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睿成/生命力報導】
第一屆主題為「全球化下的全人教育」的「羅四維神父講座」於十月四日在輔仁大學濟時樓舉行(見圖),第一屆的「羅四維神父講座」具有一項特殊的意義,那就是要為在台灣無私奉獻三十年的社工系教授羅四維神父慶祝七十歲的大壽。羅四維神父開啟了「全人教育」先河,與會的校友在「全人教育」的議程裡,說出了對「全人教育」的看法以及羅四維神父對自己的影響。
一九七二年,天主教耶穌會派羅四維神父來台灣擔任輔大社會系系主任,之後的三十年中,羅神父全身投入教育工作,他以人為本關心這個世界,更關心的是如何發揮人的潛力。在教育理念上,他重視的是「引領」,學生在他的引領下總是能讓學生發展自己的特色,這就是「全人教育」所要發揚的精神。
輔大社工系老師劉可屏在會中用自己的方式解釋全人教育時表示,一個孩子,他並不只是有身體,和腦子而已,一個孩子是一個完整的事,他必須同時重視身體、心理、社會、情緒各方面的發展;這麼多年來學校所推動全人教育,大概就是在說明這樣的精神,所以一個孩子在教育中各方面要發展和啟發,有很多種作法,除了在課本上,其它很多活動,也是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沒有一個方式可以簡單的說是真正的「全人教育」,並認為「全人教育」是一個能幫助「人」在各方面都發展的一種教育,所以方法和途徑是很多的。
社會系系友也是現任社會系副教授的王慶中對於「全人教育」提出了「面對一個問題」的看法,這是一個互動的問題,王慶中說:「民國八十二年寫了一篇文章叫「為什麼不發問」但是十年後這個問題仍然存在。」王慶中從自己任教十三年的經驗裡,發現有很多學生不喜歡開口說話,不喜歡說出自己的感覺,上課的時候該開口的時候而大家不開口說話,這是王慶中每天上班都要面對的問題,因此王慶中表示,對於「全人教育」空洞的話已經說了太多,反正都做不到,那麼就應該先從面對「為什麼不發問」這個問題開始。
社會系系友王大修也以「令人敬畏又值得親近的羅神父」為題來闡述「全人教育」的意涵。王大修表示,羅神父對他最大的影響是告訴他做事情的程序、瞭解自己要的是什麼,學會說出自己的想法。王大修說:「羅神父讓我們學會了,你決定要什麼?想什麼?都要說出來。」學會自己說出自己的想法,知所進退,使王大修以及他的同學在社會上都有很好的表現,他感覺羅神父是「全人教育」一部份的一種呈現。「在小組討論的課程裡,讓我學會了扮演什麼角色應該說什麼樣的話,在過程中也激勵了我的成長,羅神父幾次帶領我到國外去,開闊我的視野,看到原來世界上有很多的人在悲觀的大環境中,也一直在努力,也讓我認識了一個多元的社會。」王大修這麼說道。
社工系系友張淑瑩以「老闆教我認識尊重」來闡釋羅神父對她的影響,張淑瑩稱羅神父為「老闆」,她說:「覺得老闆好像是在訓練我們每個人,把團體看做是大家的,而不是Leader一個人的,團體中人人都值得被尊重,而非只尊重權威人士。」她也說,當年一個從鄉下來的小孩,對權威是害怕的,但是在老闆的教學方式下,讓我在團體中得到最好的東西,就是懂得發表自己的意見,老闆也讓我瞭解到「批評別人不可能改變的事實是沒有意義的,而我為什麼不去批評別人有可能改變的地方呢?」這對張淑瑩的人生以及現在輔導學生的工作有相當大的影響。張淑瑩說:「在全人教育中有一個東西是相當重要的,那就是知識要一直重複的被解構和建構的,並且,不論對於什麼身份地位的人都要尊重的。」她最後表示,「全人教育」就是一個人健康的身心統整的狀況,老闆其實早就實踐全人教育,他不是傳授研究法而已,他教導我們如何做一個好人。
社會系第三屆畢業的系友林寶桂表示有幸到輔大來念書,覺得輔大為學生做得相當完美,林寶桂回憶起羅神父在一九七四年暑假帶領他們到全國的天主教機構作巡迴訪問,林寶桂感動的流著淚說:「從訪問過程中,看到很多事情做得非常的完美,讓我們學習,以後就是要去幫助需要我們幫助的人,也讓我覺得在社會上有很多地方是需要我們去幫助的,而不是用錢來衡量的,也讓我選擇工作時,以輔大的這個精神去幫助需要我幫助的人。」她認為,輔大落實了「全人教育」的精神,影響她非常深遠。
羅神父表示,時間改變了,人也改變了,發現學生的需要很大,但是要如何滿足學生的需要?要如何給學生足夠的關懷?羅神父說:「大家都以為我有一個完整的教育哲學,其實我沒有,這個世界是沒有一個完整的教育,我們都在學,二十年前與二十年後時間不同,學生也不同,所以我也一直在調整。」
延伸閱讀:
1.輔大全人教育課程中心
2.中華民國全人文教協會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