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日 星期六

慶字手足一條心 和諧傳承舞獅夢

【記者陳可嘉、黃桓瑜/新北市報導】兩個小男孩從小看著阿公舞龍舞獅,耳濡目染之下,一接觸,就是一輩子,他們是王慶鐘跟王慶齡,兩兄弟與爸爸王永雄,一起創辦了台北慶和館醒獅團,一肩扛下阿公的夢想,希望能將艋舺的文化,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一系血脈一條心 艋舺文化的深根
穿著舞獅服,口中數著節拍,整齊劃一的動作,讓人很難想像他們年紀最大的只有十九歲,年紀最小的小獅子也只有六歲,他們是台北慶和館醒獅團的團員,也都是王家的小孩,現任副團長王慶鐘笑著說他們是「家族企業」。

台北慶和館醒獅團,原名為艋舺青山宮醒獅團,現任總監王慶齡說,要營運下去,必須要有金錢收入,除了申請政府的文化補助之外,他們接手後也開始對外演出,有時候會接一些商演,沒想到因為這個行為,讓青山宮的成員們覺得商業性質太高,希望他們不要再以「艋舺青山宮醒獅團」的名號對外演出,兄弟倆於是在一九七七年,成立了台北慶和館醒獅團。王慶齡說:「慶和館的慶字,是來自祖譜,我們這一輩是慶字,取這個名字是希望我們這輩能夠和諧、團結,一起為了這屬於萬華的文化深根。」


因應時代變遷 保留傳統創新突破
數百年前廣東人渡海來台,也將傳統藝陣、醒獅文化傳遞來台,經多年演變發展,現今的藝陣不僅保存傳統也融和本土氣息,呈現多元化面貌,王慶鐘:「阿公以前在廟口跟他們(廣東人)學習舞獅,我們再跟阿公學」兩兄弟秉持著這個信念,他們結合具台灣代表性的文化──七爺八爺,也曾融合北京獅、日本的太鼓表演,就是希望在傳統架構底下,透過新詮釋多樣化演出,展現出新一代的傳統文化。

他們的表演充分融合和發揚了傳統陣頭文化中鼓藝、八將與舞獅技藝,結合傳統與創新技巧與型態,發揮出更活潑動人的演出方式。


肩負傳承使命 逆境中求生存
八將,又名八將首,源起自台北艋舺青山宮所發展出來的陣頭,昔日流行於台北艋舺地區,如今已風行至北台灣及西半部一帶的廟會,為現今廟會常見的陣頭之一。為了將傳統八將文化傳遞給更多人知道,他們不斷找機會表演,慶和館二○○八年曾受邀到日本表演《登龍門》,在日本受到廣大迴響。因此他們決定把日本版的表演變成中文版,隔年八月在國父紀念館演出。然而表演需要的經費呢?王慶齡說,有跟政府申請補助,但是金額都不多,當時去日本演出,「國外的團體來這個地方(日本),就是新鮮嘛,他們都會極力幫忙推廣。」回到國內演出卻發現,並不像在日本一樣,受到政府全力幫忙推廣,因為經費有限,申請的補助不夠支付,入不敷出的結果,慶和館也只能自己擔下來,王慶齡表示很無奈,「你又不是說在台灣很有名氣,所以我們跟他們(政府)申請都是少許而已啊,現在的趨勢就是你在外面有紅進來,台灣才會去重視你」。

王慶鐘表示,以前文建會列舉補助的文化表演團體,每一個項目都有一組歷史較悠久或是較有名氣的團體,他說:「所以我們後來這些比較類似的團隊,要進入就比較困難,不好去取代。」


世代交接 迸出絢爛火花
西元一九七○、一九八○年代時,那時的娛樂就是到廟會看表演,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的娛樂越來越多元,已經很少人喜歡看這些藝術表演,為了因應變化,前陣子藝人王彩華所帶領的「保庇」熱潮,他們還融入,加入三太子,也在舞獅的服裝上手工縫上LED燈,希望能以創新的手法來表演。

十九歲的王昇揚是家中最大的孩子,現在就讀台北市立體育學院的他從兩歲就開始練習,從小看著爸爸叔叔跳舞獅,邊學邊看,到現在已經練了十七年,他覺得練習不辛苦,十分乖巧的他也沒有叛逆期,從來沒有想過要放棄舞獅,說:「小時候比較喜歡打鼓,大學接觸醒獅之後,就覺得滿有興趣的,會繼續傳承,教導下一代」。

王慶齡也說:「一些翻滾啊這些特技我們根本也不會,但是因為小朋友喜歡,說不定等他們學會了之後,可以做出不一樣的東西出來,或許他可以在鼓上面翻滾啊、跳躍啊也不一定」,言談之中非常期待晚輩可以碰撞出新的火花。




延伸閱讀

台北慶和醒獅團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舞獅源起

1 意見:

團長名字謝錯囉~事 王"永"雄...^^~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