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7日 星期三

綠的海平線 少年工見證歷史

【洪嘉徽報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自當時的殖民地台灣,募集了八千多名台灣少年前往日本海軍工廠,擔任製造戰鬥機的工人。從一個鋁鍋、一架報廢的日本戰鬥機開始,到八千名少年工的故事,導演郭亮吟搜尋珍貴的歷史檔案和影片,重新喚起這段歷史的記憶。

紀錄片「綠的海平線」,從片頭一張少年工合影的泛黃照片開始,到珍貴的資料影片,重現當時日本高座海軍工廠製造飛機的情形。這些少年工集結到日本的神奈川縣,很多人抱著也許能在此找到出路的想法,登上開往日本的船。

導演郭亮吟從拍攝過的紀錄片「1946消失的日本飛機」開始,追到更多關於日本飛機的故事,後來發現有一群台灣少年在二戰時期,被日本政府徵調到日本神奈川大和市等地的飛機工廠製作戰鬥機。好奇這些台灣少年在什麼樣的時空背景下前往日本,因此決定拍攝「綠的海平線」,花費四年的時間記錄另一段有關日本飛機與少年工的故事。

從影片中可以看到當時製造飛機的工作環境,及少年工受訓的嚴苛過程。這些年僅十來歲的少年們,在一些尚未正式啟用完工的飛機工廠內,每天重覆著百次搥打釘子的動作,在悶熱的環境中精密的組裝戰鬥機,有時還會被日本軍官以日語催趕進度。

這些少年工大多數在高座海軍工廠,因為戰況告急,有些被調往群馬縣太田市、茨城縣霞之浦、長崎縣大村、名古屋三菱重工等各飛機工廠工作。當時日本宣稱他們可半工半讀,這些台灣少年聽到消息,紛紛志願前往日本,想到日本賺錢順便讀書。但後來太平洋戰事告急,日本決定加快「零式」等新型戰鬥機的生產速度,所以必須天天加班趕工,根本連讀書的時間沒有。

郭亮吟表示,在許多位受訪者的少年工經驗中,離開故鄉是重要的環節。少年工對於當年搭船前往日本的回憶,形成鮮明的影像,「當船越開越遠,台灣島漸漸沒入海面下,將海平線染成一片綠色,此時才真正覺得家鄉已遠」,因此將片名取名為「綠的海平線」。

「綠的海平線」參加今年台北電影節「台北電影獎」競賽,將在台北電影節合作戲院進行放映。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