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5日 星期三

下鄉宜蘭 年輕人種出一片天

【記者房業涵、廖芷庭/宜蘭縣報導】二一一年的年底,一群年輕人在台灣農村陣線的引導下,來到了宜蘭,這些人來自研究所、大學、在職,他們對農業有興趣,卻不是鑽研農業的學術領域,對實際的務農更是一概不知,卻到宜蘭下鄉種田,從農夫賴青松分租兩分地,他們把這塊地取為宜蘭小田田,從育苗、插秧到收割,到一年賣出將近六百公斤的有機米,為老田灌入全新的生命力。



江昺崙,二十六歲,就讀政大台灣文學所,小時候回鄉看爺爺種田,看了習慣卻從沒種過,一開始對農業有興趣,來自於一部紀錄片「無米樂」,看完這部片的時候,他開始決定為土地做事,更結識了一群對於農業有熱情的人。

章思偉,政大社會工作研究所畢業,在他鑽研社區營造時,曾看見國光石化重創農業用地,看著農民走上街頭抗爭,「就算不斷的上街頭自己是不能夠了解農漁村民的痛苦。」他感慨萬千,希望自己除了走上街頭更能為農業做點事。這些社會新鮮人,一直想對農業奉獻心力,於是在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的引領之下,認識了在宜蘭的農夫賴青松,決定直接下鄉種田。


都市人農夫心 下鄉種田
賴青松,是一個大「榖」東,因為鄉下勞力流失,許多的老農夫也已年邁,沒有多餘體力耕種大塊的田地,並將土地以休耕的價格租給賴青松,他不希望土地就此白白荒廢掉,一人也無法耕作五甲地,於是賴青松認識了蔡培慧,更找到了一群願意為土地奉獻的年輕人。

七個年輕人,每個星期就搭著客運來回地跑,開始了在台北與宜蘭往返的農耕生活。一早九點興致滿滿到達宜蘭,卻發現別的農夫都已經把事情都做完了,而他們卻才正要拿著一堆工具下田工作,曾經還被一個阿伯笑說「你們這麼多人是要打架嗎?五個人可以種十幾甲地了。」

從賴青松分到的這兩分地,他們取名為宜蘭小田田,七個年輕人要耕出兩分地,看似容易,實際上卻是難上加難,因為他們什麼也不會,從育苗、插秧開始學,光是除草就要彎下腰一根根慢慢除,江昺崙笑說「每次都想說為何不拿農藥灑一灑就算了?」但農藥對土地本身有害,大量農產並非目的,重出有機稻米才是理想。

談起務農的過程,章思偉認為務農並沒有想像的辛苦,辛苦的在於行銷,他們種的稻米,比照的是有機的種植法,成本較高產量少,不適用一般稻米的行銷通路,年輕人們時常聚集起來思考另類的行銷通路,於是他們在包裝上加上巧思,並且不斷的和有機市場合作,當初他們把米做成飯糰分送出去頗獲好評,宜蘭小田田逐漸的展開了知名度,順利的在一個月以內,把六百公斤的米全部賣完。


克服自己更獲得肯定
這些地,從原本疏於照顧的雜菜田,成為遍地的秧苗,這些年輕人在田裡從早曬到晚上,一搭上回程的車,每個人都攤在椅子上,休息一晚再次回到冰冷的辦公室。江昺崙平日就在立法院擔任行政助理的工作,一到假日就回到宜蘭擔起農務,「一開始只是好玩嘛!沒想到一做就做了快要一年。」

一年來,這些年輕人除了克服自己的能力,更要考驗別人的眼光,原本家人總是反對的章思偉,努力了快一年回到家,媽媽看了他說,「如果你阿公在世,看到你在做這件事情一定會很高興。」章思偉很高興自己的家人肯定了,「我的阿公種了一輩子卻也窮了一輩子,我從沒看過阿公,但我卻透過種田看到了我阿公對土地奉獻的心。」


青年進鄉 走出新主流之路 
從原本的兩分地到現在的承租七分地,這群年輕人不斷的努力,希望別人看見年輕人也可做田,「除了主流之路,我們難道沒有其他的路可以走了嗎?」提到未來會不會繼續耕田,兩個人不約而同的猛點頭。江昺崙表示雖然先在小田田才剛起步,但是他們一定會繼續努力下去。

這群年輕人的努力,參與小田田的人數也持續增加到三十幾人,也把兩分地分成一百四十股,目前也以每股兩千塊的方式,開放股東入股,越來越多人支持宜蘭小田田。台灣農陣的發言人蔡培慧也說「我們會帶領更多的青年進鄉」,讓這些青年與老農拜師學藝,自行育種,手工插秧,學習傳統農法並傳承老農智慧。




延伸閱讀

宜蘭小田田臉書

彎腰農夫市集

台灣農村陣線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