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3日 星期六

舞蹈治療 舞動心裡的聲音

【陳凱隆報導】一九八二年,現任台大醫院精神部舞蹈治療師李宗芹,將舞蹈帶入精神治療,成為台灣舞蹈治療的先驅。當台灣歷經九二一大地震和SARS的災難時,舞蹈治療發揮了效果。在近三年來推廣下、優動能創意平台的成立,還有種子老師的培育,使舞蹈治療在台灣漸漸受到重視。

李宗芹,從小就喜歡跳舞,也由於活潑、好動、喜歡表演,媽媽就送她去學舞。上了大學後,因為心理系的朋友帶她去參加身體探索、身體放鬆的課程,李宗芹開始對心理學產生興趣,她說:「這和平常學的舞蹈很不一樣,覺得很好玩,也開始去聽演講、看書等等。」

一九八二年李宗芹對榮總的醫師提到,美國在一九五○年就有舞蹈治療,而台灣一直未施行,榮總精神科主任沈楚文就表示,他們很怕病人因為用藥的關係,退縮在角落不活動,他希望李宗芹帶他們運動一下。李宗芹笑著說:「我本來只是來看朋友,結果因緣際會下,榮總就聘任我為舞蹈治療師。」

在一九六六年成立的美國舞蹈治療協會的定義下,舞蹈治療為一種心理治療,運用動作進行情緒、認知和生理的個人整合過程。李宗芹在著作「與心共舞-舞蹈治療的理論與實務」中則提到,我們常把舞蹈治療和舞蹈、拳術等身體活動混淆,它們相同之處都是以人的身體作為傳達的媒介,也重視身體的察覺,例如瑜珈的靜坐、觀呼吸等。不過舞蹈治療的覺察,除了體驗、抒發情感之外,還能聯繫心理狀態,進而對自我有更深的了解,舞蹈治療師的適時介入,對病患產生影響、改變。

之後李宗芹應輔大老師夏林清之邀,到學輔中心幫助學生心靈解放,而後在心理系兼課。一九九○年李宗芹到美國麻州萊斯利學院(Lesley College)研習,開始對之前沒有服務過的領域,例如社區、育幼院、老人或被虐待的團體有了新的體悟。因為麻州萊斯利學院屬於多元文化的融合,李宗芹表示,另一個新的體悟,是有個老師拿非洲的音樂和舞蹈治療非裔的美國人,回台灣後,李宗芹也將自己的文化,例如:舞龍舞獅、車鼓陣、四季紅融入舞蹈治療中。她說:「你會發現原本拘謹的團體,因為舞龍的流動,大家會變得很興奮,這大概就是文化的關係。」

舞蹈治療分成個人治療和團體治療,個人治療會依照治療師的理論有所不同,例如有一個病患走路時會緊張、抖動身體,注重認知理論治療的,就會讓病患體認身體呈現的焦慮和緊張,並且讓病患聯想是不是曾經發生什麼事,導致你的緊張焦慮;精神理論則是著重意象,治療師可能會希望病患對焦慮、緊張做出想像,並表現出感覺。

團體治療中,治療師則是要依照不同的團體,例如同志團體、女性團體、成長團體等,每一次做出不一樣的主題。但常會有案主會說:「我不想動」、「我只想站在旁邊看」等,傳達出他們的焦慮和不安,這時李宗芹會說:「我們先做靜態活動,再來練習呼吸,呼吸讓我們更健康,等到動得很激烈你再到旁邊看好不好。」,或是從玩遊戲開始,一旦病患加入了、身體開始活動,往往會喜歡而不會退到旁邊。

一九九九年發生九二一大地震,李宗芹也南下到災區治療,居民開口的第一句話就是:「李老師,不要再叫我們畫畫了,我們已經畫好多了。」這是因為美術治療沒有達到抒發緊張和自我療育的效果。李宗芹說:「當時也有治療一些高中生,他們親眼目睹家人死亡,因為害怕跑去7-11上大夜班,不敢回家睡覺。」「他們會藉由編故事來抒發情緒,有人會想像自己是一隻鳥,飛著飛著就被獵人擊斃。我這幾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九二一的災民。」

舞蹈治療除了抒發情感外,最重要的實質效果就是建立關係,建立和自己、他人的關係。「你嘴巴一直說你跟他多好多好,身體卻跟他很疏離。我覺得舞蹈治療師重視的是關係,而人跟人的關係很多時候來自於身體的語言。」

李宗芹培育了許多種子老師,二○○一年,也開始將舞蹈治療推廣到大陸,去年成立了優動能創意平台,目的是提供舞蹈治療師一個交流、吸取新知的場所,並且也舉行一系列的講座和課程,讓一般民眾更瞭解舞蹈治療,希望藉由如此的推廣,能讓更多人知道舞蹈治療,也進而運用舞蹈治療自我療育。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