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29日 星期二

掌中風華 前進校園

生命力記者/吳韻璇報導

小巧的舞台佈景、簡單的樂器,沒有華麗的聲光,沒有壯大的配樂,「西田社布袋戲團」在台北縣光華國小演出「蛋國故事」敘述蛋國裡正邪對抗的神祕故事,走進校園,以國台客三種語言,要讓小朋友們感受布袋戲的熱情。

「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成立於一九八五年,由三位熱愛古典布袋戲的臺灣大學教授陳金次、楊維哲、李鴻禧發起,致力於推動傳統布袋戲。由於在媒體上推廣需要許多資金,西田社以「做苦力」的方式,一步一步走進校園,深耕社區。如今社團裡的成員多是研究生、大學生,他們以走入校園、和學生互動的方式宣揚布袋戲,並且為了不同的觀眾,訂做不同的劇本,喚醒群眾的注意力,要讓布袋戲深入每個社區。

現任團長邱豐榮畢業於輔仁大學大傳系,原本是拍攝紀錄片的導演,後來轉而推動傳統藝術,邱豐榮表示,當初接觸布袋戲,是因為離鄉背井讀書,離家的鄉愁使他對於記憶中的傳統事物有了投射的情感。後來藉著研究書籍,跟「小西園」掌中劇團團主許王學戲,越來越喜歡推動布袋戲這份「工作」。

邱豐榮說:「藉由戲劇的演出接觸人群,可以感受到現場觀眾的互動,是真正吸引我的地方。」之前從事傳播,觀眾喜不喜歡作品、和作者的互動,都只能透過投書、網路,「媒體不能很快的了解觀眾的要求」加上從事媒體要求客觀中立,跟喜歡對事物完全投入的邱豐榮本性不合:「需要熱情,卻必須保持客觀,對我來說很難。」於是他選擇成為一位藝術工作者,這樣一來,就可以完全沉浸在藝術的天地裡。

西田社成立以來,以「入校園」做為最主要的推動方式,邱豐榮表示,西田社根據不同的觀眾,設計符合他們的劇本,並且只要兩個人就可以到校園演出「其餘的戲班因為編制大,人數多,設備多,需要較大的場地,不太可能到學校裡跟小朋友互動,而且也比較難為了小孩子另外編劇。」

因此,他們的劇本試著去融入小孩子的世界,「現在的小孩比較自我,不會乖乖的跟著大人安排好的劇情去走」邱豐榮說:「他們希望被大人尊重,也喜歡頑皮的捉弄大人。」因此像是本次「蛋國故事」劇中的主人翁,而且也有著不愛讀書,天真頑皮的形象,希望獲得小朋友的共鳴。邱豐榮希望一開始讓觀眾喜歡劇本,漸漸的讓角色慢慢具有代表性,打動閱聽眾,成為劇團的代表形象,這樣推動才算成功。

布袋戲原本是民間祭拜時,用來酬謝神明的戲曲,如今原本的功用漸漸消失,但是還保留了娛樂價值,但邱豐榮表示,人體是有極限的,傳統的演出技法受到了限制,無法比得過影像的生動效果,所以才會有霹靂布袋戲的出現,「結合聲光影像才能保留布袋戲娛樂觀眾的價值。」因此西田社未來也會結合影像,透過網路媒體,吸引更多觀眾的目光。

邱豐榮也表示,未來還會讓小朋友針對劇情,自己設計人物。可以看到自己設計的戲偶出現在舞台上,參與度也會提高。雖然開班授課的目標因為人數、經費的不足現階段無法達成,不過西田社將來還是會繼續的進入校園,邱豐榮說:「我們的布袋戲秉持著教育的目的,不誇張,也不為了搞笑降低劇本格調。」

在台北縣光華國小的這場演出,以客家布袋戲為主,布偶們穿上客家服飾,負責操作戲偶的邱豐榮,以國台語夾雜客家話的形式,希望小朋友們藉由語言,體會到客家布袋戲的形象。一開始,小朋友們對於客家話並不熟悉,可是慢慢的在演出過程中,現場的學生可以用簡單的客家話回應台上的表演。

身為客家人的邱豐榮表示:「語言是一個文化最真實的部分。」透過語言,可以讓閱聽眾的腦海中浮現一個族群的形象,配合戲偶的服飾打扮,讓小朋友們接受這種形象。在校園演出的過程,除了讓小朋友操作戲偶,也讓小朋友看看、摸摸幕後的樂器,在場的老師也表示:「他們的演出真是老少咸宜,大人看了也很開心。」


延伸閱讀:

西田社網站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