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0月13日 星期三

胡德夫 原住民歌謠的推手

【生命力記者/吳碧芳報導】「卑南山美麗的媽媽,流呀流傳著美麗的傳說,她使我的眼睛更亮,她使我的心靈更堅強……」,在二二八紀念館前的草坪上,來自台東卑南族的歌手──胡德夫,正以熟悉的琴鍵搭配著深沉的嗓音,用歌聲訴說原住民在日本統治時期,被迫上山義務勞作,在山中工作的寂寞之情,歌聲中隱隱透露著族人對「聖山」的美麗憧憬與祈望。

「卑南山,是族人傳統宗教裡的聖山,我們喝的水,吃的食物都來自於她,就像母親一樣,這首歌除了歌頌山岳與大地之美,更是各族在艱苦的勞作中共同醞釀而成,改編自日語的歌曲。」胡德夫一邊和著琴聲,一邊描述著祖先們流傳下來的故事,為一九九九台灣原住民音樂祭中不同膚色的知音人,獻上原住民傳統與創作歌謠,及特殊的卑南族文化禮讚。

他畢業自台大外文系,早期走唱於台北各大鋼琴酒吧,為當時價碼最高的鋼琴樂師;八零年代曾以原住民的歌曲演唱參與各種原住民運動;目前仍致力於原住民權益促進會活動,以及卑南、排灣、阿美等族群傳統歌謠的採集與學習,並以「HayYang Blues」(原住民藍調)為主要創作方向,是一位熱愛原住民歌謠以及對族人傳統文化有深刻認同的歌手。

胡德夫以身為原住民歌手為榮,他表示雖然自古以來,卑南族就只是「大民族中的小民族」,並有著極強的憂患意識,自我保護感強,但同時卻也是個「非常多歌的民族」,不論大小節慶、婚禮或是祭祀活動,都有唱不完的歌曲。「然而,在原住民的文化裡沒有文字,沒有歌詞,我努力的採集與整理這些傳統歌曲,只為了讓我們的孩子能聽到更多祖先們的歌,同時找尋創作上的靈感。」

在採集與整理的過程中,他面臨最大的困難在於學習各族不同的文化、語言需要很多時間;作為一個敬業的歌手,胡德夫更要求自己對歌曲的產生背景有相當的瞭解與認識,以唱出歌曲的真正感情。文化傳承道路上雖然艱苦漫長,他仍孤軍奮戰,對於社會中一般人不懂得珍惜與欣賞,更教他感到悲傷,「也只能盡力而為吧。」黝黑的臉龐顯現一絲遺憾。

儘管如此,胡德夫從不氣餒,致力於鑽研「原住民藍調」,將原住民沒有歌詞,但卻能通過反覆詠唱,以不同形式表達族人心中喜怒哀樂的歌曲特色,展現在作品中,期待以原住民最原始的元素作為創作理念,寫下更多原住民的音樂詩篇。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