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記者/彭仁鐸報導】望著一個個躺在基隆河床上的壺穴地形,極力推動暖江壺穴保護工作,並擔任「暖暖代誌」主編的曾傳明說,「過去在暖暖住了這麼久,都不知道我們住的地方竟然有壺穴如此重要的自然景觀,現在當然希望能讓它不被破壞。」
暖江壺穴位於基隆河暖暖峽谷,基隆河流經此處,將暖暖一帶的砂岩貫穿,形成陡直的峽谷地形。加上基隆河上游超過五千公釐的年平均降雨量,使得河水中的礫石隨著湍急的水流,在河谷中向下侵蝕成一個個俗稱「石面桶」的壺穴地形。
別看其貌不揚的壺穴靜靜的躺在河床上,壺穴的形成必須歷經大自然幾千年的精心雕琢才能完成。根據前師大教授章熙林的研究,壺穴形成的原因是多元的,包括雨量、河流坡度、岩體耗損及回春作用等多重因素互相配合,才能形成難得一見的壺穴地形。
這麼難得一見的地理景觀,光是暖江橋下前後四百公尺長的範圍內,就有多達兩千多個,遠比其他的壺穴分佈點來的集中。和其他的壺穴分佈點相比,位於萬瑞公路旁的暖江壺穴也比較容易造訪。「暖暖佔了天時地利之便,將整條基隆河超過半數以上的壺穴地形集中在暖江橋下,現在卻必須為了鐵路外移到基隆河行水區,而破壞掉這難得的景觀。」曾傳明說。
暖暖鐵路外移案最早是由前省議員周滄淵在十多年前所提出,現在則是由暖暖區的鄭怡信議員推行。當時有鑑於設在暖暖老街的平交道有安全上的疑慮,並為了改善鐵道兩旁住戶的居住環境,因此提議將穿越暖暖市區的鐵道外移到基隆河畔。目前整個鐵路外移案已經通過了環保評估,所需的四億八千萬預算也在86年間由省府通過,細部設計規劃現在由東部鐵路改善工程局執行當中。
根據東部鐵路改善工程局所提出的設計規劃簡報,鐵路外移後將有多座橋墩座落在基隆河的行水區中,勢必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到原有的壺穴景觀。換句話說,不論橋墩是否直接建築在寶貴的壺穴地形上,冷冰冰的水泥橋柱及高架道路也將使得壺穴景觀缺乏可以觀賞之處。
因為反對現行的鐵路外移計畫,而被贊成的一方批評為「不重視鐵道旁居民生活權益」,曾傳明激動地說,「我們不是反對鐵路外移,但是自然景觀的保存與交通建設應該是不衝突的兩回事。我們希望在建設的同時,能保留住地方上重要的自然資產。」曾傳明表示,應該有其他的解決方法,可以在不破壞壺穴景觀的前提下,解決鐵路安全的問題,為什麼一定要將鐵路建在基隆河上呢?
曾傳明說,「暖江壺穴等於是一個活生生的壺穴地形教室,我們應該好好地把它保存下來,而不是等到破壞之後,再要我們的下一代去虛擬實境裡頭,才能了解壺穴地形是什麼。」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