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2月11日 星期三

家庭問題多 年輕遊民日漸增加

【記者劉佑豪/生命力報導】「平安居」社工鄭婷月表示,現在的年輕人自主性較強,很容易跟家裡起衝突導致離家,在沒有任何資助之下,就會成了無所事事的遊民。她認為,收容所可以給予年輕遊民最好的幫助,就是幫助他們可以回家。

從小父母就離異的阿一(化名),在國小的時候便開始寄人籬下的生活,輪流住在同學家。祖父母過世後,更沒有人管他,也沒人管得動他。十九歲那年,阿一因為不懂事犯下刑案,進入了少年感化院,被放出來後,在沒有地方可去的情況下,不得已成為年輕的遊民。流浪者中途之家「平安居」社工鄭婷月說:「這是一個年輕遊民的例子,也很可能是許多年輕遊民產生的原因」。

「平安居」是由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委託辦理,專為老弱殘疾、無家可歸者,提供暫時庇護的中途之家。鄭婷月表示,收容所收過不少十幾二十歲的年輕人,她認為,現在的年輕人自主性較強,很容易跟家裡起衝突導致離家,在沒有任何資助的情況下,就很容易成為無所事事的遊民。「家庭問題是造成年輕遊民增加的主要原因」鄭婷月強調,所以,她主張暫時性的先讓這些年輕遊民居住在收容所,再慢慢的與他們尋求解決的方法。

「許多的年輕遊民大都來自求學中斷的中輟生」鄭婷月表示,雖然有類似少輔會這類的機構,適時給予中輟生幫助,不過,許多中輟生往往在缺乏管道接觸,或自認為不需要幫助時,就會寧願選擇在外遊蕩,很可能因此染上毒品或誤入黑道,帶來種種社會問題。

「收容所在處理較年輕的遊民時,會先從心理層面的輔導下手,因為許多年輕遊民都是心理方面問題所導致」鄭婷月表示,收容所就曾收過一個十六歲前來投靠的中輟生,剛開始收容所的社工會先聽聆聽他的想法,試圖給他安全感,與他建立一定的信任後,進而把自己內心的話說出來,了解他不想回家的原因,接著便可實際了解他的家庭狀況。 

善牧學園主任胡玉娟則認為,許多十八歲以下的逃家學生,大多來自於家庭問題。她表示,目前青少年相關福利體制已相當完整,不論是安置的機構或法令保障都十分健全,比較需要強化的反而是社區化的功能。「一旦有完善的社區化功能,收容機構將不再只是個收容的地方而已」。

「善牧學園」屬於處理離家青少年的第二層次機構,輔導對象來自於少輔會或收容所的青少年,除了替他們安排生活起居、幫助他們就學之外,「如果可以,我們會盡量鼓勵並幫助他們回家」胡玉娟說。

一般收容所的遊民的年齡大多四十到六十歲的中老年人,以失智老人和失業中年人為主,年齡層普遍偏大。「如果讓一個正在成長的孩子和他們一起生活,相信會有很大的影響」鄭婷月認為,「其實,幫助年輕遊民的最好辦法還是讓他們可以回家」。她強調,事實上,社工都很擔心年輕遊民會被其他年齡較大的遊民帶壞,產生更多社會負面問題,所以,除了將他們安置到其他適合的機構之外,社工都還是會盡可能幫助他們解決家庭問題,讓他們也能夠和平常人一樣享受家的溫暖。


延伸閱讀:

1.平安居

2.台北市社會局

3.街頭遊民史

4.財團法人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基金會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