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2月27日 星期日

地震教育館 縫合大地的裂縫


生命力記者/白國佳報導

站在地震教育館的大廣場上,很難想像這整片土地都受到地震的影響而抬升。園區導覽員許允豪表示,這是園區的最大特色,園區內的建築規劃都依照斷層的分布和方向來設計,有意保留車籠埔斷層的原貌來做為教育和研究的目的,他表示:「地震教育館的最大賣點就是這條斷層。」


地震教育館的前身是光復國中,在九二一地震時,車籠埔斷層發生變動,使得校舍倒塌無法使用。許允豪說,政府在評估之後,不論是車籠埔斷層破裂的長度,或是垂直落差的高度都是世上難得的奇觀。加上倒塌的校舍、河床隆起的特色,都是可以做為地震教育的活教材,而決定保留原貌做為地震教育園區。

園區內除了車籠埔斷層之外,建築也有相當特色,許允豪表示,斷層館的建築是順著斷層的走向而建的,一切都以這條斷層為主。當初徵稿的時候,建築師邱文傑以保留斷層原貌和建築的特色而獲選,他又表示:「這建築的特色就在於把建築中的鋼索當成是縫合大地的線,將裂開的斷層縫合。」具有特殊的意義和功用。而此斷層館也獲得台灣建築獎首獎。

在園區的規劃方面,主題可以分為教育和文化兩類,在教育方面,許允豪表示:「我們希望呈現出地震的原貌,而不同於書本上的說明。」因此在斷層館內可以見到當時錯動達二點多公尺的斷層完整的被保留下來,也可以清楚看見車籠埔斷層的走向和分布,他又表示,斷層是很實在的東西,「我們希望在斷層之中學習到些東西」,而不是過了就忘記。

除了教育地震知識之外,他表示,館方也會不定時舉辦關於地震的研討會,而近期也將舉辦有關南亞海嘯的研討會以及海嘯的影片和展覽。許允豪表示,這次海嘯是由地震產生,因此教育館特別規劃相關的展覽和研討會。讓來參觀的民眾能夠得到較新的資訊,也能夠給予民眾正確的知識。

而在人文方面,是以園區內的影像館為主,裡面有動態的影片像是《來自地心的消息》、《走出九二一陰霾》等。另一方面是以靜態的照片為主,有許多不同主題的作品展示,像是社區重建、人們的新生等等。許允豪說,館內不想把氣氛營造得太悲傷,因此有很多主題都是較具正面意義並帶有鼓勵性質。

館內除了過去九二一發生的影像紀錄之外,還有許多在九二一之後的重建和許多人新生的資訊,像是災後各社區的產業推廣和個人從災變中走出來的經歷。許允豪表示,這裡大多是人們較正面的照片,而較少災難的畫面,這是為了讓參觀者了解,雖然發生過這場災變,但還是很多人好好地活了下來,未來也會好好地活下去,在其中讓大家體會到人們互助的情感和重生的力量。

在許多的遊客參觀過園區之後大多會對安全感到疑問,許允豪說,雖然整個園區依照斷層的走向而設計,但是經過九二一之後,斷層的能量都已經被釋放出來,現在斷層可以說是十分穩定,所以也不用過度擔心。

許允豪表示,來到這裡並不是要去害怕或是恐懼,而是要去學習地震教育館的三個精神,「認識、了解、體會。」從學習的角度朝這三個目標出發,才能讓大眾對於地震有更深刻的認知。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