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穎涵/生命力報導】
李鵬翔是專拍青蛙的生態攝影高手,他的太太楊懿如,是研究青蛙的本土博士,憑著對青蛙的熱愛,兩人研究青蛙二十多年,合作完成「陽明山蛙類」、「賞蛙圖鑑」等書。並建立了叫「青蛙小站」的網站,利用網路提供民眾青蛙的常識。
李鵬翔和楊懿如是台灣大學動物系的同學,為了做研究紀錄,兩人常到野外拍照,由李鵬翔拍照,楊懿如做紀錄。由於是報告,所以他們拍照的內容,並不只侷限於青蛙。回憶剛開始拍照的趣事,楊懿如說,有一次兩人到淡水紅樹林拍小白鷺,因為技術不好,所以照片上只看得到紅樹林,看不到小白鷺。又有一次,兩人在南橫看到五色鳥,興奮地停下來拍照。當時拍了很久,可是洗出來後才發現,底片拿到黑白的,所以五色鳥的的五個顏色都是黑白的!楊懿如哈哈大笑說:「李鵬翔從此再也沒拍黑白照片了。」
兩人大四論文研究,寫得是台北樹蛙,由楊懿如紀錄,李鵬翔掌鏡。楊懿如從此專注青蛙研究,並拿到台大動物研究所博士;畢業後到各地演講、教課,介紹青蛙的知識。李鵬翔畢業後改變跑道當醫生,但仍持續拍青蛙。此外,兩人合作完成「陽明山蛙類」、「賞蛙圖鑑」等書。並建立了叫「青蛙小站」的網站,利用網路提供民眾青蛙的常識。
拍照拍了十多年,李鵬翔最滿意的作品是台北樹蛙鳴叫的照片。他表示,青蛙常躲在樹葉下或洞裡鳴叫,但只要有人靠近,青蛙就不叫了。有一次大概因為青蛙太懶了,躲在水溝壁上的小洞中鳴叫,他聽了馬上想拍下來。但因站的位置看不到青蛙,他只好憑感覺調光圈快門焦距,把手伸長對著水溝壁拍攝,沒想到就成功了!這是李鵬翔第一次拍到青蛙鳴叫的照片,也是他最滿意的一張。
拍照時青蛙會不會跳來跳去?李鵬翔說,如果青蛙跳走了就找下一隻。不過大部分的青蛙受到驚嚇都會保持不動,「青蛙大概以為敵人這樣就看不見他了吧。」為了避免青蛙「太快跳走」,李鵬翔都會不計畫面構圖,先遠遠的拍幾張,「有拍總比沒拍到好,因為是做紀錄,楊懿如演講要用的」他說。對此,楊懿如卻有不同的說法。她表示,一捲照片,李鵬翔滿意的大概只有三,四張。他最常做的,是把一堆照片鋪在桌上,然後一張一張的往垃圾筒丟。這時楊懿如都會在旁邊一張一張的撿,說「一些給我,演講可以用」。
李鵬翔拍攝青蛙,楊懿如負責打光。楊懿如說,青蛙要拍的立體,需要兩展閃光燈。所以每次晚上拍照,她都一手拿一盞閃光燈。楊懿如推推自己的手軸說:「李鵬翔每次都這樣移我的手,叫我再抬高一點。」她說:「李鵬翔以前都拍我,現在只拍青蛙。」李鵬翔聽了笑答:「她是我的燈光師。」
楊懿如不是攝影專家,但卻在中華民國自然與生態攝影協會開了一個攝影課程。楊懿如笑著說:「我的工作是找出動物給大家拍,帶大家到青蛙的棲息地,並叫大家在正常的情況下拍青蛙。」什麼是「正常」的情況?楊懿如指出,很多人拍青蛙前,會把青蛙抓起來洗一洗,或拉拉青蛙的腳,但這些都是不對的。因為青蛙常在泥巴裡,本來就會髒髒的,適當的做法應該是先拍一張青蛙在泥濘中的照片,在用手輕輕的把青蛙撥乾淨。另外,青蛙的棲息地常有蛇會出沒,所以她的任務是把青蛙「請出來」,放到這隻青蛙其他可能出現的地方,在安全的情況下讓大家拍攝。
楊懿如指出,初學者若想對青蛙有更多的了解,應該要有人帶領入門,並有野外賞蛙的經驗。她表示,台灣的蛙類只有三十一種,但青蛙變異很大,有時難以分辨。她說,現在有數位相機,可以拍完馬上看,如果能用影像紀錄學習,會方便很多。
對青蛙研究這麼久,兩人都最愛台北樹蛙,李鵬祥說台北樹蛙背面是綠色的,腹部是黃色的,美的很自然。據楊懿如「蛙 訪陽明山國家公園兩棲類」書中指出,台北樹蛙是台灣特有種,也是台灣唯一會築巢求偶的樹蛙。台北樹蛙普遍分佈於陽明山國家公園內的各水域。雖然不易發現其成體,但鳴聲長而悠遠,縱使白天也很容易聽到,也是冬夜陽明山國家公園內唯一可聽到的蛙鳴聲。
除了台北樹蛙,楊懿如也喜歡蟾蜍。她說蟾蜍胖胖的,看起來很憨厚。很多人都誤以為背部蟾蜍有毒,但事實只有吃下蟾蜍才會中毒。青蛙和蟾蜍不同之處,是蟾蜍生活在比較乾燥的地方,皮膚粗糙可以減少水分之散失,但在股部內側皮膚較細緻,幫助吸收水分。蛙類一般生活在潮濕的地方,皮膚濕潤較薄協助吸收水分,所以功能不同,皮膚的厚薄程度就不同。
楊懿如手機吊飾是一隻透明的綠色青蛙,泡茶的馬克杯也印有青蛙的圖案。她笑著說,辦公室和家裡都還有很多青蛙的收藏,像電話,拖鞋,椅墊,盤子,滑鼠都是青蛙的造型。李鵬祥說,對家裡的這些收藏,他最喜歡的是琉璃工坊的作品,一隻在荷葉邊的青蛙,打上燈光,顏色真的很漂亮。
延伸閱讀:
1.青蛙小站電子報
2.張懿如的青蛙學堂
3.自然與生態攝影學會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