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記者/鄧琬縈報導
位於台中縣霧峰鄉的「台灣菇類文化館」,是台灣唯一一座有關菇類文化的博物館,也是目前世界上僅有的兩座菇類博物館之一。館內擁有許多菇類模型,有香菇、金針菇等巨大模型,以及靈芝和松茸等稀有菇類,並詳盡介紹菇類常識、紀錄台灣菇業發展史,提供民眾一個充實菇蕈常識的去處。
「台灣菇類文化館」位於霧峰鄉農會大樓六樓,於西元一九九八年成立且開放參觀,佔地近三百坪。一走進館內,「模型大菇區」映入眼簾,展示著二百五十公分高的大香菇、金針菇和洋菇等巨大模型。霧峰鄉農會四健指導員黃俊謙說,許多訪客看到這些大模型都很興奮,紛紛在此合照留念。右手邊有霧峰畫家曾伯祿以宋朝詩人楊萬里的「蕈子詩」所繪「台灣四季百蕈圖」,配合四季變化,生動描繪出菇類的特色。
台灣自一九五○年代開始進行菇類的研發與培養,由於台中縣霧峰鄉氣候適宜菇蕈類的生長繁殖,經農民和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等政府單位的輔導,霧峰鄉逐漸成為台灣菇業主要產地,甚至成為世界主要產區。
霧峰鄉農會農事柯義聰表示,霧峰是台灣種植洋菇的發源地,一九七○年代成為世界洋菇外銷量第一名產區;但由於生產成本過高,洋菇生產逐漸沒落,轉向培育生產其他菇類。其中以「金針菇」最為成功,品質超越國際水準,且擁有全球最大的生產農場,至今產量仍居東南亞首位。
一九九○年代,政府為推動產業文化與社區文化,輔導各地以地方特色成立主題展示館。黃俊謙說:「政府希望以特產來做文物館,雖然霧峰生產許多農作物,如龍眼、荔枝和稻米,但是霧峰是菇類的起源地,也是最重要的產物,於是在霧峰成立了台灣菇類文物館。」
黃俊謙說:「希望能藉由菇類文化館,讓民眾多了解菇類,知道菇類其實有很多種,而且菇類健康、熱量低,常食用對身體很好。」他表示,館內許多資訊與照片、模型,皆是農業試驗所和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農民等人蒐集而來,用照片、模型和文字、口頭導覽說明來讓民眾對菇類能有更深入的認識。
館內主要分為食用菇、野生菇、和有毒菇三大類,介紹各種菇類生態,藉此認識許多菇類。另外也介紹真菌類的資訊,以及菇類的故鄉和養生等,而「微空世界」,則舉目可見顯微鏡掃描的菇孢子,了解菇類如何「求愛」與「成親」,各個繁殖器官又是什麼模樣,還有它們的傘、褶、苞和柄等部位的模樣。
過去幾年,霧峰鄉農會為推廣菇類,舉辦「菇之饗宴嘉年華會」的活動。黃俊謙表示,因為過去菇類不受重視,菇類應該是屬於真菌類,很多人會把它誤認為蔬菜的一種。而這個活動是讓民眾以菇類食材為主,舉行烹飪比賽,透過活動推廣菇類的吃法,讓民眾對菇類的食用方法感到更熟悉。
九二一大地震,曾讓館內因地震嚴重受創,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才恢復。而至今館內的展示品一直沒有作過大幅度修改,許多資訊也未再更新,讓菇類文化館的一些資訊仍停留在幾年前。黃俊謙說:「因為文化館並非屬於政府機關,由霧峰鄉農會所管理,只能多多少少靠外界補助,並沒有很多經費能作許多修改。」
對於未來,黃俊謙表示,希望能有更充足的經費來改善文化館,多增加一些結合現場實品的設備,甚至可以讓民眾DIY產品回家,「有了體驗性質的活動,也能讓民眾對於菇類的認知有更深的印象,而不只是看過、瀏覽過而已。」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