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6月27日 星期四

雅歌小學 營造愛與榜樣的環境

【記者張予晅/生命力報導】七點五十分左右,雅歌孩子坐的校車沿著蜿蜒的山路及環繞兩旁的樹林,緩緩駛入新竹縣峨嵋村的山區,直至一排頂著紅色屋頂,由學生家長自行搭建、上漆的木屋教室映入眼簾,這才到了他們的目的地─雅歌實驗小學,一天的學校生活於焉開始。

九點上課之前,學校一、二年級的學生將被分為兩大組,一部份負責園藝,學生要自己栽種學校的植物,另一半的人則要努力練習小提琴,老師吳逸文說:「在雅歌,低年級學生都會輪流負責園藝,以及學習拉小提琴。」



「園藝讓他們愛惜自然環境,學拉小提琴可以達到多感官的學習。」身為音樂博士的校長孫德珍表示,拉小提琴最重要的目的在於讓孩子學會專心。學習的過程中,他們的耳朵可以從聽音刺激學習的興趣,而眼睛看著老師、同學怎麼拉琴,嘴巴跟著哼唱,手還要一同拉弦,這樣同時多感官的刺激學習,孩子非得要集中精神跟注意力才能學得好。

學小提琴是雅歌的必修學分,學生們也都很喜歡這項課程。孫德珍說:「雅歌強調,所有的學習都要先營造環境。」因此,他們鼓勵大家都學習拉小提琴,從耳濡目染中培養出興趣,而彼此也可以互相學習。由於學小提琴是正式課程之一,學生有時間不斷地練習,而在過程中老師、同學也都會給予鼓勵。此外,在這兒沒有音樂班的例行考試驗收,老師、學生不會有時間的壓力,也不必刻意練習艱澀困難的曲子,老師可以針對個人需要,給適合程度的曲子,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好好學習,在簡單的學習中受到肯定。

孫德珍認為,用心營造環境,激發出學生學習的興趣,當他們自己想繼續學下去的時候,再為他們準備好的老師,另外老師也不會為了應付考試而有壓力,可以陪著孩子慢慢學,打好基礎。在這樣一個沒有壓力、自在的環境下,能夠喚起孩子主動學習的動力,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在雅歌小學,孩子必須積極面對週遭的環境,學會嘗試改變,去解決困難,孫德珍不只一次重複地提到,「這裡的老師會帶學生,活在當下,解決問題。」她舉例,學校剛搬來山區時,別的校長好心地將校內不用的桌椅捐出來,只是上面還有被學生刻畫、塗抹的痕跡,於是乎老師們特別把這個當作機會教育,讓學生當課桌椅的小主人,而且要他們自己動手幫課桌椅改變形象,從拿沙紙磨、重新釘釘子中,孩子們學會了如何以自身的力量,去改變惡劣的環境。

在雅歌,像這樣利用生活環境教學的例子很多,孫德珍表示,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適合他的學習方法,老師不會只用同一種方式,只在講台上說,雅歌的老師會設計各種教材,用多元的教法,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真的理解、學習。譬如學生要從規劃土地分配等實際方式,體會數學是測量精準的工具,或練習甩彩帶,從彩帶漂亮的飛舞中認識「力與美」的感覺。

孫德珍再以開學典禮為例,老師們以汽球象徵著學生,將汽球綁在每個窗子的框框中,而為免室內風扇吹走汽球,再以象徵長輩的木條將汽球壓住固定,典禮完成時,學生們紛紛把汽球從框框中放開,讓它們可以飛出窗外。雅歌的學生分享說,當汽球從框框中飛出去時,他好感動,他覺得自己就像是這些汽球,大人常常為了保護他們把他們綁住,像是汽球被綁在框框中,甚至用木條壓著好可憐,可是在雅歌,他們可以自在的學習,可以像汽球一樣得到釋放。

孫德珍說,這兒的老師最常問學生「你怎麼知道?」、教學生「如何學習」,學生不只是要知道學習的結果,還要解釋給大家發現結果的過程。透過每一個年級的研究課,學生自己選主題,與老師討論後自己蒐集、整理資料,每週上課時報告進度,跟大家討論遇到的瓶頸,期末時,雅歌為學生開發表會,讓每個人用自己的方式呈現研究的成果,向別人解釋他「如何學習」。

一個六年級的女孩子抱著她養的小雞說:「這是我這學期的研究,用十二週觀察小雞的成長。」她興奮地說著自己如何照顧這些小雞,還發現當雞、鴨、鵝住在同一個地方時,雞總是被欺負的,鴨跟鵝都很兇,她說:「如果鴨子欺負我的小雞,我都會罵牠,讓這些鴨子知道不可以欺負小雞。」

孫德珍認為,作研究是一個統整所學最好的方式,平常的各樣課程有數學、語文、音樂……等,而研究課便扮演統整所有知識的角色,將學習到的方式及工具靈活運用,孩子可以透過研究的過程,發現結果、也從而經歷發現的過程,最後,還要轉化成別人聽的懂的方式,解釋給別人聽,這樣的學習是不容易忘記的,學習的成效也很好。

身為體制外的實驗小學,面對大家最常問的問題,「雅歌的小孩畢業後可以面對體制內的教育嗎?」校長孫德珍笑著說:「一個學習直排輪的孩子,脫掉直排輪鞋後,難道就不會走路了嗎?」雅歌的孩子如果發現問題,都可以去面對、解決、成長。

談到雅歌小學的教學秘訣,孫德珍說:「愛與榜樣。」老師用身教的方式提供環境,用愛陪伴學生,在師生與家長都有良好互動中,讓學生學習尊重自己、尊重別人,也尊重週遭的環境,進而愛惜大自然。雅歌的孩子畢業到外面去,常常讓其他老師驚訝,因為這群孩子會去關心老師,鼓勵老師說:「老師你教的好好,我都聽懂了。」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