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記者/徐郁芬報導
四十五歲的趙先生,因為動了換肝手術,每個禮拜要回醫院複診一次,健保卡只有六格,每過一個多月,就要去換一次新卡,而且還要帶著殘障證明跑來跑去,身體虛弱一點時,一件小事變成了一項負荷。像趙先生一樣需要較多醫療資源的人並不在少數,殘障者的復健,手術後的複診,還有因為上了年紀,健康較容易出問題的老年族群,新生兒的預防注射,都常常要跑醫院,對行動不便的人來說,要跑一趟,就像多了個任務。有時候碰到健保卡只剩一格,卻要掛兩科,一科看完再匆匆跑去換健保卡,累得滿頭大汗,再趕回來看第二科,相信許多人碰過為看病趕換健保卡的情況。
現在健保局準備推出健保IC卡,這類紙卡換卡的問題,將可獲得明顯的改善。健保局預定在今年七月發出第一張健保IC卡,以分區、分階段的方式,陸續發放給全體民眾,並於九十二年五月完成發卡作業。健保IC卡有保險對象的姓名、身分證號、出生日期、卡片號碼及照片,所以就醫時,只要一張健保IC卡,可直接掛號,不用帶其他的身分證明,而且就醫滿六格後,可以刷卡更新,省去換卡、出示證件的麻煩,對於掛號要帶殘障手冊或一些相關證明文件的人,的確能省下不少時間。
健保IC卡把現在的健保紙卡、兒童健康手冊、孕婦健康手冊和重大傷病證明卡合而為一,其中規劃了四個資料區段:個人基本資料、健保資料、醫療專區、衛生行政專區,其中如殘障證明、榮民身分證明、過敏藥物標明、重大傷病註記、孕婦產前檢查、新生兒依附註記、就醫資料登錄與部分負擔累計費等,許多重要的醫療紀錄都存放在一張卡中,參與健保者就可以將個人化的醫療資訊隨身帶著走,醫師就卡中的紀錄,也能更詳細地了解病人的健康狀況,因為老化導致功能減退,所以老人族群的就醫量是偏多的,也常罹患慢性病或需要長期觀察或治療的疾病,必須要常常跑醫院﹔健保IC卡中儲存的資料,讓醫生對病人有更完整的了解,醫療服務可以更完整。
中央健保局為了更便民,同時降低健保卡換發作業人事行政成本、防範不必要的醫療資源浪費,健保IC卡自八十四年起就有這樣的構想,耗資三十四億,礙於一些技術上的問題,至今年才開始推行,之前本來打算推行「戶政國民卡」,但其內容還必須加上指紋與戶政資料,使得建構的過程更加繁重,最後還是將醫療資訊獨立出來,成為現在的健保IC卡。自八十四年七月一日起,簡易的健保IC卡在澎湖地區已經試辦六年了,當地民眾滿意度高達百分之八十八,所發現的問題如連線時間過長、卡片故障率偏高等問題,也已經有做改善了。健保局企劃處專員江政謙表示,健保IC卡以方便、安全為基礎,將發展成為「個人的鑰匙」,可以加設安全密碼保護自己的資料,被保險者可以自己掌控自己的醫療狀況,未來還會設置公共服務站,可以將卡中的資料列印出來。亦希望全民藉由使用智慧型醫療憑證,有效節約全民醫療資源,提供更多醫療資訊,並提昇醫療品質。
每張健保IC卡刷卡測試時,都必須通過可以刷一萬到五萬次的試驗,大概可以用五年到七年,妥善保存可以使它的壽命更長,但還是要小心被消磁,要換發就得付兩百元的工本費了,高用量者的折損率也相對比較高,但是只要好好保存,通常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另外,江政謙也提到,健保IC卡不僅便民,且因為醫院要配合設置相關的電子化設備,更能加速醫院資訊化,健保局雖然花了三十四億的預算,推行後也還有些後續的輔助或改善計劃,但是因為加速了醫院的資訊化以及醫療品質的提昇,對整個社會的效益,絕對不只這個數目,甚至可以衍生出三到四倍的附加價值,加上醫師與病人本身能更清楚醫療狀況,每個人也都可以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錢在醫療上,對於醫療品質的提昇,一定有正面的幫助,希望大眾可以多給予健保IC卡支持。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