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月11日 星期二

邵族文化重建 震出新日月

【生命力記者/吳碧芳報導】九二一集集大地震至今三個多月,各地重建家園之聲不斷,對於居住震央附近日月潭魚池鄉的邵族來說,要重建的不只是震垮了的房子,更重要的是找回失落的邵族傳統文化。

邵族,一直以來都被誤歸屬於鄒族的一支,在今年才正式「正名」,成為台灣原住民中的第十族。目前只有兩百八十三人,是所有原住民中人口數最少,同時也是十族中漢化最深的族群。居住在日月潭日月村的族人,少數以經營小吃店、觀光旅遊業及藝品販賣為生,多數族人仍靠幫傭及打零工活口。

傳說中,邵族的祖先在很久以前,從阿里山追逐白鹿,一直追到河邊,白鹿消失不見;而就在它消失的地方,長出了一株茄冬樹,茂密的茄冬樹的葉子,就象徵著族人的人口數。在那條不知名的河裡,卻有著從未見過的魚群,在那不知名的土地上,卻有著數不盡的動物,它們不怕族人,在族裡長者的帶領下,族人從此在這塊土地上落地生根,而這塊地,就是現在人們口中位於日月潭的光華島(Lalu島)。

一直到了日治時代,因為光華島的水位上昇,使得島上可供居住的陸地面積變小,於是族人便接受了當時統治者的建議,舉族遷到現今的德化社,也就是後來更名為日月村的地方落腳,之後就再也沒有回到光華島了。今年六十四歲的族人石至寶表示,光華島之所以會成為祖靈聖地,是因為「當年族裡最有智慧的長者去世後,族人為了表示敬重,便把長者的遺體埋在光華島上,每年只有選出『先生媽』時才可以到光華島去,這是族人的傳統禁忌。」

在祖靈的崇拜中,從族人對「公媽籃」(台語,意即「祖靈籃」)的態度上就可略知一二。在族裡當了三十六年「先生媽」的女祭司石至寶,指著帳篷一角掛著的藤籃說:「這便是『祖靈籃』,裡面放著的是祖先流傳下來的衣物飾品,不能隨意翻動。」因為邵族人相信,自家的祖靈是藏在這小小的藤籃裡,無論族人家中有何變動,在女祭司向著祖靈籃的祖靈祝禱後,祖靈會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與漢人接觸達三百年的邵族,不論是在居家擺設還是生活方式上,都與漢人無異,絕大多數的族人都能操一口流利的台語,是個漢化極深的族群。然而,因著對祖靈的信仰,他們卻不曾忘記自己的傳統祭祀活動,如今還保留著比較完整的有農曆三月初的播種祭;六、七月間才舉行的狩獵祭以及邵族的傳統新年,同時也是族裡最盛大的祭祀活動─祖靈祭。

雖然很早就被漢化了,他們與其他原住民一樣沒有自己的文字,但在女祭司的口語交接儀式中,一般五十歲以上的長者仍能說準確的邵語。除了傳統的祭祀活動,邵族也有許多的禁忌,例如有些傳統歌謠,只能在祖靈祭進行期間才能唱,「為的是告訴祖靈現在是過年了,請他們回來,所以平時不能唱,要不祖靈會誤會以為要過年了。」就讀埔里國中一年級的陳修心慎重的表示。因著這些禁忌,傳統歌謠無法錄音,只有等到祖靈祭時才能以口相傳,這也是為什麼族人反對外界以文明技術欲保存邵族傳統文化的原因之一。

八月的祖靈祭剛結束,九月對邵族而言,是新的一年的開始,然而這一場地震,使得日月潭往日的風光不再,冷清的街道,倒塌的房子,廣場上零零落落的帳篷,在這蕭瑟的冬天裡,顯得格外淒涼。工作沒了,房子塌了,百年大震卻震不垮族人達觀的個性,綠油油的竹子,在老老少少以及來自各地義工朋友們的手中,變成一根根重建邵族傳統「組合屋」的主要材料。

倒塌的房子可以重建,然而那地動天驚的一夜,仍留在族人心中。他們相信那是祖靈生氣了,祖靈聖地光華島上一片的殘樑斷瓦就是最好的證明。把光華島的重建工作、把邵族的文化傳承交給他們,讓他們重建屬於邵族的自治園區,讓祖靈安心,並為年輕一輩找回失落的文化,重塑屬於邵族的日月潭新氣象,是他們衷心的期盼。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