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心怡/生命力報導】漢寶、福寶濕地位於台灣西部海岸的中心位置,行政區橫跨彰化縣福興、芳苑兩鄉。歷經養殖業的興起、土地下陷與鹽化,許多農田及養殖場紛紛休耕或轉作,人為干擾降低,因此成為重要的候鳥遷徙跳板以及渡冬地點。
最早發起漢寶濕地保育運動的林世賢醫師說,民國八十七年十一月,由學界、保育界和地方人士組成的「漢寶家族」成立,開始逐步落實將漢寶濕地規劃成生態園區的構想,而「福寶農業生態園區計畫」的主要精神,就是在於利用休廢耕的農地,復育成水鳥可以棲息覓食、甚至繁殖的地方。
林世賢說,過去因為養殖業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土地鹽化,荒廢的魚塭和下陷的土地形成沼澤,難以再利用,於是「漢寶家族」就租下來從事溼地的經營管理,希望將沒有生產力的農地,恢復具有生態價值的土地。此外,能夠跟生態旅遊結合起來,同時也能提升當地的經濟收益。
為了要吸引水鳥到漢寶溼地棲息,林世賢表示,居民將牛、羊的排泄物倒入漢寶溼地裡,補充溼地生物的養份,所以溼地的浮游生物及水草慢慢增加,水鳥也漸漸願意到此覓食。不過,林世賢說,也不能讓水草無止盡的生長,讓溼地水質優氧化,導致好不容易培育出來的浮游生物照射不到陽光,因而一一死亡。
「最重要的是居民的參與」林世賢表示,漢寶濕地居民的自發性令人感動,居民主動除水草,維護水鳥生態環境;另外一方面,利用廢棄的材料搭建賞鳥屋、賞鳥牆,讓人們在賞鳥時不要太靠近,才不會驚動候鳥群。他說,賞鳥者本身就是對環境的一種破壞,不要讓「人們觀賞完了,候鳥也沒了」的情況發生。
「溼地生態保育漸漸有成效了」,林世賢說,漢寶濕地陸續發現彩鷸、黑嘴鷗、高蹺行鳥等珍貴鳥類,更讓居民堅定保育這塊濕地的決心。
福寶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黃金龍說,福寶生態園區是全台第一個民間自力推動,並獲得行政院農委會支持的濕地復育計畫,結合居民和社團進行社區總體營造工程,現在除了在漢寶濕地種植樹木作綠籬,農委會也同意再補助六百五十萬元,將附近閒置的兵營房舍規劃成攤販與生態市集區,及教育解說中心。
林世賢說,目前正積極培訓三十多名園區解說員,解說員都是當地的老師和居民,講習課程包括介紹當地的鳥類、養殖及植物,以及如何輔導漁業、酪農業轉型,並與觀光資源結合;另外也安排解說員到台灣各濕地參訪,實地了解棲地復育與經營成敗的原因和經驗。
黃金龍說,漢寶、福寶濕地朝生態休閒觀光發展,希望透過這些保護鳥類的措施,讓遊客體會尊重自然的理念,對環境作永續利用。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