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記者/梁家瑜報導
記協十歲了!臺灣新聞記者協會從一九九五年成立至今,已經過了十個年頭,從去年開始,記協開始發表年報,主要目的是紀錄記協近年來成長的軌跡,同時也有記協對新聞工作環境惡劣的憂心與提醒。今年年報主要針對「新聞專業」、「新聞自律」、「傳播環境」、「記者甘苦」和「國際交流」五大面向做探討。
已退休的政大新聞系教授陳世敏針對新聞傳播教育與傳播產業工作間的接軌問題提出個人看法,他表示由於大學教育大眾化、傳播學科聲望下跌與學術評量唯論文是問,造成傳播教育素質下降,畢業生基本能力不足,但是當前媒體品質下降與傳播科系教育結果間的因果關係,遠不如媒體文化,「媒體文化才是決定媒體表現的主要力量。」陳世敏認為台灣媒體商業掛帥情形嚴重,媒體經營者以利益為考量,幾乎沒有媒體在持續推動從業人員進修的計劃,造成媒體品質一直下降,且目前新聞工作者非本科系出身比例高,從事新聞傳播工作不需專業證照,也沒有組織監督專業規範是否被遵守。陳世敏說:「媒體文化是決定媒體表現的主要力量,由於媒介文化的內涵完全操縱在組織經營者手中,因此媒體的經營者要負媒體品質不佳的絕大部份責任。」因此新聞界應努力建構專業文化,強化專業進修並且肯定專業的努力,如此才有可能使媒體品質變好。
清大社會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姚人多認為在新聞自律方面,台灣的媒體與政治已經營出一套「和解共生」的原則,從被人詬病已久的政媒兩棲,到一味包裝、美化某些政治人物的媒體偏袒,「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媒體的大老闆們把所屬公司當成生財工具,這些老闆通常不會思索社會責任、新聞倫理」,並進一步指出大老闆的目標就是:媒體是要賺錢的。姚人多建議,應該採取另類思考,或許可以從藍綠媒體的和解來逼迫政治上的藍綠和解。
近年來台灣傳媒環境八卦化、羶色腥化的現象嚴重,媒體進入了競爭激烈的戰國時代,為了追求閱報率,只以商業利益為第一考量,忽略新聞專業與倫理,媒體改造學社召集人管中祥說,去年的「選舉灌票」和「風災作假報導」,都是惡性競爭的結果。雖然去年政府也提出多項相關政策,例如成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建立公共廣電集團、廣電頻道重新定頻,而民間也有苗栗社大的關機運動等,都是想要使台灣的傳播環境變更好,可惜的是政府在內容規範的著墨遠超過整體媒體結構的改造。而媒體本身也有些許地方必須要做改進,例如媒體間「重北輕南」的情況嚴重,外縣市後勤資源與安全訓練較少,造成地方記者的負荷沉重。
回顧過去十年,記協一步步地茁壯成長,展望未來,公共電視新聞部採訪主任余佳璋用記協當選國際記者聯盟(IFJ)候補執委,以及透過IFJ抗議中國阻撓台灣記者採訪世界衛生組織(WHO)等努力,說明台灣新聞界已經向全球發聲,過去的辛苦耕耘終於萌芽結果,他表示,未來希望可以讓更多媒體從業人員出國採訪和交流,達到和國際接軌的目標。
世新大學新聞系三年級黃佳琳認為,現在媒體競爭激烈,大老闆們以「賺錢」為第一考量在經營媒體,使得媒體在惡性競爭下,日漸失去格調,被出資的廣告商或政治人士所左右。雖然媒體改革絕非一朝一夕可達成的,但只要人人從自己做起,維護身為閱聽人應有的權利,我們還是可以拒絕不好的媒體。
針對年報內容,以及近年台灣傳媒環境,記協提出幾點建議與呼籲,包括行政院應儘速三讀通過「政府資訊公開法」、避免政媒兩棲現象、新聞工作者應踴躍加入媒體工會或專業組織以集體力量維護新聞工作權等等,期盼往後看到更好的傳播環境。
延伸閱讀:
1.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