼教專家,並且肯定美語的重要性,她讓不到三歲的女兒上全美語學校,而在家裡看電視只鎖定英語頻道。但張湘君發現,自己的小女兒由於接受純美語環境,中文程度反而不及同年齡的小朋友。除此之外,也產生了文化上的衝擊,女兒的價值觀也明顯和父母不同,如個性變得外向,在肢體上喜歡和人擁抱等。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幼教系副教授林佩蓉說:「台灣不像瑞士、比利時等多語言國家擁有自然語言環境,很多孩子在學齡前雖然上的是幼兒美語學校,但回到家後,使用的是中文,美語暴露量不足,再加上目前師資參差不齊,所以真的有必要將美語的學習年齡往前移嗎?」
「幼兒時期,是孩子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認知思考與表達能力的重要發展階段。這個時期若沒有適合的學習環境和良好的師資便貿然讓他們學美語,多半無法讓他們的表達能力無法進步。」兒童福利聯盟托育組社工員薛曉文指出,由於很多美語老師沒有專業幼教師資格,只著重反覆教導孩子「單字」,而不去詳加解釋其中的意義,如「馬」,老師過於專注教導孩子語言而忽略孩子生活常識與常規的建立與養成,可能會造成只會教導孩子「馬」的英文是Horse,至於其他如馬是吃草的動物,以及牠的種類等,受限於孩子的美語字彙有限等因素無法溶入教學當中,長久以來可能導致孩子思想及說話內容空洞。

「另外,強調『No Chinese』的托兒所或幼稚園,可能讓小朋友外語言表達能力有限的孩子無法說出他生理或心理上的需求,甚至也無法讓孩子發洩自己的情緒。」薛曉文說,像有時候小朋友被欺負了,要向老師訴說,但當老師一說「No Chinese」,孩子往往不知道如何用美語去敘述當時的狀況,長期累積下來,孩子便變得封閉,總是壓抑自己的情緒。

薛曉文表示,不管是托兒所或是幼稚園,透過老師的教導與學習環境,讓孩子能從中學習一些生活常識以及價值觀的養成等,但家長卻往往以有沒有美語教學、外籍老師作為挑選學校的參考。此外,許多家長也不清楚外籍老師的學歷,甚至覺得只要老師是外國人就好。

林佩蓉也指出,由於家長都希望看到孩子能被外籍老師教導美語,因此有些私立幼稚園便聘請外國人負責在小朋友上下學時,接待來載孩子的家長們,但實際上,他們沒有負責任何教學課程,只是為了能讓家長更放心。「迷信外國人就是好的這種迷思真的需要打破。」林佩蓉說。

根據台大外文系教授張顯達教授研究顯示,我們的口語字彙量有限,而從小學習美語到長大成人,日常生活字彙量並沒有明顯增加。林佩蓉說:「由於教材的重複性高,假設孩子的學習是螺旋狀的,螺旋並沒有加深,而是一直重複打轉,如果真的要孩子學好美語,改善師資和編訂循序漸進的教材其實就足夠了。」

「別忽略孩子真正的興趣和需求,且家長要謹慎爲孩子選擇良好的學習環境。」薛曉文表示,讓孩子學習美語並不是不恰當,但要尊重孩子的學習意願,並且要清楚了解托兒機構的師資狀況,別讓孩子學美語反而卡在起跑線上。


延伸閱讀: 兒童福利聯盟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