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記者/韋奇宏報導】夏日的基隆河畔,台北市大佳國小的小朋友在上自然科學課時,由老師的陪同下,正在揮汗舀取河水進行水質測試,只看見他們一會兒將試紙以及化學試劑放進試管,進行測驗酸鹼值的工作,一會兒又埋頭記錄檢驗的結果,這份精神儼然是環保專家的模樣。於是,這群小朋友就在以「親水愛水」的觀念下,實地瞭解河川生態,成為淡水河保育的「先鋒」。
去年,正是行政院環保署自民國七十七年推動「淡水河系污染整治計畫先期工程」以來,整整的第十個年頭。根據統計,目前淡水河系除了大漢溪外,各河段的溶氧量皆大於每公升一毫克,達到各河段不缺氧的目標。
於此之際,為了持續監控淡水河的水質,並落實環保觀念從小做起的精神,環保署計畫與淡水河沿岸各學校合作設立「水質監測告示網站」。未來學童可以在上自然科學課程時,由老師帶領實地測驗淡水河的水質狀況,並將檢驗結果迅速公佈在網路上,從而使學童在過程中,體驗河川保育的重要性,並獲得河川保育知識。而首站於五月中旬成立於位在基隆河畔的台北市大佳國小。
大佳國小教導主任邱春堂表示,「水質監測告示網站」的成立相當富有教育意味,不但使教育和環保相結合,並且無形中促使學童更加瞭解河川生態。因此當環保署洽詢合作關係時,該校也欣然同意成為全國首站的水質監測網站;而網站成立以來,學童的反應相當高興。
事實上,環保署在全國各主要河川皆設有河川水質監測站,而淡水河沿岸就有六十五個測站,每一個月進行水質檢驗,並將結果更新在環保署的網站上。而這些由學生做出來的水質報告,專業性以及代表性雖然都比不上專門技術人員,但邱春堂認為環境教育正是水質監測告示網站的精神。
負責帶領學童測驗水質的大佳國小老師楊志莊表示,學童測試水質的儀器其實相當簡單,主要是以試紙以及化學試劑作為測量的工具,而測量項目也不過是水中含氯、氨、鐵、溶氧量以及酸鹼值而已。專業性雖然不足,但對學童而言,自然科學課以戶外教學的方式上課不但前所未見,相當新鮮,對於環保知識的印象也更為深刻。
目前大佳國小在四、五、六年級實施水質監測的課程,上課的地點不限於校外的基隆河中游,最遠曾至上游的山貂嶺一帶,藉著不同地點的監測,讓學童瞭解河川整個的生態轉換。而戶外教學的時間也不止於平常的自然科學課,如果前往上游,就會利用假日以二天一夜的時間進行觀察,並有家長隨行。目前校方正計畫利用暑假期間,再次舉辦營隊,前往更上游進行深度觀察。
邱春堂談到,現在學童接觸大自然的時間愈來愈少,而且也無處可去,因此校方選擇上課的地點,避免到負面印象的高污染河段,而大多以低污染的河段為主,讓學童體驗清澈水流之美,對於河川保育的感受也比較深刻。甚至,在戶外教學期間,帶隊老師也順便教育學童以後到了別處河川,都可以運用上課所得的生態知識,進而檢驗該處水質,作一個小小的環保專家。
在大佳國小成立首站的水質監測網站之後,第二站也將於六月二十四日在台北縣坪溪國小成立。環保署也有計畫推廣至淡水河系沿岸各學校,讓親水愛水的觀念落實在學童的教育上,並為河川生態保育盡一份心力。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