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5月22日 星期四

非典型勞工 新弱勢族群

【記者郭沛軒/生命力報導】

台灣勞工陣線於五月十七日在北市教師會館,一連舉行了四場「五一勞動紀念論壇」座談會,針對台灣工會產業民主發展的各主題進行討論。其中最後一場名為「一種突破、一種可能!非典型雇用下的工會組織」,主辦單位共邀請柯志哲、張雅蕙、林佳和參與座談。

「要談非典型勞工,必須先釐清典型勞工的概念。」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的林佳和說:「當政府在制定勞工社會福利政策時,通常會把勞工擬定成一種普遍的模型,這種模型的特徵,就成為勞工的『典型』。」林佳和舉例,在英國,「典型勞工」的特徵如:男性,工作性質為全職者。因此在英國,女性勞工及部分工時工都屬於「非典型勞工」。
台大社會系助理教授柯志哲認為,台灣的「非典型勞工」主要有四種,分別是部分工時工、短期人員、勞動派遣工、外包工。這些勞工的共通特色是:工作時間不穩定,不僅時間與地點不固定,連雇主都經常在變動。此外,這些勞工的工作內容,通常不屬於專業技能,因此他們的薪資及福利條件,比其他勞工差,往往只能擔任勞力密集的工作。更糟糕的是,「非典型勞工」常常搞不清楚雇主是誰,一旦碰上工安事件或是勞資糾紛,更容易處於不利的局面。

柯志哲指出,「非典型勞工」是世界潮流的趨勢。他說:「現在企業的管理階層有一個新概念:發展核心專業,其餘外包。」柯志哲說,這樣的做法不但可以減低成本出,還可以增加勞力調度的靈活度,因此「非典型勞工」開始大量被使用,並且成長極為迅速。林佳和舉歐洲的統計說明,在一九八八到一九九八的十年間,歐洲地區的「非典型勞工」,人數成長了一倍有餘。而目前各國「非典型勞工」佔全部勞工的比例,大都在三分之一強左右。至於台灣,柯志哲說:「保守估計,約有百分之四十的廠商都有使用『非典型勞工』。」

「非典型勞工」雖然人數快速增加,但要「非典型勞工」組成工會的可能性仍低。柯志哲認為,「非典型勞工」因工作時間、地點、雇主的不固定,勞工之間沒有很深的聯繫,勞工意識薄弱,要組成工會會有阻礙。此外,對「典型勞工」而言,「非典型勞工」搶奪了部分工作機會,「典型勞工」時常對「非典型勞工」存有敵意,也不利「分典型勞工」組織工會。「桃媽媽家庭照顧」總經理張雅蕙有豐富接觸「非典型勞工」的經驗,她認為,「非典型勞工」個性上崇尚自由,工作之外成員之間缺乏相聚的渴望,要組成工會困難重重。

柯志哲說:「台灣目前的工會主要還是存在於企業內,要形成『非典型勞工』的工會組織,基本上不太可能;但如果朝跨企業的職業工會邁進,如德國的『服務業臨時工工會』,說不定是個可行的辦法。」張雅蕙認為,「非典型勞工」跟其他勞工屬性不同。一般工運強調的「團結」,在「非典型勞工」身上,是否真能解決問題?值得思考。林佳和則強調,「非典型勞工」是必然的趨勢,人數增加到一個程度時,說不定會取代現有的「典型勞工」,成為新的「典型勞工」類型,這是整個社會必須重視的問題。


延伸閱讀:

1.台灣勞工陣線

2.桃媽媽家庭照顧

3.勞動的未來,未來的勞動(林佳和)

4.勞動力「彈性化」的再思考 (林佳和)

5.「歐洲社會憲章」的新挑戰 (林佳和)

6.左右看勞動力「彈性化」(柯志哲)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