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奕霆、張詠絜/台北市報導】走進座落於內湖西北隅山區的白石湖社區,蓊鬱的樹木將來訪的旅客引入山林,遠離都市的喧囂。在這座人數不到五百人的社區中,居民運用取材自大自然、不影響天然環境的生態產業工法,不僅成功地打造出一座都市中的新型農業社區,更逐步構築屬於自己的理想家園。二○一二年,更遠赴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首都阿布達比參加Livcom競賽,勇奪「國際最適宜居住社區」銅牌獎的殊榮。
傳統農村沒落 社區積極轉型
位於山間的白石湖社區屬於自然保護區,由於非經許可不得任意開發,在這裡居住的人們多仰賴社區中的梯田耕種維生,因此自古以來一直保留豐富的生態資源以及原始的自然風貌。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社區中的青年大都放棄世代相傳的務農業,紛紛轉往都市找尋工作機會,使得白石湖社區的傳統產業逐漸沒落,閒置的農田與棄耕的果園形成破舊不堪的農村景觀。
白石湖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劉昭賢表示,當時社區居民有感於維護自然生態景觀以及重整生活空間的必要性,先於二○○六年志願組成籌備會取得共識,確立社區改善農業環境的發展方向,而後為建立一個社區與公部門間溝通的統一窗口,於二○○七年三月十二日正式成立白石湖社區發展協會,至今正式的會員人數已超過一百名。
社區居民自發性地美化社區環境。(白石湖社區發展協會提供)
利用在地環境 發展精緻農業
白石湖社區與周圍山勢的圈谷地形環繞,和台灣中南部地區大規模平原農業區不同的是,社區中的可耕種範圍集中在山坡的梯田區,面積相當有限。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羅秀瑩說,在這樣的自然條件下,當地居民決定運用有限的耕種面積發展經濟效益較高的精緻農業,因此催生觀光草莓園的成立。此舉不但吸引年輕人回流重拾農耕,更為社區引入了觀光人潮,活絡老舊農村。劉昭賢表示,現今草莓園不僅為社區帶來觀光收入,更同時兼具教育角色,提供學校機關到此參訪,讓都市中的學生藉由親自參與採收的過程,達到生態教育的體驗式學習。
白石湖社區觀光草原園提供民眾一個假日休閒的好去處。(白石湖社區發展協會提供)
造型特殊的白石湖吊橋為社區帶進觀光人潮。(白石湖社區發展協會提供)
由於白石湖社區屬於保護區,因此社區民眾在研擬發展策略時,都相當注重以不影響自然景觀與不破壞生態環境的方式進行。羅秀瑩說,白石湖社區的營造重點,相當聚焦在保留農村景觀,避免過多的水泥文化。她提到,當地居民無償提供了一處閒置的農田供發展協會整頓,於是規劃團隊使用天然的生態工法,利用天然取材的石塊與木頭,以農田的自然湧泉處為中心,圍繞出兩個心型的生態池,並在周遭打造步道,提供來訪的遊客觀賞自然的溼地景觀。
社區近年來也相當推廣不使用化學肥料的有機農業,一方面使社區耕地不受化肥汙染,一方面則推崇國人健康的生機飲食,社區內已有近二十戶的農民採取完全天然的有機耕作方式。目前社區民眾所栽種的有機農作物除了參與希望廣場農夫市集外,假日時於花博公園內的爭艷館也能看見他們的蹤跡。未來白石湖社區將會積極爭取在社區內創辦獨立的農夫市集,不僅能讓社區中的小農增加更多的行銷平台,也提供民眾更直接的採買管道。
延伸閱讀
台北白石湖紫色吊橋 浪漫滿分
二○一二國際最適宜居住社區獎 台北勇奪四獎
二○一二年LivCom「國際最適宜居住社區」全市獎──「內湖白石湖社區」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