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6月20日 星期四

婦慈婆婆媽媽 走出廚房拍影片

【記者謝佳振/生命力報導】在一般民眾的心目中,一群婆婆媽媽們能做些什麼事情呢?由天母和士林地區的婆婆媽媽們再經過三個月的紀錄片拍攝訓練課程後,一樣能拍出有深刻意義的影片,不僅自學,也能教育社會大眾。

近年來社區總體營造的意識抬頭,加上活到老、學到老的風氣盛行,使得居住在天母和士林等地的一群婆婆媽媽們不僅走出廚房進修,成立了台北市婦慈協會,甚至還學習如何拍攝紀錄片,替一位社區的老伯伯拍攝了拉胡琴的故事。

負責安排社會團體上課、全景傳播基金會的蔡靜茹表示,這群婦慈的婆婆媽媽們在孩子們長大後,覺得自己仍可以在中晚年的「空窗期」出來進修,或著是為社會做點事情,「因此她們決定直接關心關身旁的老人家和小孩,作為自我成長和擴充的機會。」她說。

台北市婦慈協會的王貺懿說,該團體是一個由天母和士林居民所組成的社團,她們關心社區老人的晚年生活,與孩子的教育問題,也提供了一個場域,讓社區婦女走出家庭參加公益活動。她們在從事多年的社區工作之後,決定挽起袖子,重回教室當學生,有點害怕地拿起攝影機,拍攝社區裡一位常常為老人拉胡琴的老伯伯游德華的故事。

王貺懿說,她們辦理老人長青課程近十年,看到許多老人家仍有許多不同面貌的活力,片中的主角游德華不僅樂天知命,也常常拉胡琴自娛娛人,「所以我們相信老人家絕不只是嘮叨而已,也絕非老了就毫無價值。我們希望能夠鼓勵更多的老人家走出房子,找回自己生命的第二春。」

台北市婦慈協會於民國八十一年成立,成員都是雨農國小歷屆的父母成長班學員,在王貺懿的號招下成立了書香會,以關懷社區和服務社會為宗旨。在過去的十裡,婦慈協會不停地舉辦登山健行、親職系列講座與社區服務等工作,不僅令整個團體更貼近社區,也希望藉此能讓社區裡的婦女相互扶持、成長。

此外,台北市婦慈協會也與啟智學校、陽明醫院和台北市社會局合作,為長青老人舉辦連誼與踏青活動,希望能令銀髮族能夠活得更積極、更多采多姿;另外也會安排到各地的安養院為老人家們表演餘興節目,充實他們的生活經驗。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