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12日 星期三

治療早一步 讓孩子更進步

【記者杜艾倫/生命力報導】

「婷絜,來,把腳跨過去喔!」天母兒童治療工作室的職能治療師黎曉鶯在幫智能障礙的婷絜做治療,試著從一條繩子上跨過去。婷絜今年七歲,染色體病變導致他的智力和聽力受損,行為發展遲緩。黎曉鶯說:「婷絜治療了將近五年,到最近才有明顯的進展,媽媽幫他刷牙的時候,嘴巴已經懂得放鬆。」黎曉鶯擔任職能治療師有十年的時間,發揮愛心和耐心,幫助過許多像婷絜這種發展遲緩的特殊孩子,看著他們慢慢的進步,也感到無比的喜悅。

工作室乍看之下,就像一間兒童遊戲室,黎曉鶯說:「不論是腦性麻痺、智能障礙或是自閉症的小朋友,他們在治療時通常都不夠合作,利用遊戲的特質來帶動他們,讓他們覺得在玩,而不是嚴肅的治療。」行為遲緩的孩子,手腳的肌肉發展不夠完全,也不懂得在適當的時候使力,以婷絜為例,黎曉鶯安排他坐盪鞦韆,訓練手部的肌肉和平衡感。黎曉鶯說,從盪鞦韆或是丟球、撿球這些基本的動作中,耐心的教導他們玩這些遊戲的技巧,是可以刺激他們發展和累積學習經驗的。
黎曉鶯說,不同於大型機構的團體治療,天母兒童治療工作室採取一對一的方式作治療,沒有孩童程度差異的問題,一對一可以讓治療師針對孩子的情況和特質來做調整,相對的,治療師本身的治療技巧和人格特質,都會直接感染到孩子,必須讓他們覺得不管是遊戲或是治療師本身,都是很好玩的,這些要素都能讓治療效果加倍。

做這些治療的目的,就是要減少他們自我刺激的行為,黎曉鶯說,像是搖晃身體、哭鬧、敲頭,甚至只要有人靠近就會尖叫,早期治療都可以預防這種行為,希望這些特殊孩子將來到了學校,能更快的適應,把影響學習的負面因素降到最低。

黎曉鶯說,看著這些特殊孩子慢慢的進展,一直照顧他們的媽媽的辛苦和辛酸,卻是常常被忽略的,「這些媽媽必須承受外界的異樣眼光,然而真正的心酸,是來自家人的指責。」她說,婆婆要求媳婦帶著智障的孩子離家或是媽媽承受不了壓力帶著孩子一起自殺的例子,簡直多不勝數,在努力幫助特殊孩子去發展他們落後的技巧之外,也要重視這些媽媽們的情緒,對她們來說,家人們的支持和諒解是最重要的。

天母兒童治療工作室一九九三年成立至今,治療過很多發展遲緩的小孩子,「我們珍惜每個特殊孩子,從他們的特質和情況,去了解他們所需要的治療,其實光有愛心是不夠的,擁有足夠的專業治療技巧,才能真正的去幫助他們。」黎曉鶯說。

黎曉鶯說,早期治療的觀念,目前都能夠被家長所接受,和外縣市比較,台北市在這方面的資源很充足,家長在尋求資料及協助也相當積極。「但更重要的是推廣,希望一般社會大眾對這些特殊孩童表達支持和接納的觀念。」畢竟特殊孩童是少數,社會大眾會因為事不關己,才不去重視。黎曉鶯表示,早期治療的概念可以由醫療人員開始起步,足夠的專業知識和權威,可以使推廣的成效更為顯著,讓更多特殊孩子早一點跨出讓媽媽欣慰的一步。




延伸閱讀: 北市早期療育綜合服務網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