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記者/許志順報導】普仁之友會是由一群中原大學慈暉社的學生,在離開學校步入社會之後,為延續學生時期的服務情懷,結合社會人士,共同推動慈善工作、提倡服務觀念,促進社會的溫暖與祥和所成立的團體。
獻身公益活動二十四年、從大學時代就加入服務性社團到現在,普仁之友會理事長楊意孟對公益活動的參與和推廣仍樂此不疲。他在學生時代做社區服務時,曾到雲林縣褒忠鄉建立當地第一支地方服務隊;在桃園景仁鄉智力殘障機構服務時,幾乎每個星期都會看到有小朋友離開人世。這些經歷是楊意孟在致力公益中難忘的回憶,也是後來推廣公益活動的動力來源。
普仁之友會所從事的公益活動範圍廣泛,主要為急難救助和社會服務兩方面。急難救助的範圍包括生活困難,急需醫療補助者、單親家庭或全戶內有殘障人士及成年人無生活能力者、弱勢團體之關懷及資助、家庭陷入困頓,確有急需者。社會服務包括慈善園遊會和勸募活動之參與及支援、孤兒老人和殘障機構的探訪、原住民在學學生之獎助金及各級學校績優服務性社團支服務獎學金等。
普仁之友會並成立公益基金委員會,對於急需救助和請求支援服務的案例會先派會員到場視察,若案例不符事實或已獲得解決,委員會則不會予以救助,而把注意力花在更需要幫助的人身上。
在問及創會過程中,是否有碰到什麼困難,楊意孟說,普仁之友會運作過程中,曾面臨到轉型和傳承的問題。由於普仁之友會的會員大都是中原大學畢業的校友,會員之間大部分是學長姐或學弟妹的關係,這對外界的社會人士在剛加入時可能無法適應,另外不同時期加入的會員也有世代之間的意識差距;而隨著社會價值觀轉變、個人主義抬頭、網路時代增加人際間的疏離等,在傳承上也面臨斷層的危機。
對於這些問題,楊意孟希望在西元二千年來臨時,能加強向下紮根的工作,讓會員能帶著孩子們親自參與社會服務工作,增長兒童公益服務的觀念,並透過這些活動的共同參與,進一步促進親子關係的良性互動,讓會員認為公益活動同時也可以是親子活動,而不是額外的負擔。
此外,由於普仁之友會目前仍為社團法人,屬於廣泛的公益性團體。在不久的將來,普仁將另外成立各種專職的公益基金會,細分各種服務性質,讓關心不同公益議題的會員有更多的選擇加入服務,也讓從普文之友會卸任的幹部,能有伸展的空間。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