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31日 星期五

結合客家與兒童 讓孩子更有自信

【記者李妘、林宜臻/台北市報導】在今年即將推出的年度大戲《吼!大路關有石獅公》中,戲偶子劇團團長邱豐榮深入屏東進行田野調查,將客家聚落大路關的歷史文化融入偶劇當中,把當地長久以來為避免天災而設立的守護神「石獅公」擬人化,同時以小孩的角度出發,一段結合責任、親情、友情的文化追尋之旅就此展開,期望能夠藉此鼓舞偏鄉地區孩童了解自身文化,並以此為傲。



捨棄虛擬框架 重拾傳統技藝
戲偶子劇團是台灣少數以推廣客家文化、為兒童與親子演出的客家偶劇團。輔大大傳系畢業的團長邱豐榮毅然決然從傳播業走向傳統表演藝術領域,除了不適傳播過程專業分工化與上下階層溝通的不順暢外,也是在從屏東北上求學的過程中,因為資訊管道豐富而感受到南北城鄉的文化差距。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收到朋友送他的一只布袋戲偶,不僅讓他想起兒時的休閒娛樂,也開啓了他與布袋戲的不解之緣。


一九九六年,邱豐榮參加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開設的研習班,從業餘跑龍套開始,憑藉著熱情與執著,十年內便成為西田社布袋戲團團長與咱兜布袋戲館藝術總監,他不僅負責規劃展館、遊客導覽,更在每次表演的過程中,吸取各種與觀眾互動的經驗,作為日後演出的基礎。


結合兒童與客家 走出特色
「表演藝術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它充滿了『人的味道』。」喜歡與觀眾近距離接觸,透過互動得到及時回饋的邱豐榮,在二○○三年成立了戲偶子劇團。因為本身即為客家人,因此劇團以發揚「客家文化」為特色,而取名客語「小孩子」的諧音,希望能夠讓更多城市以外的孩子快樂看戲,同時在過程中了解到隱含其中的教育意義。

初創之時,邱豐榮也時常搞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只知道自己想要推廣客家文化,也喜歡孩子,而後透過一次次與其他劇場朋友的接觸與嘗試,以及針對演出後觀眾的回饋作出修正,才逐漸理出兒童劇場的頭緒,走出每年固定兩部新戲的規模,同時創立「移動故事堡」,深入全台超過五十個社區、學校或文化中心。

在經典劇目《桃子的節氣大冒險》中,主角小桃子在因緣際會下遇見山裡面掌管節氣的節氣神明,如「大寒神」、「驚蟄神」雷公、還有「清明神」等等,不料「驚蟄」節氣主神雷公打完雷之後,「春雷一聲響」,山裡面的蟲大王蟲二王甦醒,冬眠了一整季,蟲蟲們正想要好好的吸血以填飽肚子,桃子和繁牯正好成了他們的囊中物,一連串的冒險與挑戰就此展開⋯⋯,如此以客語演出,結合兒童冒險的角度,都是符合孩子喜好的劇情,更隱含文化推廣與教育意義。

與邱豐榮一同創立劇團的吳正德老師說,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孩子們可以接觸到的娛樂太多,持續演出布袋戲,甚至開始打入兒童市場,便是希望「布袋戲」這項傳統技藝不要被忘記,進一步能夠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然而因為經費與演出的不確定性,整個劇團僅有邱豐榮團長一人全職,其他人則都是利用業餘時間,負責排練或演出,於是邱豐榮就像校長兼撞鐘一樣,一手負起劇本規劃、演出排程等的大小瑣事。

將兒童與布袋戲結合,是希望能夠在傳承客家文化之餘,也能夠有發展出劇團的特色,在一片傳統布袋戲洪流中,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問起邱豐榮如何看待「客家劇團」這個定位,他告訴我們「有堅持也要有寬容」,重點還是在偶劇本身要夠好看,夾雜國台客三語的演出方式推廣客家文化的用意才能奏效。


寓教於樂 學習以自身文化為傲
在籌備今年新戲《吼!大路關有石獅公》中,邱豐榮首度透過長期的駐村計劃,深入屏東客家聚落大路關進行田野調查,盡可能將完整歷史與文化融入偶劇當中,把當地長久以來的守護神「石獅公」與水妖擬人化,加入小女孩小玉的冒險故事,希望能夠藉此鼓舞偏鄉地區孩童多了解在地特有文化,並以此為榮。然而邱豐榮也說,不論劇情要呈現怎樣的微言大義,或是帶給觀眾多少體會,偶劇最重要的還是要能兼具「好看和感動」,最終才能發揮出最大效益。

主要負責配音的團員鄭怡真說:「看到孩子們享受其中,或是有一些共鳴,我們就很開心了!」。藉著親子布袋戲偶劇近距離的演出與互動,觀眾可以感受到演出者的眼神、微笑與汗水,邱豐榮深信這樣真實而深刻的接觸,一定能帶給孩子更多生命的體悟。

他更期待,透過一次次的演出,能夠告訴孩子「自信」的重要,學會珍惜身邊的文化,也透過自身的經驗傳達給觀眾,不論什麼樣的職業,是傳統、亦或是創新,只要你有自信,都可以做得很快樂。





延伸閱讀

戲偶子劇團官方網站

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

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布袋戲偶展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