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記者/陳映竹報導
隨著醫藥科技的進步,台灣已經邁向高齡化的社會。如何活得有品質、活得身心健康,已經成為了台灣民眾所重視的養生課題。新莊社大於本季開設了「疾病與保健,只是個人責任?」的公共衛生課程,希望透過專業公衛人員的講說,能讓學員們更了解身心健康的保健之道。
「疾病與保健,只是個人責任?」課程已開設有兩季之久了,從去年三月成立到現在,深受學員們好評。本課程以傳染病與慢性疾病為主軸,除提供個人保健之道,更深層分析此類疾病的社會因素以及慢性病主要致病因子-肥胖問題。此外,如減肥塑身、優生保健以及憂鬱症等課題,也是本課程將討論的重點。
課程講師馬真敏表示,根據台北市政府主計處統計,二○○三年台北市民主要死亡原因,前十名依序為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肺炎、腎炎、腎徵候群及腎變性病、事故傷害、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自殺、高血壓性疾病。上述疾病多為慢性疾病,「自殺」更是近幾年來引起社會大眾注目的社會問題之一,而值得注意的是自殺在青、壯年組死因均居第三名,更顯現出此一族群的不穩定性及抗壓性的不足。
馬真敏認為,現今台灣的生活條件十分富裕,疾病的類型也從急性傳染病到現今的慢性病和自殺等文明病。活得健康雖然是每個人已經都具備的觀念,但實際落實起來,仍然有相關知識的不足。有許多學員都屬於年紀較大的中老年人,不免有些慢性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等。印象最深的是,有位廖姓學員,患有高血壓和痛風,雖然家中有看護照料,但卻對自身疾病的相關知識略顯貧乏,上了此課程後,不僅更加了解自身身體狀況,還反過來監督看護是否正確照顧自己。而現在社會的不確定因子很多,希望透過課程中對自殺或憂鬱症課題介紹,讓學員們可以更關心家人和了解自身情緒,避免此類悲劇發生。
「我長久以來是家庭主婦,家管的壓力讓我患了憂鬱症,因為先生為此堂課程學員,發現了我的病情,除了帶我去醫院看診,還鼓勵我走出家庭,多接觸外界,現在我才能有開朗心情,進而服務大眾。」新莊社大尊賢之友社社員曾修真說。
馬真敏表示,人一生中一定要進出醫院,生於醫院也死於醫院。對公衛體系,包括基層衛生機構衛生所、全民健保制度及醫療部門的醫病關係,有基本的認知的是必要的。前一陣子流行的日劇「白色巨塔」以及仁愛醫院的邱小妹妹人球案,都是最好的上課教材。
有了健保制度之後,造福了許多重大疾病患者,但同時也有更多的小老百姓負擔著每月的健保費用,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病友流向大型醫院,民眾有迷信大醫院就一定好的觀念,因健保局的給付及民眾自付費用不高,且我國醫療保險法對於疾病等級分類與醫療院所等級分類的配合並無明文規定,再加上少數不肖醫師危害病人的安危,造成一般民眾皆迷信大醫院的醫師,使大量小病病友流向大型醫院,除了造成醫療資源浪費外,也使得真正需要住院的重大傷病病友,沒有床位可用。
更甚者是中小型醫院、診所紛紛關閉,平均每個月有三十家五十床以下的醫療院所關門。醫師們在外開業不易,結果大型醫院越蓋越大,以容納大量湧入的病患,如此一來又間接造成城鄉之間醫療資源的不平均。希望透過這些觀念的傳遞,讓大家了解這項社會福利制度,進而為對自己的醫療品質把關!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