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0月6日 星期三

走出傷痛 陳莉茵自助助人

【生命力記者/王惠貞報導】一個新生命的誕生,總是令人感到無限的喜悅,尤其是身為母親的角色。但是這個喜悅的感覺卻在四年後產生了缺憾,只因一個鮮少人注意去預防的罕見疾病─高血氨症。

陳莉茵表示,當她兒子在四歲發病時,因為國內醫藥環境在遺傳疾病方面的困乏狀況,使得她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小孩到底是怎麼了,內心中的惶恐、不知所措是不言可喻的。她也曾因此而如同大多數的人一樣,求助於各種的偏方、到處求神拜佛,「還好我及時醒悟那是沒有用的」。所以陳莉茵想辦法排除萬難,遠渡重洋到美國去,尋找僅有百分之一的治療機會。幸運的,他們在藥品剛上市不到半年的時候,到耶魯大學求診,她的小兒子不僅因此能獲救,也因及早得到治療,而沒有如同其他大多數患有同類罕見疾病的孩子一樣,受到智力方面的無法彌補的傷害。

身為罕見疾病患者的家屬,陳莉茵由一開始的難以接受,到今天挺身而出發起基金會,只因這十年來,在帶著罹患罕見疾病高血氨症的小兒子四處求醫的過程中,她自己親身體驗、所見所聞,罕見疾病患者被這個社會忽略、漠視的程度,「實在不像是一個富裕、文明的社會所應表現出的景況」。因此她發起募集基金會,並當成是一種社會運動,努力的希望社會大眾能更瞭解這群「弱勢中沉默的極弱勢」病患們的淒涼處境,並盡其所能的為他們做些事。

「我要幫別人的兒子,才能真正幫到自己的兒子。」身為罕見疾病基金會董事兼副執行長,同時也是發起人的陳莉茵,以堅定的語氣如此回答「想幫誰?」的疑問。

因為患者人數的稀少,使得藥品的研發及引進並不符成本效益,而沒有人去投入這種治療工作的結果,使得罕病患者得自行花費大筆的金錢由國外購入所需的藥物,對這些不幸的家庭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也因此造成了棄醫、棄養等問題。所以臺灣「孤兒藥品法案」的催生是陳莉茵努力的目標。不僅為減少家庭悲劇,也為減少社會成本。惟有「法治」才能真正照顧到大家的下一代,為罕見疾病患者建立一個合情合理的存活空間。

因為自己的親身經驗,陳莉茵希望那些和她有相同遭遇的家屬們「千萬不要放棄,必須勇敢的面對病痛、甚至死亡。」倘若真的是無能為力,「也得勇敢的求救,才是真勇者,千萬不要躲避,甚或自欺欺人。」陳莉茵說她所有的努力,「與其說愛兒子,不如說愛自己。之所以盡力救孩子,祇因為不想往後的歲月都在悔恨中度過。」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